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准”“雷达耳” | 老一辈筑港人的拿手绝技

文摘   2024-12-18 22:26   天津  
点击上方「中交一航」可快速关注


临近元旦,一公司试验检测中心组织青年员工对退休老职工进行年前慰问。在与筑港前辈沟通中,《一航精神谱系》的文字具象化起来,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让书上的奋斗史可触可感。今天,让我们来一堂“穿越时空”的特殊培训,一起领略老一辈筑港人的风采,感受当年的青春激扬。

手眼并用即可判断砂子的状态和重量的“一抓准”,凭借声音便可发现的电话网络故障的“雷达耳”……这些事迹在设备越来越精准便捷的当下,听起来颇为神奇,但确实发生在老一辈筑港人身上。

眼中有尺,心中有秤


老爷子李延波退休之前是一名试验员,“项目同事都叫我‘一抓准’,抓起一把砂,掂一下就能说出大致重量,上下误差不超过1克。像我递给你的这根香蕉,应该是105克。”青年员工拿电子秤一称,105克正正好。

一提起当年辗转营口、毛塔国内外的工作经历,他言语中就流露出对那段燃情岁月的怀念。


对于试验检测工作来说,精准称量检材是每名试验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现在大家使用磅秤、天平等衡器反复确认克重,生怕出现错误,面对大家的好奇,李老讲述了其中的奥秘。


“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条件,但是也正是这种环境磨炼了我的本事。”20世纪70年代末,李延波就曾奔赴毛塔参与友谊港建设。非洲大地环境艰苦,住窝棚、睡草垫,饮河水等一系列生活上的挑战,不及工具等物资短缺等等带来的难题让人心焦。他和其他试验员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亲自上阵,将取来的砂子依靠人力,肩扛手抬带回去做试验。一遍又一遍地搬运和称取,筋骨的反复酸痛让他对重量形成了肌肉记忆,既可以估算出检材的重量,也能一次性快速称量出试验要求的试样用量。


而今,随着仪器精度的提升和物资供应链的完善,职工们亲自上阵扛沙袋、拌水泥的场景越来越少。而“一抓准”的故事却更显宝贵。想要熟练,唯有千锤百炼,正是一代代筑港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家国情怀投身基建事业,才铸就了一项又一项精品工程。伴随着老人娓娓道来的话语,是年轻职工们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意。


耳似雷达,辨明故障


“这些奖状都是年轻时凭着‘听声辨故障’的本事得来的,那时候我是高中毕业来到公司电话室,成为电话室学历最高的职员……”在退休员工李文霞的家中,她讲述起一段别样的厂史,厚厚的奖状,让大家对这位前辈的故事格外好奇。


改革开放初期,电话座机尚未走入寻常百姓家,这套先进的设备是只有大企业才能装得起的“稀罕物”。一部部固话,不仅是部门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更是连接公司对外业务的纽带。彼时,李文霞要负责电话接待咨询的客户,并将电话转接给对应部门,但问题也很快接踵而至。专业维保人员的不足,一旦遇到问题,维修只能排队等待。错过的每一通电话,都可能是一份重要的合同。


“你上过高中,学过物理,公司电话的运转可离不开你了!”虽然是一句无心之言,但李文霞却记在了心里。要维修电话网络,学校学到的电学知识远远不够。为了彻底弄清电话知识,下班后,她带着线路图纸,借阅有线通信技术图书查资料、学规范,还会和电工师傅请教接线方法。


“没有声音往往是遇到开路,遇到杂音往往是接触不良……”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巡线检查,让她对电话问题了如指掌,拿起听筒拨号,晃动几下倾听声音,再结合办公环境和天气,就能锁定问题发生的区域。几年的时间里,作为话务员的她还取得了电气专工的资质。


“后来手机普及了,电话室就取消了,但是学到的本领让我受益终生。”来到试验检测中心,李文霞继续保持着学习热情,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上贡献力量,直到光荣退休。


要练就高超本领,只有日复一日的热爱与坚持。虽然这次“特殊培训”的时间并不长,但足以让新时代的年轻员工感受到一航精神近80年代际传承带来的震撼。

素  材 | 一公司

供  稿 | 王曦倩

责  编 | 李   业

校  核 | 杨   珂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交一航
中国“筑港摇篮”,跨海沉管隧道施工“国家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