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
一个美国人
股评家杰拉尔德
他认为——
在股市投资赢利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相反
===
所以
如果有人指导你在股市努力
而且收取或高或低的费用
基本上
对方赚的是你的智商税
===
1、
今天的阅读故事
巴菲特在高中毕业那年
已经读完100本商业类书籍
所以
巴菲特抵达沃顿商学院的时候
发现教授们说的都没鸟用
随后
自己转学回到家乡的大学
2、
几乎同时期
格雷厄姆这时也写了本书
证券分析 《 一书给出了逃脱这个心理悖论的良方 》 格雷厄姆极力主张投资者们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大盘上 。 而要放在股票背后的企业自身的成长性上 , 通过关注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 。 资产状况 、 未来盈利预期等基本面因素 、 投资者可以对一家上市公司的 , “ 内在价值” 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格雷厄姆认为 。 股市并不是一个能精确衡量企业价值的 , “ 公平秤” 而更像是一台 , “ 投票机” 数不胜数的投资人会通过这个市场来 。 “ 投票” 有些投票是理性的 , 有一些却是感性的 , 甚至有时候这些投票结果会同理性价值评判相去甚远 , 。
由于大萧条还远未结束 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对市场的信心和把握是十分不易的 , 当时许多公司的总市值比它们银行账户上的现金值还低 , 但是格雷厄姆作为一个古典派学者 。 意识到华尔街的熊市也是由再自然不过的人性造成的 , 巨额利润变成同样巨大的损失 。 新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 , 之后又被证伪 , 无止境的乐观主义被深深的绝望所代替 , —— 所有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常理。
格雷厄姆像生物学家解剖青蛙那样去分析普通股股票
不过
这本书是在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开始创作的 , 它也在号召大家抵制投机所带来的罪恶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它是一种全新的突破 , 。
洛布的投机理论只是把股票看作一张薄纸 只要后来者愿意接单买进就行 , 投资者赚多赚少其实无所谓 , 目标只是把股票转给下一个股民 , 然后再给下下一个股民 , 玩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 , 。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华尔街的投资者从来都没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 : “ 这个企业售出后到底价值几何? ” 这便是格雷厄姆针对股价估值提出的一个问题它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 。 人们在投资的时候也不需要做到百分之百精确 , 他们所需要的是有能力甄别出那些价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的股票 , 打一个比喻 。 我们无须问一位女性的年龄 , 就能够大概判断出她是否已经到了法定投票的年龄 , ; 我们也不需要问一位男士的体重就能够大概判断出他是否偏胖 , 人们又会遇到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 : 如果买进一只股价被低估的股票但股价进一步下滑 , 他们又该怎么办?格雷厄姆坦言 , 如果有时人们对股价判断不准确 。 那股价得经过 , “ 让人很不爽的一段时间” 才能修正过来。
在巴菲特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前一年
格雷厄姆认为
最根本的优势是什么?格雷厄姆打了个比方 : 试想你花1000美元持有一家私人企业的一小部分股份你的一个合作伙伴是 。 “ 市场先生” 他是个热心肠 。 每天他都会在你的耳边比比 , 说你的股票今天价格是多少钱 , 然后在此基础上劝你清仓或加仓 , 有时他对股价的估值是有道理的 。 但他的观点也有可能带着自己的偏好或是恐慌心理 , 一旦如此 , 他给你的那些建议就显得有些愚蠢了 , 现实中的投资者就是处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之中 。 你可以每天都关注股市行情 , 也可以选择忽略它 , 但不管怎样 , , “ 市场先生” 每天都会带给你一个新的价位。
对巴菲特而言
这些观点极具启示意义 , 他用过所有的股市投机技巧 。 也试图弄到一些内幕消息 , 还用过股市分析图搞了一个又一个系统 , 美其名日 , “ 紧跟市场走势” 现在他得到了这种投资方法 。 让他不必再去苦苦猜测B , C 、 D股民的心理 、 这个方法对巴菲特犹如醍醐灌顶 , 他只需听从格雷厄姆的教诲 , 学会大隐隐于市就行了 , 。 格雷厄姆看重的是那些股价被严重低估的股票
或是那些便宜得近乎免费的股票 , 他称其为 , “ 烟蒂” 就像抽过的香烟一样 , 也许你捡起来点上火还能再抽上几口 , 。
1950年
格雷厄姆有20个学生 , 巴菲特可能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 但无疑是最早熟的一个 , 他似乎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 。 他的手老是举在那里 , 总是引导大家的讨论 , 他总是充满热情 。 总是比其他人都有更多的活要说 , 巴非特还学会了如何阅读财务报表的每个细节 。 并发现其中的猫腻 , 实际上 。 格雷厄姆教会了他如何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得到对股价的客观评判 , 。 巴菲特渴望成为格雷厄姆第二
格雷厄姆与朋友合开了格雷厄姆一组曼公司 。 只要是这家公司投资的股票 , 巴菲特都会跟着买进 , 他还在 。 名人录 《 上查到了他的教授 》 他发现格雷厄姆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董事长 , 对格雷厄姆担任董事长的任何公司 。 巴菲特都想深入了解 , 因此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 。
实地调查后
选择一只股票靠的并不是旁人信口开河的评价
格雷厄姆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也一样受到尊崇
但是如果谁有幸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
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