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童爸育儿
有儿童健康问题,免费问童爸育儿智能体:【童爸育儿】智能问答
童爸育儿智能体本质上是一种高效搜索工具,可以瞬间搜遍我的公众号所有文章,你也可以从我的微信公众号【童爸育儿】的菜单栏里的【智能回答】进入,目前支持打开引文功能。童爸提醒不要用智能体计算药物剂量,因为可能出错。
猫妈反馈:以前我用东莨菪碱贴片效果还可以,但是这两年附近药店买不到了,京东也买不到。药店的OTC药品有盐酸苯环壬酯片。我看见FDA没有批,但是国内批了,我第一次尝试了盐酸苯环壬酯片。使用后,我感觉在城市里面的路程,转弯还是会恶心,上了高速路车比较平稳了,感觉还可以。这个药说是可以持续作用四五个小时,这次我回老家是差不多五个多小时,已经快到了,我没有吐,只是感觉嗜睡,一路都在睡觉。
很多人坐油车不晕,但是一坐电车就晕,这是为什么?童妈打车时也是要尽量选择油车,而且一定要选择无烟车。据力学科普:晕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人体内耳和大脑之间的感知差异。通常,乘坐油车和电车时,都会引发某种程度的晕车反应。然而,近几年随着电动车的普及,一些人发现他们在乘坐油车时并不会晕车,但在电车上却频频产生晕车现象。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推荐阅读:《人民网科普:为什么坐油车不晕,一坐电车就晕?》
假期出游,晕车晕机晕船怎么办?儿童和成人可以使用哪些药物?其实有一些儿童/成人可以安全使用的晕车药!妊娠期、哺乳期、儿童分别能用什么晕车药?妊娠期尽量选择A类和B类的安全用药,而哺乳期尽量选择L1和L2级的安全用药,都不要使用复方氢溴酸东莨菪碱贴膏和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片。
常见的晕车药都有哪些?目前有一些药物可帮助预防和治疗晕动病,在症状出现前使用效果通常最佳。常见的药物包括:茶苯海明(最常见)、苯海拉明(对儿童更安全)、美克洛嗪(国内似乎没有)。苯海拉明就是一种常见的抗组胺药,同为第一代抗过敏药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在一些国家也常用于治疗晕车。此外还有:东莨菪碱贴片,这种贴片可在皮肤上留置3日(可持续佩戴72小时)、异丙嗪(儿童不推荐使用)。不过现在含有东莨菪碱的晕车药/晕车贴几乎已经买不到了!晕动病的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姜(如姜汁糖等)等。常考虑对晕动病采用替代性治疗,随机试验表明,1-2g的生姜可能有助于预防晕动病。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抖动、振动会加重晕车,因此晕车的人应尽量坐在前排,司机平稳驾驶也有利于减轻或避免晕车。高温、特殊气味、睡眠不足、疲劳等也会导致晕车。此外,容易晕车的人,坐车千万不要看手机。
【最后修订:2025.1.30】
一
晕车症学名叫晕动病,指乘坐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出现眩晕、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人的耳朵里有两个特殊的结构,叫做「内耳前庭」和「半规管」,它们担负着感受身体位置和调节平衡的作用。人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由于行进中不断变换方向、上下颠簸或者发生旋转,乘客的头部位置不断改变,导致负责平衡的器官受到较强的刺激。当这些刺激超过了负责平衡的器官的耐受限度,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功能异常,比如眩晕、恶心、呕吐、出汗、精神不振及乏力等,即通常所说的「晕车」。
晕车症的高发年龄在 3~12 岁,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前庭功能适应力还不强,所以容易发生晕车症。但奇怪的是,2岁以下的幼儿很少发生晕车症(但是也有),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妊娠女性可能特别容易发生晕车症,可安全治疗早孕反应的药物也可用于晕车症,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美克洛嗪(国内少见)和茶苯海明,美国FDA将其列为妊娠期B类药物(较安全),美国FDA将东莨菪碱和异丙嗪列为妊娠期C类药物。
童爸说明:晕车,学名叫晕动病,本文为了便于大家阅读,正文中统一使用晕车。
✩ 一小时爸爸:十一出游前,先预习一下孩子晕车晕机晕船怎么办
✩ 韩珊珊+崔璨:孩子坐长途就晕车,比橘皮、姜片更好的办法是什么?
