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选: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分册-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上)

文化   2024-11-23 07:04   中国  


《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



      本套丛书按照中国古建筑的功能类型,分为宫殿建筑、陵寝建筑、园林建筑、坛庙建筑、庙学建筑、祠庙建筑、佛教建筑、民居建筑等类型,共22卷组成。每种类型均选取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家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建筑的测绘图,是全面、翔实地记录和梳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数据信息和资料档案。通过这些成果,反映了中国古建筑在功能类型、地域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为我国古建筑的科学保护和深入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设计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国的古建筑测绘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为创立我国自主的建筑史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作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贡献。正像梁思成先生早年强调的那样:我国“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而古建筑测绘成果则正是对这些“古物”进行保护和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础档案资料。这项伟业虽然历经80多年来的积累,相关测绘成果规模宏大,质量优秀,也曾赢得国内外相关学术权威高度评价,却由于各种原因,大多垒之高阁,系统出版的成果犹如凤毛麟角,显然不利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建筑史学的发展,不利于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以及面向世界的相关文化交流,不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 


      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展开,建筑设计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后世子孙完整保存和完美呈现大批中国古建筑——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利于促进与其他地区建筑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向世界展示我国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我国成为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梦想书写重要的篇章。



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分册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园林建筑与宗教建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承德市文物局 合作编写

 杨菁 朱蕾 主编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12



编委会



目录

导言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所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原名热河,位于燕山山脉腹地的一处断陷盆地,区内河流大部分属滦河水系。清初此地仅是人烟稀少的小型居民点,称为热河上营。康熙二十年(1681年)始,清帝每年秋季举行的木兰行围,带动了从北京自古北口外至木兰围场之间沿途一系列行宫的建设活动,热河上营东北部也建立起了热河行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行宫初具轮廓,五十年(1711年)避暑山庄正式命名,五十二年(1713年)在避暑山庄东部兴建了两座藏传佛教寺庙溥仁寺和溥善寺,乾隆年间又对避暑山庄内外进行大规模营建。历经康、雍、乾三代约90年的不断建设,在乾隆末年形成了今日所见外八庙环绕山庄北部和东部的格局。自清康熙四十二年设立热河行宫总管开始,又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承德之名出现,再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升为承德府、统领一州五县,热河随园林经营而迅速从一个弹丸之地发展成一座城市。(图1)


▲图1 承德府图(来源:《大清一统志》)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0万平方米,东临武烈河,北接狮子沟,西枕燕山,南依热河城市。内有热河泉四季长流,带来“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的宜人小气候。外则群山环抱:北部是片麻岩分布区,山坡平缓,山顶圆滑,大小沟谷呈“V”字型;东部和南部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产生了丰富的丹霞地貌景观,位于山庄正东、高59.42米的磬锤峰,更是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在选址和设计上所依托的重要山水形胜。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避暑山庄“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景观。康熙朝以来的园林建设依照“楹宇守朴,不雘不雕,得山居雅致”的原则,在56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构筑以亭、台、楼、阁,形成了以“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为代表的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图2)


▲图2 避暑山庄总图(来源:《钦定热河志》)


一、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1、形成始末


早在热河行宫时期,山庄内即已形成十六景,是为:澄波叠翠、芝径云堤、长虹饮练、暖流暄波、双湖夹镜、万壑松风、曲水荷香、西岭晨霞、锤峰落照、芳渚临流、南山积雪、金莲映日、梨花伴月、莺啭乔木、石矶观鱼、甫田丛樾。


康熙五十年,随着新的宫廷区和金山寺等园林工程初成,避暑山庄正式得名。同年他选取山庄中三十六处景致,以四字命名,它们是: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樾、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濠濮间想、天宇咸畅、暖流暄波、泉源石壁、青枫绿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绕石、澄波叠翠、石矶观鱼、镜水云岑、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樾、水流云在。次年康熙皇帝诗、内阁学士沈嵛绘图、版刻名手朱圭、梅裕凤雕版的《御制避暑山庄诗》刊印成书。(图3)


▲ 图3 沈嵛《御制避暑山庄诗》中的第十二景图,锤峰落照(来源:《清殿版画汇刊》)


乾隆六年(1741年),避暑山庄又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以三字为名,增标了新的三十六景,他在《御制再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序》中指出:“我皇祖,圣祖仁皇帝,肇斯灵囿,标三十六景,题句、绘图垂示册府。朕……乃知三十六景之外,佳胜尚多。萃而录之,复得三十六景。”这三十六景为: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清晖亭、般若相、沧浪屿、一片云、萍香泮、万树园、试马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凌太虚、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矶、涌翠岩、素尚斋、永恬居。


