游学四孟 | 第七章②:孟子林墓

文化   2024-12-21 14:12   山东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程教授一行人远眺了四基山周围的群山之后来到了四基山西麓,孟子林墓就坐落在这里。

他们登上四基山巅,举目四望,只见长空无际,顿觉心旷神怡;俯视茫茫林海,只觉宛如身在云端;极目远眺孟子林,片片如画田畴,村舍栉比;林内坟冢点点散布,碑碣林立。历经沧桑的柏桧,根须裸露,枝繁叶茂。

文闻问道:“爷爷,孟子林墓为什么选址在这里?”

文教授说:“对于我国的古人来说,十分重视墓地选址,孟子也不例外。至于为什么选址这里,可以从清朝时期邹县的一个县令娄一均夸赞中得到答案:‘南面凫(fú)峰,北屏岱岳,层峦叠嶂,环拱交错,远接邾泗之水,近联岗峄之崿。真钟灵所在,胜哉!’”

天一问道:“姥姥,娄一均的夸赞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娄一均的夸赞是从四基山所处的大地理环境而言的,四周有名山、名水围绕。其中,凫峰就是凫山,又名八卦山,据当地传说,伏羲和女娲曾在此生儿育女,繁衍人类;岱岳就是泰山,五岳之首;邾泗就是邾河与泗河;岗峄就是峄山。这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所以灵秀之气汇聚如此。”

文闻问道:“奶奶,这里是孟子墓地,为什么又叫孟子林?”

程教授说:“所谓孟子林,就是孟子后裔去世后依附在孟子墓周围埋葬而形成山石的墓地和松柏树林。孟子林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家族墓地。孟林依山傍水、随山就势。”

文教授说:“娄一均拜谒孟子林后,曾经留下赞美的诗篇:‘四基山麓仰松楸,泉下声灵万木稠。学陋伯功倾世主,言称王道挽诸侯。鸟飞云乱人千古,地夭天空土一丘。传有七篇真治谱,不因秦火断风流。’孟林依山傍水,且顺山势起伏,林内古木参天,群鸟翱翔,愈显苍古。”

天一问道:“姥爷,县令娄一均是个廉洁之官吗?”

文教授说:“娄一均,字秉轩,浙江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人,贡生。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邹县县令,廉洁勤政,关心百姓疾苦,颇有政声。”

程教授说:“娄一均在任期间主持编修了《邹县志》,编目科学,材料丰富,是我们现在了解邹县历史的好史料。”

文闻问道:“爷爷,孟子林是如何形成现在的规模?”

文教授说:“在孟子去世后1300多年间,他的庙、墓一直不闻于世,史籍中也没有记载。”

程教授说:“孟子林经过了上千年的变化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其中,我们前面提到的孔子第四十五代嫡孙—孔道辅,对于孟子林的兴扩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文教授说:“是的,在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孔道辅知兖州期间,派出官吏四处寻访,终于在四基山下找到了孟子的坟墓和一直在为孟子守墓的孟子后裔。他组织能工巧匠,扩建林墓,兴建庙堂,作出明显标识,并推荐孟子第四十五代嫡孙孟宁到朝廷做官,授迪功郎,主邹县簿,负责孟子林庙的保护和孟子的祭祀。”

文闻问道:“在孟子林的扩建过程中,官府发挥了什么作用?”

文教授说:“在孟子林得以确认和保护之后,随着孟子影响的扩大而得到当朝官方的不断修葺和保护。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朝廷赐库钱30万,增修墓庙,购置祭田,广植柏桧。孟子林依山而建,陵园居林左高地,外有石墙围护,以主要建筑享殿为中心,前为石坊、神道、御桥,后为孟子坟冢。”

天一问道:“姥爷,宋朝以后的朝代是否扩建了孟子林?”

文教授说:“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山东提刑霍天祥在孟子墓前立碑,题‘先师邹国公墓’,此碑现已无存。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增修,达到现在规模。据《重纂三迁志·林墓》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山东巡抚移文衍圣公查明,亚圣墓田七顷三十亩四分。宋代以来,林内广植树木,现存有桧、柏、榆、槐、楷、楸、枫、柞、杨等各类树木20000余株。”

文闻问道:“奶奶,现在的孟子林规模有多大?”

程教授说:“现在的孟子林,是孟子和他后代的墓地,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现存古树一万余株,是国内现存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家族墓地之一。2006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

亚圣林石坊

程教授一行四人来从亚圣林石坊开始观览孟子林。

天一问道:“姥爷,‘亚圣林’三个大字是由谁题写的?”

文教授说:“‘亚圣林’这三个大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所书,石坊背面‘圣域贤关’由孟子七十三代嫡孙孟庆棠题写。陵墓石坊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文闻问道:“爷爷,书法家欧阳中石是山东人吗?”

文教授说:“是的,欧阳中石(1928年—2020年),是山东省肥城市人,是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馆馆员,是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

天一问道:“姥姥,孟庆棠是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吗?”

程教授说:“是的,孟庆棠(1877年—1944年)是孟子第73代孙。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承袭。但在民国三年(1914年),依《崇圣典例》,改封奉祀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神道

直接通往孟子坟墓的大路名字为“神道”,长约1.5公里,两侧参天的白杨、古柏已近千年,形成绿色长廊。

文闻说道:“这条‘神道’从宋朝算起也已经千年以上了,可谓是一条古道了。”

程教授说:“是的。千百年来,这条‘神道’已经看到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恭恭敬敬地前来拜谒亚圣孟子。”

在“神道”上有一座小桥,叫御桥,是明代建筑,桥下有一条小溪,称为“风水溪”。

享殿

过御桥后沿着石砌甬道大约步行500米就到达享殿。

天一问道:“姥爷,在甬道上建御桥、路面铺石头,这是什么用意?”