✩ 卓正科普:孩子一坐车就吐?这些防晕车方法帮你轻松应对!(大人也适用)
二
2.1 晕车症的症状
UpToDate临床顾问:晕车症是一种可导致恶心、头晕和其他问题的状况,发生于乘船、乘车、骑乘游乐设施或其他一些被动移动的情况下。几乎每个人在足够刺激下都会发生晕车症;然而,个体对晕车症的易感性存在差异。晕车症有何症状?其症状包括:头晕、恶心或呕吐、嗳气、唾液多于平常、温热感、出汗。
2.2 晕车症的缓解方法
2.3 生姜能预防晕车
2.4 科普文汇总:晕车怎么办?
三
3.1 如何治疗晕车症
UpToDate临床顾问:如何治疗晕车症?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包括镇静性的抗组胺药)最常用于治疗晕车症;非镇静性的抗组胺药无效。目前有一些药物可帮助预防和治疗晕车症,在症状出现前使用效果通常最佳。其中许多药物都有让人困倦的缺点。治疗晕车症的药物也可用于预防此病。您无需处方即可买到其中某些药物。治疗晕车症的非处方药物包括:茶苯海明、苯海拉明、美克洛嗪(国内少见)。最常用的处方药(在美国)包括:东莨菪碱贴片,这种贴片可在皮肤上留置3日(可持续佩戴72小时);异丙嗪(儿童不推荐使用);晕车症的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姜(如姜汁糖)等。常考虑对晕车症采用替代性治疗,随机试验表明,1-2g的生姜可能有助于预防晕动病。
@罗百竹:苯海拉明就是一种常见的抗组胺药,同为第一代抗过敏药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在一些国家也常用于治疗晕车。第二代/第三代非镇静性的抗组胺药(例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对于晕车无效。
3.2 妊娠期/哺乳期/儿童晕车药
@罗百竹:晕车贴的成分一般是东莨菪[làng dàng]碱,应该提前贴在耳根。口服的晕车药的成分一般为苯海拉明和茶苯海明。苯海拉明对于儿童的年龄限制比较宽松,国内外都仅仅是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国内限制茶苯海明用于7岁以上儿童,国外可以用于2岁以上儿童。东莨菪碱的国内说明:成人经皮给药 一次1.5mg,于抗晕动4小时前贴于一侧耳后无毛发的干燥皮肤;8-15岁儿童经皮给药,一次0.75mg,用法同成人。而国外说明书:成人经皮给药,每72小时1.5mg,经皮东莨菪碱是有效的,并且该药物贴可持续佩戴72小时;8-15岁儿童经皮给药,一次0.75mg,用法同成人。儿童对颠茄生物碱的不良反应特别敏感,8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7岁以下儿童禁用。这些药品在给儿童使用之前都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对于老年人或有闭角型青光眼风险的患者,在使用有抗胆碱能效应的药物时必须谨慎。
妊娠期、哺乳期、儿童分别能用什么晕车药?妊娠期尽量选择A类和B类的安全用药,而哺乳期尽量选择L1和L2级的安全用药,都不要使用复方氢溴酸东莨菪碱贴膏和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片。
① 妊娠期用药:苯海拉明(B类)、茶苯海明(B类)、美克洛嗪(B类)、东莨菪碱贴片(C类)、异丙嗪(C类)、1-2g生姜(姜糖或者贴耳后/肚脐);不要使用复方氢溴酸东莨菪碱贴膏、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片(D类-禁用)。
② 哺乳期用药:苯海拉明(L2)、茶苯海明(L2)、美克洛嗪(L3)、东莨菪碱贴片(L3)、异丙嗪(L3)、1-2g生姜(姜糖或者贴耳后/肚脐);不要使用复方氢溴酸东莨菪碱贴膏、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片(L4-禁用)。
③ 儿童用药:苯海拉明(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茶苯海明(2岁-6岁每次12.5毫克)、东莨菪碱贴片(8岁以上)、昂丹司琼(止吐药)、1-2g生姜(姜糖或者贴耳后/肚脐);儿童不能使用:异丙嗪。
