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井位活地图”到精细运行的行家里手
他扎根现场 绘制出“井位运行图”
他抽丝剥茧 构建出“生产立体网”
他精雕细琢 打出精细匹配“组合拳”
为了适应新岗位,快速进入现场调度这个新角色,试采大队徐永高采用了最“笨”的方法,每天扎根一线,深入井场,收集第一手资料,他不仅掌握了老师傅们口中的“南大北小、东大西小,先丁后不丁”的秘诀,更凭此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他还创新应用“图上作业”方法,把每口井的施工状态通过特定符号标注到手绘的简易地图上,让每口井的井场、井路信息和施工动态一目了然,这份手绘地图也成了各方争抢的“宝藏”。
在找井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一年,采油四厂有几口井因表套刺漏而无法及时作业。由于是春节期间,徐永高回老家探亲,尚未返岗,生产办安排了另一名现场调度接替他去复勘井场。当这位同事联系负责该区块井基建施工队伍的技术员询问井位时,技术员诚恳的说“这口井我也不知道在哪儿,你得找采油厂的徐队长,他肯定知道在哪儿。”等技术员报出电话号码后,这名同事一脸惊愕地问道“这不是我们试采的调度徐永高吗,啥时候成了采油厂的队长了?”这名技术员也一脸疑惑的说“我们哪口井找不着了都是问他的,我一直以为徐永高是这片采油队的队长呢!”几个区块下来,徐永高便成为了各方施工队伍都交口称赞的“井位活地图”。
在第一次组织采油一厂大会战时,紧迫的产能任务使得射孔、作业、基建等参战队伍各自为营,为争夺场地等资源频繁进行交叉作业。这种混乱状况导致的工作停滞,让刚刚担任现场调度的徐永高夜不能寐。
为了破解困局,他主动担责,将办公室搬到了前线驻地,直面矛盾冲突的核心区域。白天他穿梭各个施工队伍了解现场真实情况,晚上他分析各方等停原因,依托工作群等载体,搭建了信息互通平台,实现了基建、作业和下泵三家队伍循环滚动、无缝衔接、压茬推进,构建起了区块“大运行”的新格局。
“徐调度,我们502这口电缆井等咱们二队班组起管都快1个点了,后面还有两口井等着下管输呢,总这么等弟兄们受不了啊?”“小徐子,我们101这口井油管都起完半天了,枪车还没来呢,你赶紧帮我们催催吧”。在这次会战中大队集中投入了30多部井架、10多支作业队伍,但是由于缺乏统筹管理经验,运行初期,内部各队伍和工序的衔接经常出问题。
面对基层队伍焦急的催促,他心想总是这么“救火”肯定不行,为了扭转局面,他又把自己“关进了”前线驻地,抓住班组休息的空档,分别与作业、排管、立井架、洗井队的生产队长、班组长反复交流、讨论,最终他揪住了作业班组和井架这个“牛鼻子”,经过对诸多生产要素的归纳总结、计算提炼,现场推演,1个班组每天4部井架,3天内可以完成5口井施工任务,运行效率最高、经济效益最优的电缆射孔“1435”模式破壳而出,同年大队单月施工任务创历史最高。
如今,刚刚走上试采大队副大队长的他又被委以重任,负责生产运行全面工作。虽然他的职务和业务领域发生了变化,但他依然坚守在现场,身着“石油红”工作服,指挥生产运行。他的那颗为油奉献的炽热初心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始终未变,继续引领着他在业务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