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我们结婚的那些年
文摘
生活
2024-10-11 06:17
四川
如今的时代,年轻人结婚,房子、车子、婚宴没有一百多万都无法开口。父母为儿女结婚压力山大,家庭条件差一点的,为购房拖了一屁股债,有的人干脆选择不结婚,不婚主义者越来越多。
倒转四十年,说起那时结婚的条件和现在相比,差距是没法说的。我们八十年代结婚,没有住房,不少人就在单身宿舍去挤占,老公住的四层楼单身宿舍,每一层都有挤占结婚的。那时厂里大量招工,年青人太多,一时分不到房子,只有先结婚再排队,我们的年龄也不小了,索性也在单身宿舍去挤占一间。老公同住的三个室友都已成家,经常回附近的家里住,他们友情相让,才促成了我们的新房。我们做家具的木料是老公的朋友从康定买来的,我们请木匠到宿舍做了一间大床,一个大衣柜、一张写字台、一个圆桌和四个圆凳子,还做了两个单人沙发,然后刷上清漆,家具一下就漂亮了!一间12平方米的房子挤得滿满当当的。后来条件逐渐好转,我们先后换了三次家具。那个年代结婚讲究“三转一响”,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工作后我们都有了;自行车还是姑姑通过关系从德阳买的一辆“内三飞”变速车;缝纫机是结婚后找同事帮忙,在人民商场买的“飞人牌”。结婚那天我去借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外观很好看,摆在写字台非常显眼,我还用一块绒布盖上,点缀了室内的装饰,这叫“打肿脸充胖子!”也算为结婚增添了喜庆。后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取代了“三转一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又进了一步,如今取而代之是空调、彩电、房子、车子和票子。那时我们收入都不高,老公是外地人,父母对男方也没有什么要求,“喜宴”就在家里举行,喜糖还是要撒的。在物质紧缺的年代,什么都要托关系走后门,父亲找到铁路东站跑车的亲戚,从上海买来一口袋喜糖和几条香烟,有大前门、红塔山、大重九,还有成都的芙蓉牌,只请了几个亲戚,和家里人坐了一桌就算结婚了。八十年代结婚送礼都送实物,如:被面、床单、洗脸盆、茶盘、枕套等,全是实用的家什,都能派上用场,有个朋友送来一个不锈钢水壶,当时就是比较重的礼了。如今结婚送礼都送现金红包,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酒席一摆就是好多桌,派场也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攀比心里扭曲了结婚的本质,时代变了,消费观念不能同日而语。我们结婚当晚,斗室里坐滿了前来祝贺的人,收音机播放着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希望的田野上》《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大家有说有笑,喜庆热闹。老公在单位借了一个唱机和一些唱片,单位书记带他五岁的小女儿来为我们助兴,他们父子俩在单身宿舍的巷道里跳起了交谊舞,《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三步的华尔兹,会跳的不会跳的都跟着舞起来,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音乐声响彻整个单身宿舍,引来楼上楼下的单身汉都来看闹热。没有华丽的舞池和舞会,有大家前来凑闹热,回想起来即简单又温馨。在单身宿舍占房子,没有厨房,我们只能在门口的灶台上烧水做饭,那时厂里已用上天燃气,做饭还是很方便。我们的房间既是卧室又是厨房,房间一角专门用来堆放锅碗瓢盆,每天都要搬进搬出。厕所是公用的,我们住在最里面一间,用水要经过七、八间宿舍。必定有了住处,我们也不嫌麻烦,就是多走几步路,比起那些住平房的人我们己很满足。记得一次去洗碗,把一锅碗筷放在水槽去上厕所,竞被别人连锅端了,公共场所有人顺手牵羊,回想起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们在单身宿舍住了两年,一天管理员来传达文件,说厂里要整顿单身宿舍,清理挤占的住户,所占房间要全部退出,用作单身职工住。我们因祸得福!厂里统一为我们分配了住房,是离塔子山最近的三福利区,两家一厨的“扁担房”,这一住就是十年,直到儿子12岁我们按工龄排队,才分到钢五区的一套二住房。80年代住房紧张,只要有个“窝”不管条件好孬,能住就行!比起结婚住平房的,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因所处的年代和经济收入不同,消费水平截然不同,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没有房子、车子免谈!更别说其它的要求,很多人感叹结不起婚! 国企的工薪阶层收入都不高,但生活福利还是不错的,厂里只有一个综合幼儿园,一时解决不了更多孩子的入托问题,各单位自行设法开办幼儿园,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我所在的机修车间(后来叫设备公司)有近千人,专门找了一处平房作为婴儿室,有几个班,还有一处小小的娱乐设施,条件虽然简陋,可以解决入托问题,职工们都愿意把娃娃送到那里。我的儿子二岁就送进了车间的婴儿室,单位食堂把最好的肉留给小朋友,午餐是汇饭,有蔬菜、碎肉,饭很香,很适合孩子的味口,每月只需交三块钱就能解决午餐。我上班的地方就在幼儿园旁边,可以经常去看孩子。遇上儿子因撒尿弄脏了裤子,老师就通知我们带走,我在车间洗好后,将东西拿到烘窑去烘干,很快又能用上,在工厂这些都很方便。儿子在车间婴儿室呆了一年,滿三岁就进了三区的幼儿园。孩子上学时,厂里为解决双职工的后顾之忧,在一区的三食堂设立了小学生吃午餐的地方,由于我们工作忙,父母也在上班,我们申请将儿子送去学生食堂,那里有二、三十个娃娃,饭菜不错,大家在一起比在家里吃得多,我们也很放心,中午还可以去看。工厂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也多亏了厂里的后勤服务。 时过境迁,那些沉淀在记忆中的故事随时间渐渐远去,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八十年代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的进步带来物资生活的极大丰富,折射出新旧观念的显著改变,勤俭节约己被现代消费水平所取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法,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们也在一天天变老,但愿我们的下一代生活更幸福,入托顺利、上学无忧,有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周玉霞(网名珊珊),籍贯重庆,大专文凭,四川散文学会会员。爱好文学,喜欢文体,用文字书写生活,用笔耕慰藉心灵。曾在报刊和公众平台发表文章多篇。
公众号其他文章链接:邹贵宝||9.1 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