文教授说:“这是古往今来尊孟的风俗,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到了御桥,就要下马下轿,步行瞻拜孟子。”

文闻问道:“爷爷,在墓地设享殿的寓意是什么?”

文教授说:“享殿本是帝王陵寝内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王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之内设置享殿,含有尊敬圣贤和尊敬帝王的意思。”享殿现为五楹,灰瓦覆顶,单檐斗拱,朱漆彩绘,造型古朴。

文闻问道:“爷爷,这个享殿是什么时间的建筑?”

文教授说:“在宋朝曾经建过三楹享殿,而现在的享殿为明代所扩建的,为五楹。”

天一问道:“姥爷,扩建享殿一定是官方组织的,当时由谁主办的?”

文教授说:“据旧县志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邹县令章时鸾‘创建正殿五楹,左右厢房各三楹,二门三楹,奠置有案,出入有阶,启闭有户,周围有垣,备极坚徵,视前制益为广阔……。’我们现在看到的享殿基本保持了明代的规模,但两厢房早已坍塌无存。”

享殿殿内高大宽敞,是孟子后裔祭祀孟子的场所,设有供案和孟子神位。殿内两侧陈列的碑刻,跨越宋、元、明、清,详细记载着历代帝王祭祀孟子的祭文和历代修建孟子林的情况。

文闻问道:“爷爷,在孟子林的碑刻中最早的是那一幢?”

文教授说:“现孟林内存有历代碑刻10余幢,多数保存在孟子墓前、享殿内和享殿院里。其中有创建碑一幢、重修碑九幢、墓碑一幢、增设祭田记碑一幢,详细记载了孟庙、孟林的建造和增修扩建情况。此外,另有部分孟氏后裔的墓志散见孟林之中。在孟子林的碑刻中以宋景祐五年(1038年)所立的《新建孟子庙记》碑最为古老,由北宋著名学者泰山学派孙复撰写。”

天一说道:“姥爷,您在前面曾经讲过孙复的《新建孟子庙记》,这幢碑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文教授说:“孙复在记文中说:‘子云能述孟子之功而不能尽之,退之能尽之而不能祀之,惟公也能尽之又能祀之,不其美哉!’孙复赞美了孔道辅访得孟子墓的历史功德,此碑距今有九百余年的历史,是现存有关邹县‘三孟’史料中最早的一块碑刻,对研究孟子史迹,有重要参考价值。”

孟子墓冢

程教授一行四人由享殿一侧的角门进入,瞻拜孟子墓冢。

孟子墓冢封土高约6米,底径20米,整个墓冢底座由花岗石垒砌而成,呈上圆下方的形式。墓前有块雕龙巨碑,上刻楷书“亚圣孟子墓”,是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子七十代孙孟广均所立。碑前设置石炉、石瓶、石供案等。

程教授他们通过台阶绕孟子墓步行一圈,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红墙环绕、松柏掩映之中,凭吊先贤,净化心灵。

文闻问道:“奶奶,人们凭吊孟子的方式都有哪些?”

程教授说:“一代圣贤长眠于此,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孟子的尊崇,或叩拜,或鞠躬,或题诗赋咏。凭吊的人们在此与圣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融会在苍松翠柏之中。”

凭吊孟子之后,天一问道:“姥爷,在孟子林内的坟茔都是孟子的嫡系后人吗?”

文教授说:“在孟林内的坟茔,既有嫡系的也有旁支的。”

文闻问道:“爷爷,在这些坟茔中比较有名的是哪几个?”

文教授说:“在这些坟茔中比较有名包括孟旦,他是孟子九世孙,大约生活于汉代,以研读经学著称,明代其墓葬由别处迁至孟子林。”

程教授说:“孟洛川也是比较有名的,他是孟子六十九代孙,是清末民初的商业巨头,他亲手创办的‘瑞蚨祥’字号名扬海内外。其祖孟伦,孟子五十五代孙,明代洪武年间迁至山东旧军镇,以经营‘祥’字号绸布店积累了巨多财富,成为巨商望族。孟洛川晚年一直想魂归故里,希望百年之后能葬入祖林,陪伴先祖孟子,经过了重重困难才得以如愿。知名作家毕四海根据孟洛川的生平事迹创作了《东方商人》,后被拍成电影,一时红极大江南北。”

在孟子陵墓西北约300米处,有古冢三座,称为“三家冢”。

文闻问道:“爷爷,‘三家冢’是哪三家?”

文教授说:“据《三迁志》记载:‘世传即孟孙、季孙、叔孙三家冢也’。就是春秋战国贵族‘三桓’的墓葬,三墓交错排列,封土高大,西部最大的一座封土高10米,直径45米,封土夯层清晰,质地坚硬,底部用大青石板铺砌台基。”

在孟子墓东南约400米处,有姓氏不明的古崖墓两座,相传是汉代王侯墓。孟子墓西南,地面遗存汉代菱形花纹砖和陶片甚多,具有一定的考古学价值。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

孟子研究院
扎根孟子故里,研究孟子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打造首善之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