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喃系语丨情动南雍,芳华如许——昆曲流韵二十年

文摘   2024-12-17 19:14   广东  

北风劲,草木凋。阵阵寒风吹落了山间的红叶,吹枯了水面的浮萍,却吹不灭大家心中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吹不动“喃喃系语”探寻文学新知的初心。快戴上耳机,点开播客,一起听听有什么精彩的新内容吧!

这是一档南京大学文学院研会主创、新媒体与宣传中心合作的学生自制播客,播客分享文学感悟,关注文学内外的现象,不追求某种确定解,只期待细微的文学、文化现象出发,碰撞出更多元的思考





在上期节目中,四位嘉宾的发言风趣幽默,干货满满。无论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许莉莉副教授从专业角度对青春版《牡丹亭》艺术价值和创作思路的分析,还是杨颖、秦茁两位南大学子结合自身演出经历对这部精品剧作的回顾,都带领我们走进了曲《牡丹亭》的四百年历史,走进了青春版《牡丹亭》改编者白先勇先生的艺术世界,更走进了南京大学与昆曲及青春版《牡丹亭》间的情山缘海

在有趣的“情起”故事与深刻的“情动”讨论后,这场以“情”为主题的对谈还将探索演员与观众间传递着的“情深”,与在观众内心深处激荡着的“情塑”。“情”这一牵动古今众生的话题为大家带来的惊喜,还远远没有结束。





情深——从台上到台下的传递,

“情”在不同身份之间的流转与交汇



01


青春版《牡丹亭》中,沈丰英老师饰演的杜丽娘流露出的深情眉眼令大家印象深刻。这种突破传统的大胆演绎与传统的表演思路并置,呈现出视角的多元化。两位老师对此各有见解。


杜丽娘饰演者沈丰英眼神特写


@刘俊老师

在传统理解中被视为大家闺秀的杜丽娘,其实承载着大胆叛逆、解脱解放的反叛精神,春色如许的花园必然会带来她情欲的萌动,青春版演员的创新不落窠臼、大胆演绎,这是很难得的。


@许莉莉老师

昆曲教学有因材施教的原则,沈丰英老师的眼睛长于传情,剧组便在具体的艺术指导过程额外增添了眼神上的设计,这是舞台艺术设计巧思对作品本身的完善


02


白先勇先生的昆曲改编实验不仅打破昆曲自身的雅俗分界,还打破新老观众间的门槛及素人演员与专业科班演员间的壁垒,让昆曲从传统小戏台走向世界大剧院。对于这种传统戏曲生产制造模式的革新,嘉宾们各抒己见。


@刘俊老师

青春版《牡丹亭》是基于现代舞美条件的创新,更是两岸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浓缩。可以说,它建立了新的标准、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影响力,将昆曲的复兴推进至传统文化的复兴。


青春版《牡丹亭》舞台背景设计


@许莉莉老师

白先勇先生着手制作这部戏时,就已经对其成功有了把握。他从苏昆演员身上感受到了与正派昆曲相契合的幽静、古老风格,便不顾演员年纪尚浅,坚持选用,这和白先生对昆曲艺术的深刻理解不无关系。


@秦茁

白先勇老师曾将自己比作旗手,旗子后面是一群特别用心、热爱、下功夫的人,大家因为白先勇老师的热忱凝聚在一起,突破了传统文化的隔阂,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力量


青春版《牡丹亭》主创团队部分人员合照

左起卫武营艺术总监简文彬、

《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

《牡丹亭》舞蹈设计吴素君、

台积电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许峻郎


03


青春版《牡丹亭》上映至今的20年间,各位嘉宾或是观众,或是演员,或是研究者,或是传播者,心中的“情”都以独特的方式绵延着。几位嘉宾回首过去20年,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刘俊老师

我的专业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的过程中,逐渐感到专业不该成为限制。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往往受到“五四”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持消极态度。但我既为昆曲的美所折服,又为白老师鞠躬尽瘁的付出所感染,认识到传统文化还是要好好继承的,毕竟“五四”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


