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东西 | 巴以冲突——超越战争的爱与人道

文摘   2024-06-24 12:01   马来西亚  


近日,澳大利亚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在戛纳电影节上,身穿一件特殊的礼服,正面为黑色,背面为浅粉色,背面的粉色在某些角度下看着像白色,而裙子衬里是绿色,其颜色搭配酷似巴勒斯坦国旗。这一着装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在声援巴勒斯坦

布兰切特高调的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很快便掀起了一波热烈的讨论。尽管其中不乏基于立场招致的批评与反对的声音,但她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X上,有用户评论说布兰切特“让中立不再是一种选择”,更有人将她称为“真正的女王”,不仅仅因为她的“美丽、优雅、才华横溢”,更因为她对加沙悲剧的谴责和对“人道主义事业的关注”


不止勇敢站出来发声的公众人物,世界各地都在举行声援巴勒斯坦的游行抗议。千里之外,人道与爱终将汇成一条气势磅礴的河流,抵抗暴力与邪恶,欺压与侵略,让和平真正到来


世界并非只有黑与白之分,总会有人站出来,为弱者呐喊,为受欺凌者说话。在如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凯特·布兰切特这样有良知的艺术家,更多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光明和希望。



1


《奈拉与起义

1987 年爆发了全国范围的起义,加沙的一名妇女必须在爱情、家庭和自由之间做出选择。她毫不畏惧,将三者都纳入怀中,加入了一个秘密的妇女网络,参加了一场迫使世界首次承认巴勒斯坦自决权的运动。


《奈拉与起义》记录了奈拉·阿耶什的非凡旅程,以及以起义为核心的巴勒斯坦妇女秘密网络。奈拉进出以色列监狱,夜间散发非法传单,背着婴儿儿子策划抵制和罢工,她的故事贯穿了巴勒斯坦历史上最活跃、非暴力的动员——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第一次起义。这部鼓舞人心的电影采用了动画、亲密采访和独家档案录像等令人回味的元素,让那些勇敢的女性从匿名中走出来,她们挑战了以色列的占领,让巴勒斯坦人首次登上了世界大舞台


除非我们身处一个自由的国家,否则作为女性,我们无法获得自由。即使我们摆脱了占领,只要我们在自己的社会中受到奴役,我们就无法感受到自由。”主角之一萨玛·阿维达在影片中说到。这部影片不仅揭露战争的丑恶,更是在诉说一个女性的处境——在战争中被侵略者奴役,在和平年代被父权压制。奈拉是巴勒斯坦自决运动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但仍然在巴勒斯坦自由斗争胜利后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奈拉起义的教训在今天和1987年一样具有现实意义。全世界的妇女都在为争取基本自由权和尊严而奋起反抗。从第一次起义到现在,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妇女在民间社会组织中的领导作用至关重要,但她们的努力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这是一个令人惶恐的趋势,因为先前有许多学术研究表明支持妇女领导的运动更有可能采用非暴力策略,而那些采用非武装民间抵抗的运动更有可能真正实现和平与尊重,爱与人道主义的光辉在何时都不会褪色。

2


《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电影,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一段复杂而充满激情的爱情故事


电影的开头,一架英国飞机正在飞越撒哈拉沙漠的上空,德军发现并将其击落,飞机上的女人已经死亡,男人浑身被烧伤,生命危在旦夕。当地人把他送到了盟军的医院。男人失去了记忆,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去往何处。所以人们只好把他称为“英国病人”

通过病人的回忆,我们逐渐了解到他的真实身份——艾玛舒,一个匈牙利的地图测绘员。他在一次聚会中结识了有夫之妇凯瑟琳,两人最初都压抑着内心的情感,但最终爱情还是冲破了理智的束缚,但他们的爱情在战争的背景下显得更加悲壮和无望


但他们的私情被凯瑟琳的丈夫杰佛发现后,杰佛计划了一场自杀式飞机事故,想让三人同归于尽。最终艾玛舒躲过一劫毫发无伤,凯瑟琳身负重伤而杰佛命丧当场。艾玛舒将凯瑟琳安置到山洞里,承诺走出沙漠寻找救援。为了就自己的爱人战胜了无垠的沙漠,担上了卖国的罪名,最终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但凯瑟琳却在寒冷中永远的离开了他

然而,正是在这段爱情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爱情依然能够带来希望和救赎。艾玛舒为了救凯瑟琳,冒着生命危险在沙漠中奔波,而凯瑟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对艾玛舒怀有深深的爱。这种不顾一切的爱情,展示了人类在战争面前最坚韧和最美好的一面

《英国病人》通过战争与爱的对比,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就像摆在艾玛舒面前的沉重选择那样,背叛爱人还是背叛同盟国阵营。在这个电车难题面前,他选择了自己的爱人,因为“我承诺过要回沙漠,其他的都不重要”,因为“我们不在乎国籍……我们的情操超越国籍”。在无边的荒漠,和纷飞的战火中艾玛舒坚定的履行了他对爱人的承诺。又像是小护士汉娜与锡克族人奇普的爱情,即使分别但依旧充满希望,毕竟爱的人没有死亡,只是消失在人群中,“总有一天我们会再见的”给人希望。


在这场冷酷的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背叛、杀戮和无情的破坏。然而,在战争的废墟中,爱却像一束光,照亮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英国病人》不仅是一部讲述战争与爱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这部影片没有在正面描写战场的战争,没有渲染民族仇恨,只是让观众无意识的带入凯瑟琳和艾玛舒之间生死相依的情感里去。但是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又贯穿整个影片,成为背景中无处不在的阴影。因为战争,让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支离破碎。无数人的命运被战争改变,他们的生活被撕裂,爱与信任被战争的洪流冲击。同时它提醒我们,战争虽然残酷,但爱却是人类最强大的武器。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前路多么艰难,爱都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勇气它不仅是对爱情的礼赞,更是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探索

