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奋进在一线”育人队伍走进“三室一厅”专项活动做出实效,引导全院上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文学院启动“恰同学少年”师生系列活动。该活动通过“问卷+自主报名”的形式,每月一期,邀请文学院相关老师进行答疑解惑,提供一个直观高效、轻松愉悦的共谈交流平台,进一步构建亲师取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走近大先生教师专题活动”的先声,本次活动主动回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历史呼唤和时代要求,聚焦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重点问题,邀请青年教师为同学们提供前行的引领。11月22日下午14:00,“恰同学少年”师生交流会活动第七期在文学院院楼九畹堂拉开帷幕。时值小雪节气,天气虽逐渐寒凉,同学们在这两小时内感受到的温暖与热情却丝毫不减——老师们倾囊相授,分享个人在读书治学、路径规划等方面的经验以及难忘的学研经历。在咖啡与甜品的点缀中,师生共话学生阶段的困惑与快乐,畅谈对未来的构想与期待。
本期师生交流会有幸邀请到李国成老师和李若愚老师与同学们对谈。暖场环节,老师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讲起,亲和的态度、活泼的语气以及新潮的表达很快让现场的气氛活跃了起来,交流会由此渐入佳境,在一个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闪现思想的火花。根据前期同学们提交的问卷,本次交流会所探讨的话题,大致分为“阅读学习中的困惑”、“论文产出时的问题”以及“学术生活中的压力”三大部分。
•
01 阅读学习中的困惑
理论庞杂,该如何选择取舍,如何阅读?我们又应该怎样合理且有效地使用理论解读文本呢?
理论与文本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相互融合、巧妙交织。但这是目标,并非我们的出发点。我们是通过自身的阅读行为将理论与文本二者结合起来。将这种行为作为中介,不是说在“我们之外”存在理论与文本的关系,而是在我们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提升过程之中有这层关系。理论化地对待文本是与文本进行战斗的过程。在这场战争中,战士要能够在具体文本中得出普遍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性愉悦,是战士所要获得的荣誉。同时我们也要反对理论的军备竞赛,一定要拿最恰当、同等量级的理论武器与文本搏斗。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理论就可以理解的文本,因此只凭感觉经验的印象去“肉搏”文本是不可取的。最后我们也要注重武器的品质问题,要关注理论所诞生的历史语境,不要生搬硬套。此外,要在“足够的全面的知识谱系”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知识的分支,再进行大量作品的阅读,这样才会发生思想的奇妙碰撞。一定要抛弃印象式的阅读方式,对理论、作品都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思考。
在做笔记的时候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特别是针对一些表达得比较模糊和复杂的文献?采用什么样的笔记形式便于更高效地理解和记忆?
我们会面对大量文献,这就一定区分文献的层级,哪些必须精读,哪些只需泛读。对于精读的文献,一定要嚼碎、吃透。而这种文献一般是某领域内最为基础性和枢纽型的内容,吃透了它们就能在该领域触类旁通。在精读时,一定要下功夫,可分以下几步:一、先阅读一些相关的导论性的书籍,获得背景性知识和基本的视阈;二、通读文献全文,对其内容进行概览;三、再一点点细读文献,作详细的推导笔记,复原作者的逻辑思路和论证过程;四、在读完之后,若有余力,再从整体上来理解和反思该文献,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读书感想。对于泛读文献,则可以做一些摘要笔记,按照条目,分门别类,以备自己后来的查询。理论读得不深刻,等于没有读理论,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文献都同等地读,所以最重要的是对不同重要性的文献作不同的阅读规划,做相应的笔记。
如何克服阅读原典时的语言障碍?
掌握第二外语对于理论学习还是很重要的。语言的障碍本质上也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学习语言的最初,可能需要大量时间让自己浸入到目标语言的体系中;在掌握基本语法规则之后,理想的方式是阅读目标语言的经典文献,词汇量的扩充过程同时是语言文化环境的过程。
(同学们在传阅李若愚老师的读书笔记)
02 论文产出时的问题
文学、文艺与文化研究的区别或方法论是什么呢?
要能把问题解决好,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一开始就从学科出发,而是要首先思考面对某种现象,个人去研究它的角度倾向是什么样的。文艺研究是以理论为主,文学研究是以作品为主,而文化研究则范围更宽广,以文化现象为主要对象。总的来说,要以自己的问题意识为主,不要带学科的前见进入研究,但要对自身所处的学科有自觉意识。
如何寻找选题、并且判断自己的选题有价值和研究意义?
先进行文献收集,切忌主观性行动。有价值的论文选题不能止步于介绍,要进一步走到阐释,再进一步走向批判和反思。在自己的读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选题进行二次思考与调整,以达到最满意的结果。最后在老师、同门、甚至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的帮助下,进行修改。
该如何规划自己文章的体量以及精准运用材料呢?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不要有一些还比较模糊的想法就开始动笔,先要围绕自己的选题方向阅读大量的材料,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明确的问题以及对该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最核心的问题要能一句话能表达清楚,解决方案要在200-300字以内能说清。在此基础上再构思文章的框架,考虑解决该问题需分几个步骤论证,每个步骤应该有哪些环节,每一环节有哪些材料可以支撑。总之要先想清楚再去动笔,在阅读和构思时采用“综合”的方法,在论证写作时则可选取“分析”的方法。
03 学术生活中的压力
老师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兴趣爱好吗?又是怎样看待放松后的“负罪感”的呢?
骑行、游戏、密室逃脱等等,能够释放压力的活动都可以成为爱好。要允许自己适当放松,警惕沉溺即可。
如何对待“同辈压力”?
遇事要退一步想,不要被压力压垮,按自己的学习节奏来,最重要的还是与自我竞争。要认识到与同辈处于一个“学术共同体”中,存在竞争更存在合作,学会转化压力为动力。
应该和导师进行怎样的沟通?
要甩开思想包袱,大胆联系、有的放矢。除了要有提问的积极性之外,更要有提问前做足准备的功夫,要向老师提供“问题”的详细背景信息——提供的信息越明确,老师反馈的信息也就越具有价值。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对谈已接近尾声。老师们深情的讲述和真挚的建议为我们带来了理解与支持的温暖,赋予了我们前进的力量,照亮了我们未来的道路。本期交流会不仅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调整心态、解决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更在师生共建中共同品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力量。
⬆️ 点击查看
活动结束,大家与老师合影留念,定格小雪回忆。期待下次再会良师益友,“好将一点红炉雪,化作人间照夜灯”!
文字:马润菲
摄影:周琪儿
美编:季 晴
责编:韩悦 陈诗雨 邓一凡 武宜旭 陈坤玥 陈嘉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