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园林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园林审美和营建意匠都达到了历史高峰。尤其在南宋时期,得益于江南的清丽山水与北人南迁的人文积淀,南宋园林完成了从模山仿水到写意抒情的转型,江南文人园林的基本面貌也日趋成熟。由于士大夫文化的繁荣,作为文士们抒情言志、修身养性、体悟天道的共同媒介,园林与哲学、文学、绘画交汇融通,进一步铸就了南宋园林“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学术界对于南宋园林与诗画的联系以及其文人性特质已经形成了相对一致且肯定的观点。学者们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颇有成效的研究。有的学者注意到了南宋时期的园林建筑与园林山水的结合促进了诗意境界的生成。也有的学者探讨了南宋园林诗化的过程,提出了南宋园林诗情画意的意境是来源于诗歌先于绘画的影响,而后才渗透到园林营建中的观点。更有学者认为,南宋园林是通过诗意的表达和诗意的结构,来展现出对自然美的追求,并将这种美的理念传递给人们。这些研究都旗帜鲜明的肯定了南宋园林的诗性特质,并且在诗性特质如何形成的问题上从各自的角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相关研究更多的关注南宋园林建筑的诗性审美与意境营造了诗歌与园林在形式层面的互动关系,而对于形式背后的审美思想的关注则相对不足。我们应该认识到南宋园林建筑的诗性特质首先来自于诗性审美的萌发,同时在诗性思维的运筹下,运用诗性的建筑语言,营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空间和意境。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质和言说方式超越了其形式本身,并深深影响了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由于其远离庙堂,融于山水,因此呈现出了更多的自由性和文学性,诗意特征与诗性追求更为明显。南宋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时期,文士群体主导的知识型社会古典文化繁荣,商品经济富足,造园蔚然成风。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主体,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诗意的生活追求,他们将琴棋书画融汇贯通至园林中,建构起了富有诗意的古典园林生活美学。同时,文人雅士们积极参与到了园林建筑的具体营建中,将诗词歌赋中的语言处理技巧、意境营造手段都外化为山石林泉与亭台楼榭。南宋时期,无论是皇家园林建筑还是私家园林建筑都带有浓郁的文人特质,也就是诗性。可以说,南宋的园林建筑凝聚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与审美,既是诗的空间,也是空间的诗。建筑与诗歌的互文性是两者互相成就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诗文的撰写讲究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其后铺陈叙述、跌宕起伏,最后煽情点题、抒怀咏志。造园何尝不是如此?如清代钱咏在《履园丛话》一文中就说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如果将园林的整体营建看作一首诗,那么园林建筑就是诗中的“诗眼”。园林建筑在山水之间的方位、尺度的大小、形态的塑造、色彩和材料的选择以及整体的营建过程,都是文人雅士们“地上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为什么这些伏案笔耕的文人能够承担起如今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呢?正是因为园林建筑与诗文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成逻辑,其超越了形式边界和专业分工,为文人们运用诗的思考、诗的原理、诗的章法去“书写”园林建筑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也促成了文人们真正成为了园林的“能主之人”。建筑与诗歌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结构和形式来表情达意。建筑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视觉方面的造型、色彩、材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体验;诗歌的形式则更体现在听觉方面的音调、韵律、节奏以及由此生成的情感意象。虽然两者的外部特征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建筑与诗歌在形式语言方面的相似性与互通性却早已成为学界共识。诗歌需要有建筑的空间美,建筑也在追求诗歌的韵律美,两者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自觉与不自觉的发生着对话和互通。这种互通不仅仅存在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暗喻和比拟,还体现在结构性的规则方面。诗歌的格式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律,而建筑的设计也必须考虑结构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规则和限制反而成为了建筑和诗歌形式语言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激发出了形式的诗性意味。普通语言的语意表达往往是单纯的、固定的,但诗歌却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激发出审美主体潜藏的知觉联想,达到多重意义的效果,可见诗歌的诗意与其诗性语言的复义性是分不开的。园林建筑的空间和诗歌的内容一样,都不是单一意义的产物,它们通常具有多种解释和含义。南宋时期的园林建筑类型丰富、造型多样,内外的边界模糊,空间流动性强。内部空间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功能预设,但是空间相对开放,可以通过家具和隔断的摆放,形成不同的功能性空间。这种不确定的空间由于人的参与以及人在其中的活动,会形成不同的生活场景。因此,建筑的形式和空间可以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理解,类似诗歌的隐喻和象征也可以让读者得出不同的解释。尽管建筑和诗的表现方法大不一致,它们却具备一致的美学特征,可以激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实现完全一致的审美体验。显而易见,人的美感是有共通性的,我们将其称之为“审美通感”,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建筑也存在着互通互借的审美通感。诗歌的语词形式、格式规律、内涵韵味与南宋园林建筑精巧寯秀的外部造型、灵活多变的内部空间、丰富多元的行为体验共享着一种诗性审美。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古典建筑之间的这种审美一致性可以说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圈内审美共享的一种实证。正是在这样一种审美通感的作用下,南宋园林建筑孕育出了一系列富有诗意特质的建筑语言,并且营造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长卷
