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亿!中国能源转型五步走与四大战略定力
百科
2024-11-18 17:36
广东
11月11日至22日,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执行摘要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的中国角上与国际公众见面。根据预测,为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将带动相关领域的投资需求超过100万亿元。大会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介绍中国落实双碳目标及推进能源转型的成效时指出,目前中国每消费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5%,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已达到18兆瓦。《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执行摘要中明确指出应从五个方面同步推进能源转型,并确定了中国能源转型的“四大战略定力”!随着能源转型的有序推动,到206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在电力总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0%以上;电化学储能能力达到2.5亿千瓦左右。能源转型五步走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发布活动上致辞说,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的重要任务。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示“双碳”目标四年来,坚定地推动能源转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期待《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报告为能源低碳转型提出前瞻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在主题报告环节,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白泉表示,执行摘要的主要结论显示,能源转型能为中国实现2060年前经济社会系统的碳中和作出决定性贡献。基准碳中和情景(BCNS)和理想碳中和情景(ICNS)两种情景下,随着能源转型技术(包括碳捕集等负碳技术)和相关产业加快发展,中国能源系统可以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助力2060年前实现经济社会系统的碳中和。中国应从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供应低碳化、能源供需互动化、能源科技产业化、能源治理现代化五个方面同步推进能源转型,同时加强能源转型国际合作,共同探索能源转型之路,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根据《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报告,中国电力占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将从2023年的28%左右,提高到2060年的60%左右。氢能占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将提高到2060年的12%左右,其中由风电光伏制取绿氢的比重将大幅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在会议期间表示,目前全国已经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目前我们的光伏发电成本已经下降80%,2023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减碳达到8.1亿吨。对于10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此前就有多方作出过预测。今年9月5日,在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世界银行运营常务副行长Anna BJERDE透露,世界银行估算显示,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仅中国在2060年之前就需要在电力和运输部门新增投资14万亿美元(约合100万亿人民币)。在10月28日举行的2024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高端对话环节,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康艳兵表示,“双碳”战略将引领加速能源转型革命,带来新一轮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特征的产业革命,未来三四十年间将催生出一个高达数百万亿元的绿色低碳投资大市场,成为拉动经济复苏和绿色增长的强大新动能。能源转型的四大战略定力在本次大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介绍了中国落实巴黎协定及推进能源转型的成效,吕文斌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含“绿”量提升。过去十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13年的10.2%增加到2023年的17.9%。发电总装机增加了1.3倍,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增长达5倍、30倍。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3.9%,煤电装机占比下降到40%以下。目前中国每消费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二是含“新”量增加。中国已经建成比较完善的风电和光伏产业链,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显著增强。量产的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5%,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已达到18兆瓦。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多种技术加速创新应用,虚拟电厂模式不断探索。三是全球化加速。中国全面发展同世界各国合作关系,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民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绿色产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关于能源转型研究的路径选择,吕文斌表示,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在80%以上,加快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关键举措。吕文斌指出,近年来,能源研究所牵头,与丹麦能源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政策研究中心等开展合作,组织实施了《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研究》项目,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实现能源系统净零碳排放的路径和技术解决方案。11月13日上午,在“中国角”举办了主题为“中国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发展”的边会,发布了《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执行摘要,有4点主要研究结论:一是节能和提高能效是能源转型的前提,持续的电气化是迈向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如果不能有效节约能源,则能源转型对绿色能源的需求量更大,实现能源转型难度更大、速度更慢。因此,节能和提高能效是能源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按当量热值计算,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先增加后下降,到2060年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峰值下降三分之一左右。二是建设风光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能源供应低碳化是能源供应侧转型的主要途径,非化石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电力是核心要务。2023年,中国发电装机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53.9%。到206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在电力总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0%以上。三是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电网新形态,是新型电力系统建立的核心要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举措,需要统筹好“源-网-荷-储-氢”各类资源的发展,形成“大互联、小平衡”电网形态。研究提出,到2060年,绿氢将进入规模应用,电制氢和电制合成燃料将成为支撑电网负荷平衡、促进电网跨季节调节的重要补充手段。电化学储能能力达到2.5亿千瓦左右,还有车网互动能力将为电力系统提供即时响应能力。四是科技创新是能源转型的动力来源,能源新质生产力孕育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能源转型的鲜明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的低碳零碳负碳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遇。以能源装备需求为例,2060年中国风电光伏等设备的资金需求将从2023年2万亿元/年左右增长到2060年6万亿元/年左右,未来三十多年投资需求累计超过100万亿元。【综合自央视网、凤凰卫视、中国能源杂志】······················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