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景气,行情很不好,有人说是百业萧条。可佛教寺庙的香火却越来越旺,一到节假日,更让我国为数众多、大小不一的寺庙人如潮涌、人满为患,还有源源不断的香客携金而来,让香火兴旺如日升天。什么原因?一般的解读是佛教信徒众多,大家在虔诚礼佛。真的是这样吗?经济学家可不这样看,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这是人和宗教偶像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易,人们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来达成最大利益。
还有,路边一些乞丐在乞讨,肯定会有人拿出一点小钱给乞讨者。这种现象一般的解读是,施舍者善良且有爱心,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帮助。但是,经济学家也不是这样想,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这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易,施舍者在用很低的成本,购买了“我是个善良好人”的自我满足。
再有,一些人离婚后,只要原先的配偶提出需求,总是不计成本地付出,千方百计去满足前任。周边人一定会认为付出的这位是“有情义,重感情”。而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只能说明付出的这位还不能割舍“沉没成本”。
拿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来举例,说明经济学已经成了人类行为选择和分析的工具。无论你是求学求职还是在找对象、谈恋爱,乃至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当然,也能在经济学中找到你个人生活抉择的依据。同时能透过一个人的表面行为,揭秘他行为的内在动机。
经济学诞生于1776年,这一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也就是这本《国富论》,被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开端。屈指一算,经济学的出现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48个春秋。在这两个半世纪中,经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延展,从关注社会的整体转向到关注社会的个体,越来越接地气了。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学的细分,比如以研究经济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也有侧重实际应用的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更有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连我的好友申杲华先生也搞出了一套整合经济学。
经济学的祖师们,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大卫·李嘉图或卡尔·马克思,研究的全是货币、资本、利率、财政、税收、失业、通胀、国际贸易等宏观问题, 但从上世纪中叶起,经济学渐渐开始偏重社会的个体,从开篇的三个例子,就能说明这点。
老杜梦画,自说自画
东倒西歪前后上下,南腔北调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