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中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黄敏丽教授在显微镜下为一名57岁女性黄斑下出血患者成功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术,并用41G超精微针视网膜下行阿替普酶(t-PA)注射术,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这项技术的成功运用标志着我院眼科专业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据悉,这位57岁的女性患者近期突然出现左眼视力大幅下降,伴眼前固定黑影遮挡。在多处求医未果后,她选择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经过黄敏丽教授的详细检查和术前探讨,该患者被诊断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黄斑下大量出血。
黄敏丽教授分析患者病情,并与患者和家属详细沟通,为尽可能挽救患者视力,决定采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下41G超精微针头注射rtPA溶化积血+玻璃体腔注气术”。手术历时约半小时,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的视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黄敏丽教授介绍,这次手术选用了玻璃体切割联合41G超微创视网膜下阿替普酶(t-PA)注射联合气体填充的技术,这种手术方法难度大但损伤小。黄斑下出血对视力的影响极大,可能导致视网膜外层明显变薄和损伤,进而影响视力预后。这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改善了患者的视力,也展示了医院眼科在救治急危重症眼病领域的技术实力。
视网膜下注射技术是最近兴起的治疗黄斑疾病的超微技术,使用直径为90μm(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的超精微注射针头,将药物注入目标区域光感受器和RPE层之间的视网膜下空间,药物可以精准作用于病灶,提高药物对病灶的作用率,有效减少药物用量,减少局部及全身免疫反应,而对视网膜的损伤几乎不可见,无需激光封闭。然而,这项技术操作难度极高,需要精确的进针深度和位置选择,对手术者的操作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要求极高。
该项手术技术的成功开展,给广大难治性视网膜下出血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下一步通过视网膜下注射转基因载体,治疗遗传性眼病奠定了坚实的手术技术基础。
视网膜下注射术属于眼内给药的途径之一,较传统的玻璃体腔注射术,其注射剂量更小,药物能直接接触感光细胞和RPE,理论上来说由于封闭空间、免疫豁免等,是更安全的注射方法,因此需求较大,发展也较快。其适应证是影响感光细胞和RPE的疾病,目前包括:
1.细胞治疗:适用于干性AMD、Stragardt病、RP。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技术领域,其原理是各种祖细胞或干细胞可迁移至视网膜层存活并恢复功能再生,如神经和视网膜祖细胞、RPE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
2.基因治疗:适用于Leber先天性黑曚,无脉络膜症、色盲、RP。基因治疗主要是针对单基因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如RP、LCA等),可通过基因编辑、修改基因表达,达到治疗的目的。
3.rt-PA1:适用于视网膜下出血、PCV。
4.抗VEGF:适用于DR,w-AMD。
周一上午、周二全天
内容来源:眼科
编辑:蓝歆旻
校对:甘辛
审核:蓝飞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传矩阵
微信公众服务号、订阅号、视频号、抖音号、微博号、头条号:
服务号:广西医科大一附院互联网医院——可预约挂号、智能导诊、在线诊疗、开药、查询检查结果等。
订阅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可更多了解医院、科室动态及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