3.3 常见晕车药的使用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晕车药,这里我详细地做一些介绍。国内可能还存在一些更复杂的复方剂型,使用之前还请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苯海拉明
成人剂量为一次1-2片(25-50mg),根据需要每4-6小时一次,一般宜在出行前1-2小时前使用。 儿童剂量为体重超过9.1kg时,每次12.5~25mg,每日3或4次;或每日限量 5mg/ (kg·d),分次给药。 童爸提醒:儿童每次使用剂量根据体重来计算是最准确的,可以根据需要6-8小时服用一次,每日3或4次。一般单次剂量为1.25mg/kg,而一天剂量合计为不超过5mg/kg。例如10kg儿童一天服用3次,每次12.5mg,一天3次总计37.5mg。
茶苯海明
茶苯海明以50mg/片的片剂最为常见,也有25mg/片的片剂。
对于旅程不超过6小时,建议吃1次茶苯海明即可;
如果旅程超过6小时,可重复吃1次茶苯海明。
服用茶苯海明后不建议再用东莨菪碱贴剂,以免药物过量造成不良反应。
国内有些规格的茶苯海明限制用于7岁以上儿童,国外可以用于2岁以上儿童。
东莨菪碱
|
昂丹司琼
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片
健康群宝妈:晕车药“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片”在哺乳期可以使用吗?
童爸回复:我查了一下苯巴比妥东莨菪碱片的说明书,妊娠期和哺乳期都是禁用的,其中苯巴比妥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也是禁用的。
异丙嗪
飞赛乐(盐酸苯环壬酯片)
日本海淘晕车药
其他晕车药
四
高原病的三种主要类型:① 急性高山病–为最常见的类型,可导致类似于宿醉的症状;② 高原脑水肿(HACE)–比急性高山病少见,但更严重;③ 高原肺水肿(HAPE)–也比急性高山病少见,但更严重。急性高山病可在前往高海拔地区的1日内发生,其症状可包括:头痛、疲乏、眩晕、厌食、睡眠障碍、恶心,有时伴呕吐、劳力性呼吸急促。高原脑水肿患者一般在前往高海拔地区后1-3日开始出现症状,包括:严重疲乏和无力、协调性下降,如难以正常行走、意识模糊和易激惹、共济失调。高原肺水肿的症状通常开始于前往高海拔地区后的2-4日,包括:咳嗽、呼吸急促、爬坡困难。
@罗百竹:2024年暑假,我们一家去青海甘肃大环线旅游时,在入住的酒店的大厅一角,有一个自动售卖机,里面有一些针对高原反应的产品,包括氧气瓶和保健品。我仔细看了看,主要是保健品红景天和保健品高原安。红景天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另外一种所谓的高原安,成分也是两种中药:西洋参和黄芪。这些中药保健品肯定是不能预防或治疗高原反应。真正能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是乙酰唑胺(高原胺),但是这个药是处方药,也有一定的适应症。而本地司机也是推荐吃红景天、葡萄糖和不要洗澡。但是我要提醒在旅行中逐渐上升高度比药物预防更重要。例如,你如果从0海拔地区去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方旅游,你可以先到海拔1500-2000米的地方停留一天,然后第二天再到海拔3000米的目的地。这几乎就不会出现高原反应了。
@谢田谢摘星:作为一个重度高反的人,我在来到西藏的第二天就能上五千米。除了住氧气酒店外,靠的就是药物高原胺。但我真的没想到,西藏的医药系统竟然没人知道高原胺…
高原胺(Acetazolamide)也叫乙酰唑胺,是一种常用于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它通过增加呼吸速率来帮助身体适应高海拔的低氧环境,从而减轻高原反应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和疲劳。高原胺还具有利尿作用,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从而减少高原反应引起的水肿。这种药的用途不只是高反,还可以治疗青光眼、水肿等。
我第一次吃这个药是在秘鲁的库斯科,在安第斯山饱受高原头疼的我去求医,人家开了高原胺,吃了很快就生龙活虎了。后来在海外旅行多了,发现各国药房抗高反基本都是吃这个药,而且效果很好。
