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日课|接受美学理论及CSSCI已刊论文10篇

学术   2024-08-14 17:20   山东  




读者福利

添加客服回复“接受美学理论”

获取10篇范文

不用发朋友圈,不用集赞
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回复“接受美学理论”获取10篇范文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它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


01 理论来源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02 理论基础

反对历史客观主义

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19世纪兰克的历史客观主义,反对文学作品有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涵义或意义。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随着认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对经验的研究。历史研究者同样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历史观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基础。始自W.狄尔泰、M.海德格尔,由H.-G.加达默尔确立,P.里科尔予以补充的新解释学哲学,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新解释学的“解释循环”、“效果史”、“水平融合”等概念成为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启发接受美学把作者、作品、读者作为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置于交往动态关系中去考察。H.马尔库塞、E.布洛赫、阿多尔诺、J.哈贝马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以及结构主义美学的共时断面、“关系概念”、本文理论等也被接受美学批判地吸取。姚斯把结构思想与历史思想结合起来,认为作品结构是更高级的结构,它是在作品的历史系列与公众态度系列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一种过程。姚斯还引进了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的“期待水平”的概念,为接受美学划定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范围。

理论先驱

30年代,波兰现象学美学家R.因加尔登在他的文学作品“解剖学”中已涉及到读者问题。他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虽应遵从作品预先确定的特征结构,但必须采取创造性的态度去使作品“具体化”。通过读者确定作品中被表现世界的“不定点”,人物、背景、事件之中就充满了读者在一次具体的阅读中所增附的主观性杂质。被称为结构主义美学之父的J.穆卡洛夫斯基(1891~1975)认为,作品只是一个物质成品,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读者的理解和解释中,它才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美学客体是读者的集体意识与作品中模式的融合。解释学哲学家加达默尔以文学艺术哲理的代言人自居,毕生追求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他认为解释学包括美学,它沟通心灵间的距离,并揭示与其他心灵的疏异性。法国解释学哲学家里科尔把现代诗学作为解释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认为诗与具有认识和发现信息价值的新参与性有密切关系。

03 美学实践的三大方面

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

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接受者有3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社会、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后面作品的起点。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04 理论相关论文

1.走向一种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接受新美学——论新媒介新技术下电影观影体验的新变   陈旭光; 张明浩  艺术百家  2021-11-15

2.期待视野与“理想国”的建构——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视剧《人世间》解读  徐成  当代电视  2022-07-01

3.内在景观与双向建构:电影声音的接受美学  吴丽颖  当代电影  2021-06-05

4.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出圈  陈翌阳; 朱松林  传媒观察  2021-08-10

5.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海外剧本土化再造——以电视剧《旗袍美探》为例  周艺文; 陈佳慧  当代电视  2021-07-20 

6.秦腔剧本翻译之读者意识关照  李庆明; 张恒  外语学刊  2021-07-14 

7.《额尔古纳河右岸》及其英译本的接受美学阐释与传播探析  邹晓伟  黑龙江  民族丛刊  2021-09-17 

8.设计美学研究不同理论向度的现代性思考——从尧斯的“接受美学”到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  李超德  艺术设计研究  2021-08-15

9.西方文论关键词:接受美学   任卫东  外国文学  2022-07-28

10.青年角色沉浸的接受美学诠释与意义建构——以剧本杀青年玩家为例  车晓宇; 龚琛洁  中国青年研究



读者福利

添加客服回复“接受美学理论”

获取10篇范文

不用发朋友圈,不用集赞
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
回复 “接受美学理论”获取10篇范文




想要获取更多学术文章
点击关注:



 添加客服咨询论文写作与投稿 
 回复SSCI获取资料 


扫码跟踪外文期刊最新动态  
▼▼▼


外文期刊局
国外学术前沿瞭望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