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乃祥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
ESG作为充分关注环境、社会、治理等非财务因素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实践,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主管部门和标准机构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日趋严格。
国际方面,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于2023年6月发布了首批两项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性标准;欧盟理事会于2024年5月通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这是欧盟继两年前批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之后,又一个强制企业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的重要法规。
国内方面,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ESG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并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自指引实施之日起1年内建立和完善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绿色金融管理工作符合监管规定。
2023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为落实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要求,今年4月,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5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并明确了时间表,这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拉开序幕。
上述政策要求的日趋明确,将会推动我国ESG规范化、快速发展。同时,在标准日渐成熟、监管逐渐加强的趋势下,围绕提高ESG信息披露质量和服务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SG将带来诸多机遇。
从企业角度看,应紧跟政策与行业趋势,加强ESG信息管理与披露能力。当前,以碳排放量为核心的信息披露是主流趋势,ISSB的国际准则和国内三大交易所的报告指引均要求主体披露碳排放量。企业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培养专业人才等,强化自身能力,以应对相关趋势。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应加强对ESG风险的识别与管理能力。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根据七部门指导意见的要求,研究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碳核算等绿色量化能力,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服务社会经济绿色转型。
从全社会角度看,应构建良好的ESG生态体系。通过优化完善人才、信息、资金、中介等ESG生态体系要素,可以促进ESG产业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来源:2024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ESG强监管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论坛王乃祥主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