这次上高原,我是从太原走,忘记带高原胺了,于是我到了拉萨就去药店买药,结果发现几乎无一例外,所有药店卖的都是西洋参和黄芪做的“高原安”,还有角鲨烯和红景天啥的。我不敢说这些药是忽悠人的,但我很确定它们对我毫无效果。最令我震惊的是,没有任何一个药店和诊所听说过高原胺,连乙酰唑胺也都异口同声的说没有。我大概找了三十家药店,才在一家大药店发现了乙酰唑胺,而且店员听说我要用它来治高反,都像看深井冰一样看着我,因为这个药在说明中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治疗青光眼。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用这个药治过高反,高反只能用中药治,这似乎是个再明显不过的常识。
吃了乙酰唑胺,我头不疼了,可以上五千米了,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本以为全世界所有担心高反的人,都应该知道高原胺,但是我错了,很多人只知道中药高原安。
…… 还能说什么呢?祝各位在高原玩的开心😃
@中国药学会:乙酰唑胺能有效预防高原反应,一般进入高原前1-2天起服用,125mg,每日两次,一般连服用7天。进入高原建议要多吃蔬菜、水果等,多饮水和防晒伤。若已经发生脑水肿,属于重度高原反应,要迅速、连续给氧气直至清醒;有条件应给予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酌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立即急送医院。
@方舟子: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已有能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即乙酰唑胺,原理是通过刺激碳酸氢盐排入尿液,导致血液酸化,呼吸中枢以为血中二氧化碳过多,增加呼吸频率和强度,这样就加速了对高原的适应过程。美国疾控中心的建议:提前一天吃,至少吃三天,一天两次,一次125毫克。(2020年微博)
UpToDate临床顾问:急性高原病(AMS)是最常见的高原病。与所有高原病一样,AMS的发病率取决于个体易感性、到达的海拔高度及登高的速度。对于居住在低海拔地区但近期(24小时内)登高至高海拔地区(通常高于2000m)的个体,可在临床上诊断AMS。症状类似于酒精宿醉症状:主要为头痛,常伴乏力、头晕目眩、厌食、恶心、呕吐和睡眠紊乱。AMS发作通常会延迟至到达高海拔地区后6-12小时,并且常在第1晚后加重,但也可早至1-2小时内或晚至24小时发作。有高原病史且上升至海拔2500m以上的个体应预防性使用乙酰唑胺。无高原病史但直接(1日内)从低海拔地区(接近海平面)旅行至海拔2800m以上的个体也可使用乙酰唑胺,因为在该海拔高度AMS发病率显著升高。用于AMS预防的乙酰唑胺的理想给药剂量尚存在争议。副作用最低的临床有效预防剂量是每12小时给予125mg(250mg/d)。可在登高前一日开始使用乙酰唑胺,持续用药48小时。如果有进一步到达更高海拔的计划,可继续用药直至到达最高海拔。乙酰唑胺也可间断使用,以便在海拔高度增加时,随时加速对环境的适应,或者用于治疗轻症AMS。停药之后症状不会复发。适应了新环境几日后,AMS的威胁会消失,但乙酰唑胺仍有助于睡眠。
@罗百竹:如何预防高原反应?我们一家人去青海甘肃旅游,出发前买了乙酰唑胺。电商平台有250mg规格的乙酰唑胺,一片大概六元。如果你没有高原病史,但直接(1日内)从低海拔地区(例如接近海平面的宁波)旅行至海拔2800m以上,那么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乙酰唑胺(处方药),因为在该海拔高度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里提醒乙酰唑胺是一种老药,美国FDA批准了可以用于预防高原反应,但是我国药监局还没有批准这个功能,所以在我国的药品说明书里还看不到这个适应症。当然,在旅行中逐渐上升高度比药物预防更重要。例如,你如果从0海拔地区出发,要去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方旅游,你可以先到海拔1500-2000米的地方停留一天,然后第二天再到海拔3000米的目的地。
