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三周年:全球最大市场碳价翻番仍低欧盟10倍,累计交易近270亿元

百科   2024-07-16 23:14   广东  

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三周年。

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定下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随即在一年后的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首批纳入了2162家发电企业,覆盖全国碳排放总量约40%。

截至2023年底,碳市场已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中国已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24 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超过4.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近270亿元。

碳价最高破百:相比欧盟市场仍低了10倍

全国碳市场启动三年来,二氧化碳每吨收盘价由开盘初期的40多元上升到90元上下,碳价历史最高值曾经超过100元。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截至当天收盘,碳配额价格为51.23元/吨,较开盘价48元/吨涨幅为6.73%,参与的企业仅限于电力企业。

2023年7月,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最高价达到65元/吨,自此之后,碳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今年4月24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100.59元/吨,首次突破百元关口,较交易首日的开盘价48元/吨翻倍。

地方碳市场方面,早期地方碳市场试点的交易价格相对较低。例如,天津仅为20多元,北京约在30-40元,广东和深圳稍高,为50多元。这种低价与碳排放配额发放的宽松程度有关。如果配额严格,碳价就会偏高;如果宽松,碳价就会偏低。

尽管整体活跃度有待提升,但部分市场如北京碳市场成交均价总体高于其他市场,最高成交均价达到149.64元/吨。广东、上海、深圳等市场成交均价也稳中有升,显示出地方碳市场在推动区域绿色转型方面的积极作用。

自2021年7月中国国家碳市场启动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两个履约期。2019-2020年是中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标志着中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2021-2022年,在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基础上,第二个履约周期继续推动碳市场的发展。

全国碳市场即将迎来第三个履约期。2024年7月2日,生态环境部下发《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进入正式启动前的最后阶段。

近两个多月来,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已经回落到90元/吨左右。截至7月15日,收盘价87.05元/吨,较前一日下跌3.47%。

从整体来看,2023年全国的平均碳市场交易价格为68.15元/吨,相较于2022年上涨了23.24%。在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达到了79.42元/吨,相较于2022年上涨了44.4%。从碳价的整体数据走势来看,全国碳市场过去三年的活跃度呈一路攀升态势。

在成交量和成交额方面,全国碳市场也呈现出显著增长。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年度成交量达到2.12亿吨,较2022年增长3倍,年度成交额为144.44亿元,日均成交量达到87.58万吨。市场活跃度较往年大幅提高,碳价发现机制的作用逐步显现,全年碳价运行平稳,未出现剧烈波动。

不过,放在全球来看,中国碳市场的交易价格仍处于低位,未来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指出,与欧盟等地区相比,中国碳市场的交易价格仍较低。例如,欧盟碳市场2023年平均碳市场交易价格为85.32欧元/吨(约合674.56元人民币/吨),最高为100.29欧元/吨(约合793元人民币/吨),最低为66.73欧元/吨(约合528元人民币/吨)。欧盟2023年平均碳市场交易价格约为中国的10倍。

石敏俊认为,今年的价格可能会比去年略有上升。但即便如此,从碳成本的角度来看,当前交易价格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碳市场破局:加速扩容,互为补充的CCER价值凸显

碳市场,也称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政府为落实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会设定一定时限内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且以排放配额的形式分配给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

目前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八大重点行业,它们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总体排放量的比例约为75%。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纳入了发电行业。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逐步成熟,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的各项措施正紧锣密鼓展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2024年4月3日,生态环境部先后发布铝冶炼行业、水泥熟料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指南的征求意见稿。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公布的2024年度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的排放单位名录中,新增了7家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民航等重点行业企业,进一步证明了全国碳交易市场扩容已成定局。

同时,各种完善市场的政策也在加速推出,2024年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生效实施,意味着全国碳市场开启了向2.0版升级的序幕,政策为全国碳市场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对碳排放权的分配、交易、核查、清缴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并设立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框架。

紧接着的7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显示,在实施范围、配额计算方法、发放方式、配额清缴、配额结转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一方面有望提升市场供应,缓解重点排放单位无处购买配额的困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此外,通过减少碳市场配额盈余数量,确保全国碳市场扩容后行业间的公平性。

此外,曾被叫停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今年1月22日也再次重启。CCER主要来自于经注册登记机构登记的自愿减排项目,这些项目需有利于降碳增汇,能够避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实现温室气体的清除,同时具备额外性。

CCER可用于抵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清缴、大型活动碳中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自愿抵销等用途,根据目前的规定,能抵消总碳排的5%。

石敏俊认为,设置的比例不高主要是为了避免市场过热和潜在的风险。此外,虽然5%的配额在整体交易量中占比不大,但它标志着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之间有了理论上的联系和交易衔接。

北京绿交所董事长王乃祥指出,CCER市场与碳市场二者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强制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权配额,包括地方碳配额和全国碳配额两种;自愿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核证自愿减排量,即CCER,也称为碳信用。

自愿碳市场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支持控排单位完成履约义务,实现了全国碳市场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同时也将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机遇,对来自各行业的各类市场主体都意义重大;更为探索加强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综合自:央视新闻、金融时报、界面、新京报、中国环境

100万度清洁电的减排量与碳收益如何?
一文了解九大碳交易所和个人开户指南

碳界
气候与环境:双碳、新能源与ES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