绢本设色 41.3x69 厘米
中国古典诗歌是诗性思维的产物,是诗性审美的现实化。南宋文人以诗的语言表达,以诗的方式生活,是因为他们首先具有一种诗的审美,即“诗性审美”。诗性审美以中国传统的诗性文化与诗学精神为基石,将充实而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感性直观的生命领悟相融合,形成了一种超越逻辑和理性的审美类型,并且渗透到艺术创作和社会生的方方面面。“诗可以渗入一切艺术类型和门类中去,使一切艺术都带有诗的因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诗意之境是南宋时期园林营建的普遍追求,诗歌与园林相通,这与两宋以来文人意识崛起和诗、画、园融合的影响密切相关。在融汇了那个时代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基础上,南宋园林建筑的诗性审美呈现出了对形式、材料、工艺的包容。它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节奏、韵律、对仗和回旋,更具有深刻而浓郁的精神内涵,令人感受到清新而优雅的审美体验。南宋园林建筑的诗性审美将艺术、技术、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以诗的美学为指导,以诗的意境为灵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美感,从而使得南宋园林建筑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南宋园林建筑的诗性审美体现了一种超越传统建筑形式和风格的、超越技术与材料的、融合了审美主体内心深处情感的审美境界。审美体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也是和不同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汉代建筑的古朴浑厚是诗意的,唐代建筑的大气恢弘也是诗意的,诗歌、书法、绘画、建筑等不同的艺术类型都具有那个时代共同的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在讨论南宋园林建筑的诗性审美特征的时候,也是将其放置在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去审视。南宋时期社会总体呈现出了婉约、雅致、精巧的审美共性,反映在园林建筑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南宋园林崇尚天然真趣,致力于仿写自然山水,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南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趋于成熟,园林建筑作为山水之间的人造物十分注重环境和建筑的一体化营造。园林建筑的选址布局充分的契合山水环境,立足于建筑与山水的完美融合,追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和谐共处,形成了南宋时期独特的文人化的园林图景。从中唐伊始,士大夫文化从大气开放转向为内敛细致,园林营建也日渐醉心于狭小的空间内独有的趣味和技巧,十分讲究细节的塑造和装饰的精美,园林建筑的营造也是如此。宋代园林建筑尺度小巧,结构真实简洁,造型飘逸秀丽,注重构造的细节和装饰的精致,体现了宋人纤巧秀丽、精巧细致的审美追求。南宋时期是诗画艺术发展的高峰,诗画与园林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十分普遍。南宋园林建筑常常以诗画的语言规律去组织营造,以诗画的意境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园林建筑精巧的布局、精致的细节以及山石、溪泉、花木的精心搭配,共同构成园林空间犹如“立体画、地上诗”的艺术效果,追求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象。南宋时期理学盛行,其“格物致知”的主张,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由于文人士大夫注重自我精神世界的修为,追求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和体味,因此南宋园林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内向的哲思精神和审美趣味。南宋园林建筑中常常融入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通过布局、命名和景点的设计,传递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这种在园林中融入哲学的审美特征,使得园林建筑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精神场所。《咸淳临安志》皇城图。[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页。园林建筑与一般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是与环境是完全融合的,园林建筑本身就是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谈园林建筑的诗性表达,不能脱离环境孤立的去看,必然要以园林建筑以及与其同构的园林作为整体考察对象。如果将园林视作一首诗的话,那园林建筑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同样重要的一点,园林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园林各类元素的协同建构,叠山、理水、花木、建筑,缺一不可。犹如诗文中的各类遣词造句,按照一定的韵律和结构组织起来,在形成物质外形以外,共同营造出超越文字和形式的趣味性和诗性意境。南宋园林建筑型式多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并存,构成了不同的诗意场景。南宋时期的文人雅士们喜好在园林里寻找灵感、挥洒文思,他们往往会在园林中观赏自然风光,领悟人生哲理,然后将所感与所得写进自己的诗中。南宋时期的许多诗歌与园林的美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层楼叠榭侵云起,望处人家半临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等经典之作更是以园林建筑为灵感源泉创作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园林建筑以及园林环境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类似自然山水一般的身心体验和诗意空间。