童爸补充:后来我们一家人采用了在旅行中逐渐上升高度的方法,所以没有吃乙酰唑胺,也没有出现高原反应。例如你如果要去青海甘肃环线旅行,你可以在青海市区(海拔2260米左右)住一天,然后再去青海湖(海拔3266米左右)和茶卡盐湖(海拔3059米左右)。你也可以逆时针环线旅游,先走河西走廊(基本都在甘肃),然后再进入青海。药物都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如果能避免使用,最好还是不要吃药。循证医学的建议也是:在旅行中逐渐上升高度比药物预防更重要。如果你(或者孩子)要使用乙酰唑胺,因为这个药是处方药,也有一定概率引起过敏,我强烈建议你去咨询一位专业药师的意见。推荐阅读:《孩子生病了,最优解可能是线下就诊+线上咨询!我推荐去这些循证医学平台付费咨询这些靠谱医生!》
✩ 腾讯医典:葡萄糖和红景天,防不住高原反应!真正有效的是这6种药
✩ 怡禾科普杨晓:孩子去高海拔地区旅游要注意啥?援藏儿科医生告诉你
✩ 怡禾科普杨晓:头痛、缺氧,顶着可怕的高原反应,把循证医学送到“世界的屋脊”
五
果壳:经常坐飞机的人估计都会知道,飞行时耳朵常会莫名地疼起来,特别是降落时,随着飞机高度的降低,耳痛也会加剧,着陆时疼得最厉害,而感冒会加剧这种疼痛。位于中耳的鼓膜后面有一块小小的空间,平时充满了空气。这块空间通过咽鼓管和鼻后部相连。虽然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但在吞咽、打呵欠和咀嚼时会打开。在高空飞行期间,咽鼓管内的气压已经降低。而随着飞机降落气压在慢慢升高,鼓膜外的空气会把鼓膜往压力较小的耳内侧推进,引起耳痛。想要缓解疼痛,就必须使中耳压力随外部变化迅速上升,大多数人会通过普通的吞咽和快速咀嚼动作,让空气进入咽鼓管,这样鼓膜内外两侧气压都跟外界一样,达到平衡。
@耳鼻喉科朱医生(卓正医疗朱伟栋):相信大家都遇到过飞机起降时出现耳痛,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中耳腔唯一跟外界相通的管道我们叫咽鼓管,开口在鼻咽部。例如飞机降落时外界压力迅速增大,这时候如果咽鼓管没有及时开放中耳腔压力就远低于外界,这个压力差会导致鼓膜被压迫从而导致耳痛的症状,极少数严重的可能会引起耳气压伤,甚至鼓膜穿孔。那么做哪些动作可以促进咽鼓管开放呢?最常用的就是吞咽了,吞咽可以有效活动鼻咽部肌肉,促进咽鼓管开放,例如成人可以嚼一嚼口香糖,婴儿可以喝点奶等;在没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时候可以做一下捏鼻鼓气的动作也可以帮助开放咽鼓管。PS: 很多家长问我宝宝急性中耳炎或者分泌性中耳炎的时候能不能坐飞机,答案是可以的。
童爸补充:婴儿可以坐飞机吗?一般来说婴儿坐飞机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是需要注意在飞机起飞和下降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喝奶(喝水)或吸安抚奶嘴以缓解可能因为气压变化引起的耳部不适。
推荐阅读:
六
很多人坐油车不晕,但是一坐电车就晕,这是为什么?童妈打车时也是要尽量选择油车,而且一定要选择无烟车。据力学科普:晕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人体内耳和大脑之间的感知差异。通常,乘坐油车和电车时,都会引发某种程度的晕车反应。然而,近几年随着电动车的普及,一些人发现他们在乘坐油车时并不会晕车,但在电车上却频频产生晕车现象。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推荐阅读:《人民网科普:为什么坐油车不晕,一坐电车就晕?》
Vanilla:家里小朋友两岁半第一次晕车呕吐。后来总结了几条经验:1、出发前尽量不要给吃太多东西。2、孩子旁边的窗户安装上车用窗帘,特别是跑高速的时候。不然孩子喜欢看窗外,高速只能看到快速移动的树丛,很容易晕车。3、选下午三四点出发,不让孩子睡午觉,那孩子会上车秒睡,一直睡到下车。
@长见识bot:#晕车终于有救了# 假期想去旅游一想到坐车直接劝退,愿世上再无晕车人!
@人间百宝箱:#原来只有晕车的人才闻得到异味# 什么?不晕车的人闻不到车上的味道的吗?小时候知道要坐车就开始整个人都不舒服了。
2025-01-29
2025-01-28
2025-01-28
2025-01-27
2025-01-26
202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