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是一所城区现代化公立学校,坐落于城厢区学园南街,小学前身为凤岭,创办于1951年,1987年搬迁到现地址,作为2024年莆田市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学校,筱塘小学基础课程扎实,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学校的特色项目有亮点,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9人,教师队伍现有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名师共6人;市级骨干教师21人;区级骨干教师22人;市级骨干培养对象7人;多年来这支教育情怀浓、教育观念新、业务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团队,我们责任在肩,致知力行,把握新时代发展特征,深化办学理念,认真践行师德风范,成就每一个筱家学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力支持下,筱塘小学全体教职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围绕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涵育教师员工的政治素养,学校领导班子能够聚焦立德育人,秉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在校园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各项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以“爱祖国”为中华儿女的生命之魂,同时以“爱学习长智慧”与以“爱劳动增本领”为学生的成长双翼。同时以“虚怀向上,奉献向善”的学校精神,构建综合素质强的师资梯队,我们教师团队表现出了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尽心尽责、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聚焦我们在莆田这片义务教育的基础领域里进行综合改革实验建设,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筱塘学子在文化基础的广度、自主发展的深度与社会实践的宽度里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办学实践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筱塘小学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和谐、高效、创新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理念诠释办学,竹韵铸魂志向
“筱竹青青,滋养灵性,塘水悠悠,濯净心尘。”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区名校,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以“竹之德”立“校之魂”,学校坚持以“筱学大道,善教启志”为办学理念,所谓“善教者”,学校教者以爱为舟,追求创新,引领学子遨游知识海洋,探索真理;作为“启志者”,育者以梦为马,以书香为韵,激励少年驰骋未来天地,展现唯美。
精神立意育人,竹德践行日常
学校注重品德教育,将“竹之德”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用竹子“虚怀向上,奉献向善”立意学校精神,全体教职工用积极向上的师风,事事树美德。我们每一天都在引导学生追求创新,探寻人间真理;每一时意在培养学生立德从涵养人文启程,意味着师生皆在“筱竹文化”的滋养下,从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要如竹节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似竹魂提升自己的境界,再以实际行动注解臻于至善,筱家少年好似竹魂入梦,每一个“筱竹笋”都会在岁月中悄然生长里不断提升自己的高远志向,孩子们也在实践中感悟“竹之德”的内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注重自我“双养”,实现育人“双增”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贯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导向,引导教师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必须时常了解教育发展的真方向与新趋势,以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不断创新教科研方式,增强育人“双增”的创造力,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上下功夫,我们以全身心扎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扩优提质提升行动中,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沃土”里深根细植,每个教师都注重自我的“双养”,我们倡导教师团队学会“双养”,即首先以竹为友,注重锤炼个人的师德修养,努力做到以“敬业为范”的教育家精神来培育学子;其次是强化师资培训,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与核心品格“双增”的质与量,让老师们以竹为师,从竹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淬炼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以“精业为师”的科学家思维来培养学生;像竹子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做面向未来的教科研,不断深化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同时注意加强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同时作为福建省书香校园的筱塘小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非常注重教师的阅读素养的提升,鼓励做一个新时代爱阅读、爱思考的老师,多阅读教育经典,领悟其精髓,重视自己的阅读素养,以书韵唯美,才能内化阅读带来的身心感悟,并努力拓展学生核心素养“双增”的各种实践平台,拥有更好的自己,为学生的未来指点迷津,真正做到成就自己,成全他人。
课改为教研引擎,实践为教学赋能
我们对标新课程梳理育人目标,深知课程改革与实践赋能,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通过探索每个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与实践,从“心”启程,致力于培养“五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未来建设者,有个人责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世界担当者,有高尚情操、扎实学养、身心健美的祖国接班人,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的优化与重构。通过引入跨学科的知识整合、项目导向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策略,侧重以备与评为引擎,致力于各个学科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优化教学策略,通过深入挖掘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致力于打造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方式为教育赋能。
五育融合启智慧, 特色课程促成长
我们正是借新时代的东风,新课标的素养、新课程的引领,以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程管理的各项课题为抓手,开启探索创新教育教学的课程管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作为新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非常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涵,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实践,会创新的时代新人,未来堪当民族复兴大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我们学校在学科育人体系建设中,为落实“双减”政策,坚持“五育”并举的评价,按照学科与活动一体两翼的评价特点,从“德育为先”为第一道思政育人入手,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智育为重”的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我们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紧抓“体育为基”的强身健体铸牢学生的生命之基础,我们强调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然后紧扣“美育为魂”的修养之道,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通过开设各类艺术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最后不忘“劳动教育为本”的人类进化的根本,我们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和劳动锻炼,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当然,我们现在更注重“五育融合”,全面实施三级课程,注重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质量,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业指导类提升课后服务内容外,在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减法”的同时,做好丰富多彩的课后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教学团队十分注重融合创新课程,鼓励教师团体开展跨学科的教研活动,通过跨学科的项目整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原点”精心设计具有驱动力的特色课程来促进学生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团队开发和实施创新不同领域的“项目式学习”,融合不同学科进入“学科+N”课程,整个学校开发了涵盖人文素养、科学探究、兴趣拓展、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等多种门类课程。