▲ 图4 励宗万《御制再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第三十六景永恬居(来源:故宫博物院)


康熙三十六景中,有二十景分布在如意洲岛和湖区沿岸;乾隆三十六景也以湖区为中心,向南北拓展(图5)。但七十二景并未涵盖山庄的全部景色,《御制再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序》有云:“我皇祖,圣祖仁皇帝,肇斯灵囿,标三十六景,题句、绘图,垂示册府。朕……乃知三十六景之外,佳胜尚多。萃而录之,复得三十六景。”在乾隆的阐释下,七十二景实为避暑山庄的浓缩。通过系列题名,配以图文对应的画册,禁苑美景得到昭示,成为呈现清帝治国理念的特殊载体。


▲图5 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位置示意图(图底来源:《承德古建筑》)



2、后世影响


(1)对清代皇家园林的影响

避暑山庄七十二景是“景”文化在皇家园林中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惯常以“景”来命名著名地点或风景名胜,如潇湘八景、西湖十景、燕京八景等,并利用绘画和文学作品对地方景文化进行创作和传播。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统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康乾两朝曾多次书写和绘制相关诗图不下十种(图6,表1)。


▲表1 避暑山庄七十二景相关绘画


▲图6 张若霭《御制避暑山庄诗》第一景烟波致爽(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存图册均以沈嵛版本为圭臬。这些绘画采用了较高的视点,表现了类似于“平远”的视觉效果;建筑物采用了写实的手法,但周围山水的比例则根据画面效果而作了夸张的处理,以强调山环水抱的意象;图中空无一人,也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的暗示,图面的整体氛围朴素而宁静。


这些诗图给清代皇家园林的建设带来了灵感,而其提炼景点、赋诗咏志并制作图咏的方式,也成了在雍正乾隆两朝皇家园林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圆明园四十景、静寄山庄诸景、静宜园二十八景和静明园十六景等诗图结集作品所效仿的模本。这些景点或以四字为名,如圆明园四十景、静寄山庄内八景和静明园十六景;或以三字为名,如静寄山庄外八景、新六景和附列十六景,以及静宜园二十八景。


大量相关绘画作品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以避暑山庄图册为蓝本的作品,例如乾隆九年(1744年)绢本彩绘的《圆明园四十景》(图7):该画册共纳入作品40幅,每幅右侧由沈源、唐岱等宫廷画师绘制一景,画面几乎是正方形,工笔彩绘的建筑十分写实,甚至彩画等细节都清晰可辨,建筑仿佛环绕于真山真水之间,但圆明园实为平地叠山理水的人工园林;每幅左侧为乾隆皇帝的《四十景对题诗》,由工部尚书汪由墩书写。此外亦有更多作品在图册的基础上发展了各种类型的表达方式:董邦达的《田盘胜概图》仍然是图册形式,但没有沿用图文分列两面的方法,而是图文合一,乾隆皇帝御笔的静寄山庄内外八景诗排版在画面的上方;方琮的《静明园十六景图屏》共八面,每面上下排列两景,上幅为长方形抹圆角、下幅为长方形;张若澄的《静宜园二十八景(手卷)》则利用长卷将二十八景与地势巧妙融入一个整体,突显出皇家园林磅礴大气、自然天成的韵味。


▲图7 《圆明园四十景》第一景正大光明(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图8《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2)对欧洲园林的影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耶稣会传教士马国贤(MatteoRipa,1682-1746)以沈嵛的木版画为蓝本,主持印制了铜版《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8)。康乾时期,大量精通科学技术的传教士为清廷服务,皇家园林里也留下了他们工作的身影。他们在康熙于畅春园蒙养斋设立的算学馆内翻译西方历算著作;圆明园的如意馆是大量“效力西洋人”的工作地点;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亦是康熙时期传教士们工作的场所。如今蒙养斋和如意馆建筑均已不复存在,皇家园林里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地唯剩现存至今的万壑松风。万壑松风建筑群是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图9),在山庄的早期历史中除了宫殿功能外,更是重要的文化、艺术场所。以马国贤、钱德明(Joseph-Marie Amiot)、王志诚(Jean-Denis Attiret)、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韩国英(Pierre-Martial Cibot)等为代表的传教士曾在万壑松风中工作,他们将西方先进的制图、绘画手段运用于其作品中,对中国艺术、科技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马国贤和郎世宁等传教士遵照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旨意,培养了一批善于运用西方透视学、铜版画技艺进行美术创作的中国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学生、满族画家伊兰泰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受命创作了著名的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


