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五分钟,找片两小时”,拆开外卖揭开盖,拿出手机支架,开始滑动手机寻找下饭视频,当代年轻人吃饭的流程并不简单,而是带有一定的仪式感。一顿饭往往要从各大视频网站,社交媒体上找到自己的电子榨菜开始。
电子榨菜
含义
「电子榨菜」的类型多样,就视频一个品类而言,就有电影、电视剧、综艺、短视频多种类型。其中一些受欢迎的选择包括经典的中国戏剧和情景喜剧,例如后宫甄嬛传和武林外传。美国情景喜剧,例如,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的浪漫史,也因其诙谐的笑话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而受到青睐。
这还包括了影视解说,这些视频的标题经常是“5分钟看完 《肖申克的救腹》”或者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中发生了什么?让我在这个3分钟的视频中告诉你。”
“电影解说”(#影视解说#)标签下的视频已累计超过5890亿次观看。
电子榨菜
现象动机
(一)抵抗时间焦虑:
德国理论学家哈特穆特·罗萨提出了“加速社会”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媒介化社会中,加速的社会症候深刻塑造了现代人节奏快、并行多、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时间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的界限已然模糊, 制度化的社会结构和程序化的时间安排沉重地裹挟着个人时间。在工作和生活的深度捆绑下,吃饭时间成为稀缺的闲暇时刻,“只有吃饭时候有空看”表明了对“加速社会”的无奈回应。
此外,在强调效率的绩效社会中,既定的时间总量内总是不断被叠加社会事务,因此现代人对时间危机的感知越来越敏感。日常生活媒介化渗透着对时间焦虑的深层逻辑,需要重新分配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以争取创造更多自我休闲时间,力争脱嵌于组织化的制度约束取得更大的自由。"专门攒着视频吃饭看,如果其他时候看电子榨菜的话会有种浪费时间的负罪感。”在时间的“暴政”下,吃饭看电子榨菜减轻了浪费时间的负罪感,只有将额外的娱乐时间并入像吃饭这样生活必须的时空轨道上,才能在双线程并行中将这段闲暇时间价值最大化,从而提升单位时间的效率,获得延长生命时间的心理体验。
(二)过度媒介依赖:
媒介逻辑内化成为生活习惯。鲍尔·洛基奇和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绪论》中首次提出“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指出媒介作为受众与社会的中介系统,个人越来越依赖媒介来满足需求,无处不在的媒介为日常生活媒介化提供了便利条件,重建起生活的逻辑。正如过去看报成为生活必做日程,今日的智能手机已经深深地嵌入主体,变成了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似乎总是理所应当的,一切都在熟视无睹和习以为常中被合法化、正常化和习惯化了。电子榨菜作为一种流行的媒介化现象,人们已经将其当作饭桌上饭菜的一部分“,不看不习惯”“跟饭菜一样”表明对电子榨菜的依赖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其更可能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下意识甚至机械化的行为。
(三)情绪价值获取:
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独居人口已达9200万,独居群体不断增多,不管是在外求学还是工作,越来越多脱离传统家庭生活的年轻群体已经形成了“一人食”的生活方式。源于经济学领域的情绪价值是指能够产生令人舒适和愉悦的价值,即满足人们被接纳被倾听的渴望。“自己吃饭时电子榨菜等于一种陪伴”,因此在一人食的情景下,电子榨菜使日常生活与外界意义得以流动和循环,通过心绪转换和意义寄托弥补了生活所缺失的场景和情感,成为人们缓解孤独、空虚和获取情绪价值的代偿。
同时,相较于以往的电视媒介,电子榨菜超越了电视背景音打破孤寂氛围的功能,通过对共同关注点的讨论与分享获得了共享的情感体验,弥补了一人食时稀缺的情绪价值。“有时候 B 站会显示有多少人在同时观看,感觉是和大家一起看。”
往更深层看,电子榨菜在精神价值上帮助个体逃离琐碎生活并获得自我空间重塑。相比以往边看电视边吃饭的场景,电子榨菜则为日常生活带来一种私人且自由的时空。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现实空间中复杂人际关系和生活压力的精神逃离,从而抵御物理空间对精神世界的占有。
“暂时抛掉生活或工作上的一些烦心事,好像进入了一个自己缔造的小世界。”在精神逃离的空间中,个人还将拥有更多的选择自主权,“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吃饭看视频感觉比其他时候看更自由”,甚至通过“提前囤视频、换睡衣、擦好桌子”等方式营造一种浸入电子榨菜的仪式感,内容支配、倍速播放的自由选择和用餐场景的布置将重新唤起个体对生活掌控的威权、在短暂的现实空间和精神世界中体验自我空间重塑的虚拟快感。
电子榨菜
相关采访
像“电子榨菜”这样下饭的精神食粮已经再也无法被任何东西取代。那不妨让我们一起跟随马小夏来听听XUMUers又是怎么看待电子榨菜的存在,说不定又会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电子榨菜
结语
主编 / 马琦雁
栏目负责人 / 郑画凝
采访 素材 / 凌晗懿 蒋雯绮
文案 / 汤东玲
排版 / 林思辰
封面设计 / 郑可楹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