如山之亭的远眺畅怀,水之榭的凭栏观鱼,庭之堂的花攒锦簇,正是因为人在园林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才相应的演化出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同样的,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也赋予了人们不同的场景想象,由此生成了诗意空间。除了园林建筑的功能性内容以外,宋人十分强调景、文相称,直接借助园名、匾额、楹联中的诗词来表情达境,赋予园林建筑文学趣味。比如苏州存世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为北宋苏舜卿所建,南宋时为韩世忠所居。园名“沧浪亭”取自于《楚辞》中的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达了园主人对于生活和人生境遇的一种潇洒而无奈的情怀和态度。另外,南宋临安德寿宫后苑的主体建筑“聚远楼”,楼名取自苏东坡的诗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此类文学与园林建筑的互相唱和在南宋已然成为一种时尚,这种借助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得超越内容的意外之诣是常见的一种诗性表达。南宋园林建筑在空间布局上顺应江南山水的自然地形,随形就势、按坡筑庭,有着变化有序、错落有致的韵律感,既追求丰富的变化和层次,又追求整体上的协调和统一,体现出了诗歌一般的结构特征。其次,园林建筑在南宋时期单体型制已经十分丰富,呈现出了灵巧、精致、清秀的形态特征。园林建筑在整体园林造景中统领点题的作用,早在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就有清晰的阐述:“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得亭榭而明快”。这种将园林建筑比作山水画“眉目”的观念,相信也影响到了南宋的园林实践。园林是人工化、艺术化的山水,而园林建筑在其中隐喻着人的生命存在和人文精神的关照。多姿多彩的园林建筑形态可以增添画面的形式美感,起到深化意境主题的作用。第三,园林建筑形式的诗性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反功能,比如游廊,从一点到另外一点,直接过去是最便捷也是最经济的,但是游廊却是故意曲折有致,让你慢下来,一定要把时间和空间拉长。这一点和诗歌语言很类似,不直接说,要拐个弯,换个词来增加你思考的长度和理解的深度。将清晰的内容有意的模糊化,把边界打破。园林建筑总的布局方式、作为主题的单体建筑、反功能的建造特征等都反映了一种形式层面的诗性。“意境”一词源于古代诗学,它描绘了一种情景交融、深刻而持久的艺术境界。在中国诗学理论中,意与景是一对常见的范畴。南宋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认为,好诗文应该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最后达成情与境谐,意与景会。相对于诗歌的抽象性,园林的意境营造则更为直接和具体。
园林立意筑景,以景化境。诗歌之立意,体现在言辞描绘中,造园之立意,则体现在景物和格局的安排中,故一亭一榭、一草一木均有情思。有了“意”,园中景物才有了内涵,有了“境”,园林才获得了诗歌一般的诗性特质。可以说,园林建筑实现了在文化品格、精神内涵和图式结构方面的高度统一。园林建筑作为一种造型和空间艺术,受到了许多物质性和功能性的限制,因此,诗性化的园林建筑实现了对建筑物质性和功能性的超越,从而获得了极致的意境体验。如园林建筑中多重庭院的格局,人们在其中行走体会到的不是“有很多庭院”,而是幽奥、深远的整体意境。《周易》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诗歌用“象”来尽“意”,建筑同样也可以把物质性、功能性的“建筑之物象”转化为富有神韵和情思的“建筑之意境”。由此可见,意境是建筑诗意生成的媒介和路径,是审美主体与建筑空间互动生成的弥漫情思,是诗性审美以已度物、以象见义式思维方式在建筑空间中的最终结果。[宋]无款,《十八学士图》。《台湾故宫书画图录》,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第59页。南宋时期,园林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并与诗歌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无论是在美学层面,还是在造园意匠领域都有着十分典型的体现。南宋园林建筑与诗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艺术共生,不仅拓宽了诗歌文学的表现方式,也推动了园林建筑的发展。当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性审美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以中国古典诗歌的视角来探索建筑设计的多种尝试。但是对于南宋时期园林建筑的诗性审美、诗性语言的建构以及诗情画意的意境营造等主题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究。作者:郑炜,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课题《基于中国古典诗歌视角的南宋园林建筑诗性语言研究》(编号Y202250018)研究成果。
[1] 于清淼.两宋园林美学比较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21:23.[2] 江俊浩.“巧趣柔美、清雅俊逸”——南宋园林及其文化遗产价值探[J].广西城镇建设,2011:64.[3] 何晓静.南宋江南园林的意象与表达[J].学术界,2018:169.[4] 钱咏.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545.[5] 温海涛.山水诗词空间意境特征的建筑空间意境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7.[6] 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382.[7] 尹贤.古人论诗创作[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59.[8] 李麟学,蒋原伦.寻找建筑中的诗意[J].上海人大月刊,2022(9):56.[9] 王易中.大智之门:孔子<易·系辞>解读[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1:245.
努力做最好中式设计平台号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微信号:Chinese-Construction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
投稿请发邮件注明“投稿”
商务合作请在后台留言联系“管理员”
公号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