@许莉莉老师

最初看青春版《牡丹亭》时,我还只是学生。后来我成为了老师,与前来南大文学院攻读艺术硕士的沈国芳老师有很多交流,了解到青春版《牡丹亭》幕后的更多细节,对这部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秦茁

从观众到演员,我投身昆曲已经三四年了。虽然家人可能认为昆曲活动是“玩物丧志”,但我仍坚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我个人才华有限,我的付出也能吸引有才华的同学投身于昆曲艺术,这就是这一行为的意义所在。


@杨颖

曾是圈外人的我,在参与到青春版《牡丹亭》项目之后,也能感受到大家为昆曲传播做出的努力。一个剧种与大家的审美需求相契合,进而受到欢迎,这必然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我接受的演员培训和在日常生活中向身边人介绍昆曲的行为,都在为这个过程助力。



秦茁、杨颖同学在昆曲社演出青春版《牡丹亭》


04


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时,叫好的声浪中也夹杂着批评与阻力。站在“过来人”的视角,重看当时的社会舆论反响,其中必然存在对比和不同。两位老师结合自身所见,探讨了青春版《牡丹亭》当代接受面貌的演变


@刘俊老师

曾经遭受冷落的昆曲,现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致优美的标杆在社会上被广泛接受。很多剧团受到启发,开始编排传统戏曲的青春版。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当年的反对声音现在已经日渐式微了。随着更多学生观众走向社会,青春版《牡丹亭》的精神还将影响更多人


@许莉莉老师

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力有很多来自走入社会的学生观众,这说明了校园巡演的必要性。白先生的巡演一向得到多方支持,例如来南京大学时,时任校长蒋树声先生就来观戏。至于反对的声音,其实不仅是青春版《牡丹亭》,昆曲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在出现时也遭到过抨击,但不同的见解终究没有影响艺术的传承


青春版《牡丹亭》南京开演盛况(许培鸿摄影)



情塑——从“白牡丹”绽放的文化现象,

看当代人的情感诉求



01


从校园巡演,到南京大学设立昆曲讲座、开设昆曲课程、组织校园剧组,青春版《牡丹亭》已由一部戏曲变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现象。四位嘉宾从学校的角度,谈论了南京大学与青春版《牡丹亭》之间的因缘,以及南大在“昆曲进校园”上做出的建设。


@刘俊老师

南大有着深厚的昆曲教学和昆曲研究传统,在青春版《牡丹亭》来演出时,南大也高度重视,从场地到宣传都予以了充分保障。对于昆曲传承,南大有条件、有实力、有机遇,也应该有自觉和担当。校领导已经在考虑如何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昆曲项目,我们也是在尝试以各种形式为“昆曲进校园”做贡献、做建设。


@许莉莉老师

南大百年戏曲学科一直有注重实践跟育人相结合的传统。教昆曲的研究生课曾经在学校全年开设,现在也有由我讲授的昆曲公选课“昆曲艺术与民族文化”以及研究生课“昆曲与曲学研究”,教大家昆曲唱法与昆曲文化,延续 “全年昆曲课”的传统。



许莉莉老师昆曲课上,认真练习的同学们与细致的板书


@秦茁

我本科时参加的曲社坚守“清曲”,只唱曲不表演。后来在许老师的帮助下,我学到一些身段,感觉受益良多。我觉得很多人对戏曲的兴趣就是来源于优雅的表演动作美丽的服饰设计,它们在吸引大家入门昆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力


清代昆曲戏服(图源网络)


@杨颖

南大的戏曲社团除了在校内活动,也会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去其他学校做戏曲宣讲。在宣讲过程中,我感觉得到大家对戏曲的浓厚兴趣,也有很一大部分同学知道《牡丹亭》,知道昆曲这个剧种,这都体现出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力。


南大昆曲研习社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演出

(图源南大昆曲研习社:南大昆曲研习社拍曲通知|昆山杜克戏曲文化周活动回顾)


许莉莉老师与昆山杜克大学昆曲社师生的交流

(图源“南大昆曲研习社”公众号)


