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老师傅,经历了角色转变,我又重新当回了‘小学生’。”在二公司检测中心,从事试验检测16年的“青岛工匠”申鹏,作为结构所科室副科长,现如今正在转型,参与到产业工人的培养中。
“老申,11月底就要组织参加公路水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比对试验了,这周总工讲堂,你可要把这十几年的技能经验和心得给年轻人好好讲讲。”周例会上,结构所科长刘浩鼓励他。
此次对比试验是由交通运输部组织的最高等级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评审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企业检测资质和后续业务开展。以前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现如今要带领整个团队,想到这里申鹏心里犯起了嘀咕,“以前各种大赛参加得多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张。”
“干啥都得从头学,咱总得走出舒适区嘛,无论是什么岗位,学习才是第一位的。”检测中心党支部书记宋涛鼓励申鹏从更高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维度提升自我,不仅要关注技术细节,还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组织队伍,“想带领团队实现‘多点开花’,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那我就从最基础的制定作业指导书和自拟得分规则开始。”说干就干,面对组织经验不足的境况,申鹏进行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整理自己参加省市级技能竞赛的得分规则,明确操作细节和技巧;另一方面收集往年的比对试验资料,梳理流程易错点,规避扣分项,所有的资料都分门别类,做好了标签。短短4天,申鹏便整理了足足一个柜子的文件夹,仿佛试验检测领域的“四库全书”。从试验方案的制定,到试验过程的监控,再到试验数据的分析,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做到最详实、最细致。
“单是资料准备齐全还远远不够,对比试验最终考的还是试验员的综合能力。”申鹏进一步思索人才培养路径,多方寻求借鉴。在一次总工讲堂中,他发现总工徐建光一边为试验员讲授实操注意事项,一边对每个人的技术细节和工作习惯进行纠偏。“没想到,徐总工竟然对每名试验员都如此了解。”感叹之余,申鹏也找到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就是为每一名试验员进行“私人定制”,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一段时间之后,试验员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团队的归属感也更强了。
与此同时,申鹏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结构检测项目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检测设备调配频次高,设备调配全靠人工记录。但在日常巡检中申鹏注意到,由于人工记录不及时,设备调配有时会出现滞后,进而影响现场检测如期进行。“我们不如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把设备情况全部上传至云端。”和刘浩讨论后,二人一拍即合。一番努力后,试验员现如今只需轻松扫码就可以查看所需设备的使用情况,实现了对结构检测设备的动态管理。
“活到老学到老,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谈及来到新岗位的感受,申鹏充满了向往。
素 材 | 《筑港报》
供 稿 | 张 征
责 编 | 李 业
校 核 | 乔庆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