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故事 | 刘洋:当好一名“质量卫士”

企业   2025-01-15 17:46   北京  


随着铁路运营里程和使用时间的不断增加,经受着风雨冻融和列车荷载,铁路轨道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检测铁路的受损程度,才能及时做出反应,那看似平凡的检测数据,实则是铁路安全运行的生命线,每一个微小的数值波动,都可能关乎着无数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天,身边的故事栏目走进刘洋,一起来听听他是如何当好“质量卫士”。


青春奔赴,勇担责任

2011年,刘洋硕士毕业,踏入了铁路工程检测的世界。初出茅庐的他,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探索中,深刻地领悟到了铁路检测背后守护乘客生命财产安全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此之后,他一直扎根一线,在铁路建设的最前沿奉献青春力量。


2012年,铁五院检测公司承揽了新建拉日铁路隧道衬砌质量第三方检测项目。平均海拔超四千米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如影随形,地质状况错综复杂。当时入职仅一年多的刘洋主动请缨、踏上征途。面对高原反应的身体压力,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要求,他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工作。

拉日铁路的吉沃西嘎隧道位于雅鲁藏布江峡谷区域,独特的地质环境致使地热成为隧道施工过程中极为棘手的主要地质难题。在施工期间,隧道内部岩温峰值高达57℃,如此高温环境使得衬砌在材料选用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与普通隧道均存在显著差异,导致隧道在施工后更易出现脱空、不密实等缺陷问题。为了精准掌握施工变化情况及对隧道的影响,刘洋带领团队成员运用专业的检测设备,长时间蹲守在现场进行观测、记录数据,一处一处仔细检测,反复核对。三年间,他多次奔赴西藏,长期坚守在项目一线,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顽强的毅力与专业的素养,刘洋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检测任务,为拉日铁路的安全运营筑牢了坚实防线,也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赞誉。

青春奔赴,是刘洋勇担责任的见证。在青藏高原,他用汗水和行动书写着检测人的使命与担当。


以专为本,笃行致远

多年的一线工作,让刘洋切身体会到了进行铁路工程检测必须认真仔细,绝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常说:“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铁路隧道空洞尤其值得重视,它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不定时炸弹”,对铁路安全运行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识别它们成了刘洋技术攻坚的重点。

此后无数个日夜,他沉浸于研究隧道结构特性与各类数据的对应关系。电脑屏幕上黑白相间的波形图就像是蕴含无限奥秘的寻宝图,他常常盯着那一道道连绵起伏的波峰与波谷,逐帧审视雷达波形每一处细微的变化与异常,反复对比琢磨,从一次次实地检测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是隧道内部隐患的信号。


2022年,刘洋负责沈白铁路隧道检测项目,东北地区的低温气候以及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隧道面临着特殊的安全风险。“如果隧道含水且衬砌存在较大空洞或浅部不密实,那么低温与水分会共同作用极易引发冻胀,进而导致隧道拱部掉块,无论是施工过程还是后续运营期间,都会严重危及铁路安全运营,”刘洋面色凝重。为了保证运营安全,刘洋对每一个疑似空洞或不密实的数据信号,均严格按照标准检测流程进行反复比对与深入分析,结合过往经验,他高效判定空洞的具体位置、规模大小以及不密实程度,并及时生成详细且专业的检测报告。

正是由于刘洋专业且精准的检测判断,施工团队得以迅速获取空洞问题的关键信息,及时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修复与加固方案,成功规避了因冻胀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与施工延误。建设单位高度赞誉刘洋“质效双优”,并为刘洋所在检测项目部授予 “2022 年度优秀项目部”荣誉称号。


匠心传承,守护通途

“咱们这行,经验和技术就是宝贝,就得传下去,”刘洋常说。

每次有新员工入职,刘洋都会亲自示范检测操作流程,从最基础的仪器使用方法,到复杂环境下如何精准获取数据,他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在演示地质雷达的操作时,他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仪器,一边耐心地告诉大家如何根据波形判断地质情况,不同波形特征对应的可能问题是什么。面对团队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不管是简单的操作疑惑,还是涉及深层次原理的探讨,他总是细致耐心,“和大家在一起讨论,常常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

每一次的内部技术交流分享会,刘洋总是精心准备。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复杂案例分析,从常规检测流程到最新检测技术应用,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事无巨细、毫无保留。整个团队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我们的目标是,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共同为守护铁路交通的安全畅通而努力。”


每一根铁轨的延伸之处,每一次检测数据的精准把控,每一次分享背后的竭尽全力,都是对刘洋专业精神的生动诠释,他用行动诉说着检测人的担当,他是守护铁路运营安全的“质量卫士”。


(素材提供:检测公司)

铁五院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