▲图9 万壑松风建筑群(来源:杨菁)


马国贤的《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阴影画法的绘画作品,山、水、岩石、植物和天空的处理方法也采用了西方铜版画的处理方式,但各个元素是严格按照沈嵛版本制作而成。1723年底,马国贤离开中国,1724年途经英国之时,他出售了几份《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的复制品。马国贤的版本还经历过再创作:1753年英国人Robert Sayer等人选出了18幅马国贤铜版画,仿效流行的外销瓷画风,在其上添加了人物、动植物、船只、远景建筑甚至神话生物等(图10),使其充满了浓郁的神秘东方色彩,并在首页增加一幅“北京的皇宫”(应为午门)、尾页增加一幅“莫卧尔皇帝的宝座”共20幅加以出版,该画册名为《中国皇帝的北京宫殿和主要园林》(The Emperor of China's Palace at Pekin, and his principal Gardens, as well in Tartary as at Pekin, Gehol, and the adjacent Countries)。


英国伯灵顿伯爵三世理查德·博伊尔(Richard Boyle, 3rd Earl of Burlington,1694-1753)身边围绕了一批园林新风格的狂热爱好者。自他于1724年从马国贤手中购买了避暑山庄铜版画(图11),伯爵本人及其追随者对英国园林设计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主要由威廉·肯特(William Kent, 1685–1748)设计的伯爵本人府邸奇斯威克大宅(Chiswick House)的园林,这可是英国最早的自然风景园作品。肯特是英国18 世纪后半期自然风景式园林进入全盛期的先导者,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马国贤铜版画的影响,通过对绘画的观察,肯特将这些场景移植到其园林创作中来。英国自然风景园对西方园林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冲击了传统的几何形园林。19世纪中叶,美国景观建筑师安德鲁·杰克逊·唐宁(Andrew Jackson Downing, 1815 –1852)受到英国风景园林设计影响,对城市公共园林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应用于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竞赛作品中。他对后来被誉为美国景观建筑之父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1822 –1903)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姆斯特德设计了全美众多的公共园林,这些园林不仅是园林史上重要的作品,也对西方城市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10《中国皇帝的北京宫殿和主要园林》中的第四幅(来源:大英图书馆)


▲图11《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中的第三十一幅石矶观鱼(来源:大英博物馆)


二、七十二景之外


1、湖山缩影


七十二景是避暑山庄的缩影,也是康乾两代帝王园林经营的写照。但是在七十二景之外亦有大量景观存在。人们惯常将避暑山庄根据地形和功能分为宫殿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图12)。宫殿区是清帝行宫所在,位于山庄南部,毗邻市区,包括正宫、松鹤斋和东宫三个主要组群;湖区位于宫殿区北部,包括洲岛在内约为43公顷,共有大小岛屿8座,这些岛屿与长堤把湖面分成8个部分,湖区内主要建筑组群约16处;平原区为湖区再北,直至西北山脚下,有万树园和试马埭两处自然平地,主要建筑则围绕这两块阔野而建——东部有永佑寺、嘉树轩和春好轩,南部临湖有水流云在、濠濮间想、莺啭乔木和莆田丛樾四亭,西部有文津阁、曲水荷香、听瀑和远近泉声等,北部惠迪吉门周围有澄观斋和暖流暄波等组群;山区面积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位于园内西北部,区内各山总体高度20-100米,建筑则围绕松云峡、梨树峪、松林峪和榛子峪四条沟峪依山就势而建,共有组群40余处。


▲图12 避暑山庄功能分区示意图(图底来源:《承德古建筑》)