02


高校的昆曲教育既是美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可能补足了我们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缺失的一部分。嘉宾们结合自我感受,讨论了昆曲给人带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秦茁

一方面,大家因为对同一事物的喜好聚到一起时,就很有可能交到贴心、知心的朋友。另一方面,在曲社唱昆曲时,我能感受到一种“艺术疗愈风”,感受到音乐的平静作用。


@杨颖

不管是戏曲社还是昆曲社,都能帮助我不把学习当做生活唯一的中心,在爱好和学习之间实现中和,不会让自己活得那么局限。昆曲为我的生活开辟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地方


@刘俊老师

现代以来的批判传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好像使我们这个民族变得“粗糙”,革命性与斗争性对典雅的教养和气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我觉得昆曲有助于我们恢复自身民族文化的优雅与精致的气质。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美”的传统,可以通过昆曲得到再塑。


03


借由青春版《牡丹亭》中对于“情与自我”“情与他者”“情与社会”的展现,联系现在常见的用于寻找精神寄托的“梦女文”,大家反思了当前的社会情感文化现象


@秦茁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似乎陷于自恋,她的情好像是没有对象的。这种状态和现在的年轻人十分相似——很多时候,我们陷入自恋之中,将周围的人都视为他者,并拒绝打破自我和他者的界限。但实际上,我们要接受交往的危险性,培养包容和欣赏的能力,接受自我的一部分的消融


@刘俊老师

只相信主体而不相信客体的思维,最终会导向过度个性化、只相信自己、怀疑他人情感的社会风气,这是很危险的。情感教育过于完善让大家陷入了精神“早熟”,这时大家一旦对情感不信任,就会演变为整个社会的自我封闭,抒情能力退化。这也是人扁平化、物化的一种体现。昆曲的疗愈能力,就源自它予大家以美好的感情,帮大家发现人原来可以如此丰富


青春版《牡丹亭·惊梦》剧照

(图源“白先勇衡文观史”公众号)


04


面向想要入门了解昆曲的各位潜在戏迷,嘉宾们也纷纷提供了建议。


@刘俊老师

去看青春版《牡丹亭》,亲自去感受这部优秀的作品。


@许莉莉老师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相信你自己的感觉。


@秦茁

要进剧场看戏,能找到和看演出视频不一样的感受。


@杨颖

演戏与看戏只是一方面,更要关注在这些过程中自己的感受。能够从自己最天然的想法去看待昆曲,你就能了解这个艺术


青春版《牡丹亭》舞台(许培鸿摄影)



青春版《牡丹亭》蕴含的“情”,既是真切动人的,又是魅力无穷的。这份“情”的青春生命从戏内延伸至戏外,在不同身份职业的人之间流转与交汇,彰显其“情深”;我们从 “白牡丹”戏曲出发,探讨整个文化现象;从高校昆曲课程建设,思考昆曲对人的情感塑造;在反思当代情感问题的同时,寻找传统文化的疗愈、抚慰之道,进行可能无限的“情塑”。最真挚的感情、最真切的表达和最敏锐的思考,正在播客中回响着,等待着你去捕捉,去触碰。


想要了解更多对谈细节?

完整节目已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与网易云音乐三平台登陆,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收听播客内容。


网易云 喜马拉雅 小宇宙


(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与网易云直接搜索“喃喃系语”,也可进入栏目!欢迎大家订阅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持续产出的最大动力!)


请期待“喃喃系语”的更多新节目!


我们将持续用微观的视角与敏锐的触角探索更多文化现象与背后的深意。欢迎大家给予宝贵的建议,更加欢迎大家后台留言,参与新的一期!



文编:范家禛 杨轶君 高雅儿

美编:王心媛

海报:丁奕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杨颖 秦茁 高雅儿

责编:韩悦 陈诗雨 高雅儿 杨轶君 黄奕扬 陈坤玥 刘甜


NJU文院小楼
文以清心,学而济世。南京大学文学院团委宣传与新媒体中心会为大家提供本院系及全校的新闻、活动及贴士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