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事件,似乎以赛事主办方达摩院和涉事学校涟水中专的两份通报而收了官。
一份是指教师王某某违反预选赛“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暴露出赛制不够完善严谨;另一份是校方通报对王某某进行诫勉谈话,并取消本年度评优资格。
你看,事情有成因,过错有追责。加上“认真听取批评建议,吸取教训,优化规则”“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建设”等谦词,这起被网友称为“中国学科竞赛史上最耻辱一幕”的闹剧,就此可以偃旗息鼓了。
我仿佛看到达摩院、涟水中专以及王老师,相互莞尔一笑,携手从容退场。
只留下那个未成年的姜萍,孤独而无助地立在风中。
不知她心绪如何,今又在何处。
现在看来,姜萍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成年人游戏中的一个模糊角色。
达摩院自不必说,以阿里巴巴的实力与全球视野,举办历届全球数学大赛既奖金不菲,又从更高维度满足数学尖子们的争霸雄心,对许多人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王老师,执教数学本专业,多次参加达摩院的这项竞赛且成绩尚佳,无论从个人爱好及检验专业水平,还是通过国际大赛扬名立万,他的选择都无可厚非。
只是今年他为了加大胜算的筹码,通过钻规则空子的方式携学生姜萍参赛,结果弄出“徒弟不必不如师”这样的惊天大乌龙。
因为姜萍从始致终,只不过充当了王老师手中的一枚棋子,或一个工具,所以她逃不脱从被利用到被遗弃的命运。
然而对她最大的围剿或者困扰是:当众声质疑她的数学真实水平时,王老师选择了噤声,达摩院则采取了拖延。
而在那当口,却是来自各方面对她的褒扬与力捧。
相信所有人都还清晰记得,“数学天才少女”姜萍诞生时的盛况。出身于农村留守家庭、17岁、在读中专、学服装设计的她,参加全球数学竞赛一举摘得12强,是该项赛事举办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也是前30名里唯一的女生,排在她前面的选手均来自北大、清华、剑桥等顶尖名校。
这其实更是一个“寒门逆袭”且“创造奇迹”的现实版故事。包括央媒等各类媒体竞相报道,涟水街头滚动播放姜萍晋级决赛的大红喜报,吸引来国内大量直播客。
姜萍爆红之后,其困难的家庭也迎来转机。不仅村上给家里申办了低保,为父亲安排了禁烧秸秆的巡逻员工作,有企业为其父亲送上5000元现金;而且家乡政府也忙不迭借势做起了文旅宣传。
涟水文旅介绍了姜萍的竞赛成绩,随后推介当地的美食美景,并打出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一句:
“涟水不大,盛产学霸”。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上,姜萍始终都是被动的、无孤的。
若非王老师精心谋划和亲自引领,她怎会趟进这潭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