3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是1993年好莱坞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的作品,改编自小说《辛德勒的方舟》。影片用纪实的笔调叙述了那段犹太人的苦难时光。在战争、屠杀的大背景下,德国军火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倾尽毕生所得,拯救了近1200名犹太人。电影以主人公辛德勒心理活动的转变为主线,以代表着生命和希望的犹太小女孩的逝去为隐线,着力刻画人性由恶转向善的历程


1939年,犹太人受到了隔离统治。奥斯卡·辛德勒的工厂雇用许多犹太工人,在战争中获得了巨额财富。然而,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区的大屠杀彻底改变了辛德勒。他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深受震撼。为了保护更多的犹太人,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辛德勒的工厂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影片设置了辛德勒转变的第一个聚焦点:1943年,一场大屠杀。辛德勒看到犹太人在辱骂声和枪声中恐慌逃命,这时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闯入辛德勒的视线。在黑白的背景中,这一抹鲜艳的红色在逃难的人群里格外耀眼夺目。辛德勒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她,目睹了她的逃生努力与最终的惨死。这个场景深深触动了辛德勒,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此之后,辛德勒逐渐改变了他的行为。他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权力在于控制自己而非他人,进而努力拯救更多的犹太人。1944年,德国战败在即,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变得愈发疯狂。辛德勒不顾个人安危,倾尽家产,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这是在极端环境下绽放的人性的光芒

西方理性主义认为,人们只有凭借理性才会获得真理,并保证客观所以,理性自身的善自然也是客观中立的。当把道德理性建立在认知理性的基础之上时,又会基于自己的道德和善意,把理性看作人性在道德维度上的可欲之善。


辛德勒被塑造成一个矛盾体,他既是一个地道的无私主义者,又是一个自己并不清楚的救世主。他的行动不是一时冲动或偶然的良心发现,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的本质属性,即人性中的善良与高尚


辛德勒的行为正是这一理性与道德的结合体现。在面对暴行时,辛德勒凭借理性判断出保护犹太工人不仅有助于他的工厂运作,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理性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些人的命运。这种基于理性的决策和内在的道德驱动力,使他在疯狂的体制下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正如基尼利所说,辛德勒是特殊时代里一个特殊的人。在这个时代里,圣人无能为力,而唯有那些讲求实际的“无赖汉”才能担当起拯救灵魂的重任


二战的阴影虽然已成历史,但其影响依然深远。当我们面对全球各地的冲突与危机,包括目前正在发生的巴以冲突时,辛德勒的故事再次敲响了警钟。和平与和解永远是战后重建和人道主义的核心。和平解决冲突,才会拥有更加公正和谐的世界。


正如《塔木德》所言:“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反思是赎罪的开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人类不会停下, 让反思作为动力推动人类前进;在人类的不断进步中, 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要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扬善避恶作为人类虔诚的信条。《辛德勒的名单》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希望的史诗。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善良与勇气依然可以带来光明

采访

机器猫猫,21岁

巴以战争的阴影下,我们再次见证了冲突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剧。无数家庭被撕裂,无数生命被终结。战争不仅摧毁了城市和村庄,更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现在网络上流行很多激进的言论,但实际上对于战争地的人们来说,这场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同时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爱与和平的反思。无论我们来自何方,信仰何种宗教,我们都应当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孩子都应有机会在和平中成长。


就像人道主义那样,我们需要超越仇恨与偏见,用宽容与理解的眼光看待彼此。我们不能让仇恨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扎根,而应以和平的理念教育孩童们,让他们明白,暴力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战争取得的


柚子,20岁

战争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破坏,更是人性上的扭曲和摧残。但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仍然闪耀着光芒,长存的爱与善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人道主义的超越性在于它不止是关注个体的生存,也关注人类整体的福祉和尊严。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我们应倡导和平与对话,而非仇恨与暴力。只有通过理性和人道主义的双重努力,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冲突的持久方法。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爱与和平才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不想吃香菜,19岁

当前的巴以冲突让人深感痛心和担忧。无论是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每一位牵涉其中的个体都在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人道主义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人道主义不仅仅是提供援助和救济,更重要的是确保战争规则和国际法的尊重,保护无辜平民免受伤害。呼唤爱与和平则超越了战争的仇恨和复仇,它是我们追求和平解决方案的驱动力量。


国际社会在促进和平与人道主义努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各国应该坚定支持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冲突的努力,而不是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其次,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确保援助能够到达受困地区,为受害者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和支持。此外,国际社会也有责任监督和制裁那些违反人道主义法规的行为,并促进战争双方的互相尊重和包容。




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写主人公三个月以内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来表现战争带给人的巨大伤害。战争的伤害不仅是在经济上、物质上和身体上,而是在思想上、心灵上和情感上。2023年爆发的巴以战争无疑是一柄锋利的刀刃,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切的伤痛。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践踏,唤醒我们对战争的集体性精神创伤,对生活秩序彻底颠覆的荒谬感和对自己身处世界的质疑。只要战争还在继续,生命就不会停止被侮辱和蔑视,我们没有一天不活在惶恐之下。我们能做的,只有永远支持人民支持生命,最终爱与人道,平等与正义。正如歌曲《Heal the world》中所期望的一样,共同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1

END

1

主编 / 马琦雁

栏目负责人 / 马胜男

文案 / 邢芳雨 顾越月 谢孟琦

排版 / 周小楠 

封面 / 刘巧儿

图源 / 网络



厦大马校学生会
马校新动态,学习生活小tips,厦大马校校园媒体中心一并呈现给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