避暑山庄经过几代清帝的经营,充分实现了乾隆所言“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的宏伟规划,其西高东低,包括了湖、平原和山区的布局似若中华版图的写照。今所知最早反映避暑山庄全貌的图像,是宫廷画家冷枚的《避暑山庄图》(图13)。该画具体绘制年代和绘制原因虽存争议,其基本反映了乾隆皇帝扩建避暑山庄之前的景象却是不容置疑的。画中除了康熙三十六景外,亦有月色江声、环碧、旷观等湖区附近景点,但湖区以外的很多景点,尤其是康熙年间建设的山区和宫廷区建筑并未画出,如梨花伴月、澹泊敬诚和烟波致爽等,外八庙中建于康熙年间的溥仁寺和溥善寺也未加描绘。画面最前景的是连接宫殿区和湖区的万壑松风组群,而乾隆改造前的湖区则成为画面的中心。湖区周围山峦叠嶂,西面的山区、东面的武烈河与磬锤峰山脉、北面的平原区和狮子沟后的远山,均以夸张的笔法加以呈现。冷枚《避暑山庄图》强调了围绕湖区的山水和建筑环境,图中的建筑均临湖而建,结合青绿山水的表现方法,营造出强烈的传统园囿风貌。



▲图13 冷枚《避暑山庄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2、多元夏都


冷枚的《避暑山庄图》反映了避暑山庄整体的风貌,但似乎刻意忽略了避暑山庄中的一些多元文化要素,例如北部的平原区的万树园和试马埭。冷枚图上的平原区树木繁密,林间有鹿群闲走,枝头有鸟儿盘旋,是宏大皇家园林中湖区和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但乾隆年间郎世宁等绘制的两幅宫廷绘画,则近距离表现了平原区在山庄中的特殊功能——万树园占地一千余亩,草地上遍植高大乔木,《万树园赐宴图》(图14)描绘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皇帝在此搭建蒙古包和帐篷,宴请投奔清廷的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首领的政治事件;后者位于万树园西南,地平草茂,是清帝为了木兰秋狝,挑选蒙古进献的骏马之地,《马术图》(图15)就是表现乾隆十九年十一月,乾隆皇帝与前来归附的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在试马埭附近观看马术的场景。郎世宁的两幅绘画,表现了避暑山庄的另外一面,即由于承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消夏避暑之外,“成为皇帝接待宗教领袖、接待少数民族首领、指挥边疆战争等边疆治理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14 郎世宁等《万树园赐宴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图15 郎世宁等《马术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避暑山庄举行的这些特殊活动中,接待蒙古各部王公是最主要、最频繁的活动之一:承德的地理位置处于内地和蒙古控制区域之间,又紧邻木兰围场,方便皇帝北巡塞外会见蒙古王公。而且承德地处关外且气候寒冷,木兰秋狝之时,恰好避开了冬末春初天花的高发期——清初时,未出痘的蒙古贵族因害怕在年节时期染上天花而不太乐意进京“年班”。为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二十年建立木兰行围制度,未出痘的蒙古贵族每年跟随皇帝到围场狩猎,即史称的“围班”;并规定,其“业经出痘者,均于年班来京朝觐”,而未出痘者,归入“围班”。可以说,承德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均满足了“避暑”和“避痘”的需求,成为有清一代重要的夏都,其作用从康熙皇帝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除了作为夏都、担负清皇与蒙古各部定期会见场所的重任,避暑山庄也接待过众多宗教领袖、各国使节。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从后藏日喀则来到承德觐见乾隆皇帝,这也是第一位到达承德的西藏最高宗教领袖。安南战争之后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七月,越南国王阮惠遣其侄阮光显奉表到达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在山庄东宫的清音阁大戏楼接见阮光显一行,并命他随同文武大臣和蒙古王公入座赏戏(图16)。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在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访华期间来到承德,随团来华但未到避暑山庄的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也根据众人的回忆,绘制了多幅反映避暑山庄景象的作品,其中就有乾隆皇帝在万树园帐篷前会见使团成员的画面(图17)。


▲图16《阮光显入觐赐宴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图17 威廉·亚历山大《乾隆皇帝在万树园接见英国使臣》(来源:大英博物馆)



3、写仿江南


避暑山庄在边防和外交方面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作为其构园主体的的园林景观和建筑却多以“写仿江南”为手段。例如,康熙三十六景中的“天宇咸畅”和“静水云岑”写仿了镇江金山寺,山庄烟雨楼仿自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原型为苏州狮子林,另七座《四库全书》藏书楼之一——避暑山庄文津阁(图18)仿照宁波天一阁而建造。


▲图18 浙江宁波天一阁和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来源:杨菁)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至盛京,南至杭州,七座模仿浙江范氏天一阁的皇家藏书楼逐一建成,又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库全书》在七阁中全部贮藏完毕。至此乾隆皇帝通过一部《四库全书》及以天一阁为原型的皇家七阁藏书楼,将自己当政时期的文化伟业推向高峰。这七座藏书楼中的四座建于北方,是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溯阁,其中除文源阁与圆明园同毁于兵燹外,其他三座基本保持完好。另外在江浙地区还依托南巡行宫建设了三座藏书楼——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不过它们均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只有文澜阁在光绪年间得以重建。