有“筱创客”的科技社团里开设无人机、编程C++、机器人、数独、信息奥赛等智力创造的科创课程;有符合不同学段,不同领域的研学课程;也有传承“莆仙文化”的思政教育课程;有篮球、足球、田径、象棋等体育健身类:有“筱雨点”合唱团、“筱竹笋”开设“莆韵花灯”的美育社团与综合年龄组探究博物学社团等兴趣发展课程类;还有“无废校园”项目式学习:“筱食育”莆仙美食课程)等劳动课程;这些特色选修课程与国家课程互补,旨在与传统学科教学无缝衔接,同时与项目学习紧密对接。本校师资不够就外聘分类指导专家,尝试分层教学相间,教师自由组队开展“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竭力在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发掘学生潜能,我们相信通过这样那样的五育融合,为孩子搭建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的舞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当然教师们在设计这些课程时,特别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真实世界。
多元实践出真知,科学教育引领未来
我们筱塘小学还一直在探索人工智能特色校之旅,以校本活动为主线,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围绕校园文化,开展学科融合、主题项目式的创客实践活动。如“筱小创意坊”、“筱竹园设计”、“筱小智能车”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构思设计、动手创作,体验筱竹文化的意蕴, 学校不仅通过开展项目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拓展学科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作为省级人工智能示范校,依托课后服务和社团活动,开设了博物学、无人机、创意搭建、图形化编程、c++编程、趣味实验、3D创意设计、AR编程、创意智造、万奇机器人等课程,实现科学素养的不断优化进阶培养,学校利用“中国航天日”期间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绘制航天梦、无人机表演、自制火箭演示、航天员科普问答、放飞蓝天梦等,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梦想。看,我们筱家学子在学人工智能,勇闯梦想天地 ,筱塘学生当筱小创客,已进智能时代。
如今,作为福建省人工智能特色基地校,学校鼓励每个教师都不能落伍于智能时代,必须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在课内外将数字工具和智慧教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融合与创新思维的碰撞,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国家评选的全国人工智能特色校,作为福建省人工智能特色校,我们会继续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人工+智能”的不懈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跨科共融启项目,综合实践促优化
我校作为两届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们在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出色的创意和技术水平,还体现了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同时,这些活动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学校作为莆田市项目式学习共同体,我们深深懂得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教育模式,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推进跨学科课程与学科大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渗透思政育人精神,以核心素养为特征的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学科融合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真实的生活情境,构建跨学科、跨专业或项目学习,成为新的课程探索路径。基于对这种理念的认同,筱塘小学加入其中,成为莆田首批入选“国际StarT项目式学习共同体融合创新实验校”;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将知识按照主题、问题或项目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例如,在学生们组合项目组在探究工程项目《桥来桥往》时展示,该项目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模式。在这个微项目已经融合工程设计思维,有效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探秘古桥中获取设计理念,从探索现行天桥中寻找需要解决的方法,以及现在正在实施的“博物社团”都在探索世界万物带给孩子们的科学探究的实践平台吗,此类项目贵在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公共设施,其实大自然也滋养了这些筱娃的灵气,更是于隐形的育人方式里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思政教育情怀。我校还有《科学遇到童话小王子》荣获全国二等奖;《营养午餐》、《讲好中国故事》等学科类的项目式学习成果也会陆续展示在不同时空的舞台中,推进我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此外,我们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实践、科学项目竞赛等活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同时,我们也注重与家长的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成长。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只有更多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动力,共同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团队还深耕课程思政“主战场”,除了以不同的团队活动,在每个年级奏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的铸魂育人强音,同时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学习研究,用好《读本》,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感悟思想伟力,让学科课程在价值引导上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莆仙文化进思政教育”项目式学习中,三支学生团队分别需要运用科学、数学、语文和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知识,完成从调研莆仙文化、设计莆仙美食作品到炒出莆仙美食,并在莆田老艺人指导下学会制作莆韵花灯等等过程,这一切似竹之韵,跨越时空,连接着古今,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地方文化的兴趣,同时这三个项目的课程《寻味莆仙》、《莆韵花灯》、《“筱食客”的四季三餐》分别在三年荣获全国一等奖的佳绩,让我们在品味莆仙文化之美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也能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思考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华文化的自信与传承也开始学习贡献自己作为未来小公民微博的力量,用好学科内外项目,增强合力育人效力。
同时,我们会继续示范与激励莆阳更多的老师走进新课程时代的“跨学科融合与项目式创新”的探索征程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构建项目式的“五育”争“五福章”的评价体系,不断引入了师生互评、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让老师增强课改实践的复盘水平。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实践,我们在“五育融合,创新发展”的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办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激发。尤其是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道德修养又有智慧才能的优秀人才,还为学校全面提质增效打开新的局面,在各项综合评估中都取得喜人的硕果。
未来,我们将凝心聚力,耕耘不辍,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和实践方式,学校将以培育学生的强国梦为根本,建构多元的创新平台,创设多样的教育课程和创建多彩的科技活动,采取更丰富多彩的形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实践机会,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志趣多元、创新发展、适应变化、拥抱未来的新时代少年,现在,我们继续践行教育初心,不断在促进义务基础教育的学校高质量发展与城厢教育的均衡发展路上奋进向前,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来源:城厢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