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术后一年,
已康复但也有遗憾:失声一年
晚期咽喉癌患者在完成全喉切除手术后,失声一直是困扰他们生活的一大“难题”。75岁的朱伯正是这样,一年前他从东莞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晚期咽喉癌并接受了全喉切除手术。尽管术后恢复良好,但术后一年以来,只能靠用写字板和家人沟通,时常感觉非常孤独。每次复查时,都会拿着笔在写字板写下一句话——
“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说话吗”。
当周敬淳主任医师告诉他,2024年初国内引进了一款新式辅助发音钮,国内已经有多人接受植入,大部分患者效果良好,经过仔细了解,朱伯立马决定试试!
以往重建发声方法各有利弊,
部分患者发声效果不理想
以前,像朱叔这样切除全喉的患者,经过手术植入后,需要通过学习食道语和使用电子喉的方式来发声。
周敬淳主任医师介绍:
“食道语需要患者学习把气体引到食道,用食道发声,但学习难度较大,能学会的患者不多。电子喉更容易学会,但患者是靠机械振动颈部皮肤来辅助发声,患者通过这种方式说出来的话却很难听懂 。”
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依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因此为他们找到辅助发声的新方法,一直是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心声。
据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柯朝阳介绍,早在1873年,Theodor Billroth的助手KarGussenbauer就针对第一例全喉病人设计了一种发音管,他开创性地建立了气管食管间的联系通道,使肺内的气体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咽腔从而完成发音。1972年,Mozolewski设计出具有单向瓣的聚乙烯发音钮,并且开发出专用的置入装置。1979年美国Blom和Singer发明鸭嘴阀的发音钮,这就是我国20多年前曾引入并植入过一批患者的Blom-Singer发音钮,耳鼻咽喉科22年前也实施过该项手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发音钮的长期发音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欧洲相继开发出了Panje、Groningen、Hermann和ProvoX等新一代发音钮。2023年底,新式发音钮正式在我国注册上市,并于202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了国内第一例植入手术,深医耳鼻喉科这次为朱伯植入的这一款新式发音钮为深圳市首例。
周敬淳主任医师介绍,新型辅助发音设备的植入,是医生通过在患者气管食管共同壁之间穿刺,植入纽扣状的单向阀门,利用原有的发音器官,发音时由肺部-气管产生气流,经辅助发音管进入食道咽腔产生振动,并经过口腔的构音,产生原声。辅助发音管较之食道音、电子喉等全喉术后无喉患者的康复手段,具有易学易用、声音高度保真等优点。通过训练,植入辅助发音管的无喉患者能用亲友们熟悉的声音与人交流,重新回归正常社交。
术后第一天开口讲话,
重获新“声”点亮希望
经过全面检查,确认朱伯的食道、气道及全身情况符合辅助发音管的植入条件,周敬淳主任医师为朱伯安排了这一深圳首台新型发声钮的植入术。
整个手术持续了大约四十分钟,术后第一天,朱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充满期待地开始了“说话练习”。一年没开过口的朱伯,缓缓地数出“1、2、3...10”,这熟悉的感觉终于回来了,朱伯有声音了!周敬淳主任医师介绍,恢复时长因人而异,通常来说,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建议进行训练,经过几周的练习,便可顺利进行基本的言语交流。
朱伯的苦恼也是众多喉癌患者的苦恼。喉癌在头颈部肿瘤中发病率位于第二,发生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占上呼吸道恶性肿瘤的65-70%,在国内喉癌的发病率达到 1.1/10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目前,喉癌的治疗手段采用以手术为主,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为辅的综合性治疗策略。有一部分患者需行全喉切除,从此失去了发声功能。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发展,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由过去的仅仅关注患者生存期,转变为同时重视患者综合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术后能否回归正常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工作。周敬淳主任医师介绍:
“接下来,还有三四位局部及全身状况符合植入的患者,正在排期做手术。后续,我们将成立无喉患者关怀组织,定期组织活动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
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据介绍,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是深圳市成立最早的耳鼻喉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治基地。科室亚专科齐全,开设病床50余张。近年来,科室每年接治门急诊患者14.5万~19万人次,进行手术2700余台,开展了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所要求的所有专科诊疗项目,专科服务能力一直位居深圳市前列。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获得深医更多资讯
-END-
来源 | 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运营服务 | 晶报社
本微信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
若有文字、图、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