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是四库七阁中最先落成的,也是避暑山庄内最后建成的景点之一。文津阁位于湖区和山区的边界,在千尺雪景区之北,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文津阁周围有曲墙环绕,坐北朝南,三面临水呈半岛状,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从南往北,文津阁组群依次为门殿、假山、水池、文津阁、碑亭。文津阁是现存四阁中造园规模最大、气势最佳者。乾隆在《趣亭》中称赞文津阁的造园艺术:“阁外假山堆碧螺,山亭名趣意如何?泉声树影则权置,静对诗书趣更多。”这种园林氛围的塑造,离不开其选址:文津阁坐北朝南,被山石、水池和树木围绕,最外围还有围墙环绕,围墙外两条水系环绕,使得文津阁组群呈现出“两水夹一岛”的环境意象,也使其相对独立于南部的千尺雪组群自成一体(图19)。


▲图19 文津阁组群航拍(来源:李哲)



文津阁的布局对天一阁的还原程度最高,乾隆皇帝多次写诗阐释文津阁园林的造园意向:“天一阁前原有池,池南更列假山峙。文津之阁率仿为,故亦迭石成㟪垒。有峰有壑有溪涧,涧水琴音泻池泚。东则月台西西山,又如宝晋斋传米。山亭因以趣为名,林泉引兴诚佳矣。贮书四库其趣多,餍饫优游意在此。”除了表明文津阁园林沿用了天一阁的园林结构外,这段御制诗还阐述了月台、西山的引入乃效法自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宝晋斋布局。宝晋斋是米芾的书斋,因收藏了谢安、王羲之和王献之三位晋代名流的书法真迹而得名,有《宝晋斋法帖》传世留名。酷爱收藏的乾隆皇帝借助这个典故,赋予了文津阁园林更加深远的涵义,反映了他要超越原作、青出于蓝的意图,而文津阁正是写仿江南的升华和提高之作。


“四库七阁”写仿天一的文化事件,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汇八方河流如万川归海”的统一天下学问之决心。而避暑山庄内康、乾两朝对江南园林大量的写仿实例,并不是单纯的清代统治者对先进汉族文化的孺慕和向往,也是清廷和江南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竞争的结果。


三、小结


借景言志的“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体现清帝国版图的湖山布局;复杂的边疆形势带来的多元夏都风貌,反映清廷和汉族文化纷繁关系的“写仿江南”造景手法——避暑山庄这座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堪称清代历史上一页恢宏壮丽的篇章。随着乾隆朝“外八庙”组群的兴建,承德这座京师以北的夏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中西交流等方面迸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节选


▲澹泊敬诚殿正立面图


▲(上)依清旷殿正立面图

    (下)依清旷殿侧立面图、剖面图


▲(上)烟波致爽殿正立面图

    (左下)烟波致爽殿组群剖面图

    (右下)烟波致爽殿组群侧立面图


▲(上)金莲映日组群东立面图

    (下)金莲映日组群横剖面图

▲(上)金莲映日组群纵剖面图

    (下)金莲映日组群南立面图


▲烟雨楼建筑群南立面图

▲月色江声建筑群总平面图(2011年测绘)


▲(右)月色江声建筑群东立面图

    (左)月色江声建筑群总剖面图

▲月色江声建筑群西立面图




参与测绘人员名单



供稿: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编辑:何丽沙

校对:赵艺

审核:杨菁



往期中式营造记录


中式营造 | 寻踪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 | 寻踪中国现存五代十国时期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寻踪中国现存宋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寻踪中国现存辽代木结构古建筑

中式营造丨寻踪中国现存金代木结构古建筑




全网ID矩阵账号


平台客服微信
中式营造建研中心群:47066368
中式营造客服QQ:1005063031

设计 |  艺术 | 文旅


努力做最好中式设计平台号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微信号:Chinese-Construction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

投稿请发邮件注明“投稿”

商务合作请在后台留言联系“管理员”

公号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

中式营造
中式营造是一个以设计师主体运营的【共同分享、彼此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交流的公众信息平台。通过公益沙龙分享、设计类主题讲座、创意文化展览、出行游学、田野调查等方式让我们拓展专业视野和提升设计修养,平台涉及传统文化、艺术、设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