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旗帜——记孙志城老师

文摘   2024-10-16 19:46   甘肃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会宁文学老前辈孙志城老师,便是我爱好文学路上的一颗闪耀的星。

     2024 年 10 月的一天,我还在家里干农活的时候,微信收到已 80 岁高龄的孙志城老师为我即将要出版的新书《忆路心声》写的一篇序,拜读老师为我的作品专门写的序我特别感动,要知道老人已经高龄,近年又身体不好,他自己很少写作,可当我征求老师能点评一下我的作品的时候,孙老师没有推辞毅然为我这位文学无名小辈的《忆路心声》写序,从老师写的序中,看到孙老师了对我的作品读的仔细,已经长时间关注。

      记得与孙老师的相识,要追溯到四十年前。那时的我,是一名高中就读的学生,对文学充满热忱的我,将孙老师视为我文学道路上的偶像。高中毕业后我去村中心小学教书,期间偶尔和孙老师有过来往,再后来我出门打工期间很少和孙老师有过联系。

     直到 1996 年,寒冬腊月的一场公益爱心活动中,我竟与孙老师意外重逢。我们一起随会宁新瑞爱心公益救助协会为太平,杨集镇的残疾孤寡留守老人送温暖时,孙老师随杨华先生一同前来。这次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再次坐在一起,回忆过去的难忘岁月,共享一顿充满温情的饭。

      孙志城老师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那顶“抢下山”帽子依然戴在头上,穿着简单朴素却工整。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身乡下人的打扮,布衣布鞋,尤其是那老早老版本的方口大布鞋,散发着质朴的气息。

 这次公益活动路上,我们一边走访看望老人,一边畅谈过去、现在、社会、人生和家庭。此刻,我的思绪纷飞,往昔与孙老师交往的画面不断涌现,心中对他的思念如牵丝般绵长。

      早在 1987 年左右,那时候的我特别爱好文学,写着不停,这期间,我便认识了孙老师。那时,他是会宁文化馆馆长,甘肃乡土作家。彼时的我在会宁一所高中读书,因热爱文学,有幸旁听孙老师组织的甘肃省作家文学讲座,也由此认识了《飞天》主编李云鹏等许多甘肃籍作家,他们的亲笔签名我至今珍藏。

      孙老师作为会宁出名的乡土作家,作品大多以会宁故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我最早拜读的是他的长篇小说《浑浊的祖厉河》,这本书是老师赠送的,我一直小心保存。读这部小说,能感受到《平凡的世界》般的真实。后来,又读了他的中篇小说《野路》,最近几年则是他新出版的小说《乡缪》。

     孙老师不仅是甘肃会宁乡土作家、甘肃作家协会理事、原会宁文化馆馆长,更是会宁文化界的名人。他 1944 年出生于甘肃会宁,1980 年毕业于兰州师专中文系,1972 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 40 余篇。长篇报告文学《景泰川:难忘的岁月》曾获全国人口文化二等奖。

      在与孙老师的交往中,他对我关怀备至。高中毕业后我回农村去教书,那时农村没电没电视,孩子缺少课外读物。特别当地农民爱读书,我想在村中心小学建所阅览室,供学生和农民业务时间阅读。我向当时任文化局的牛庆国局长提出创办农村文化室的想法,得到支持后着手创建。

后来,在文化馆担任馆长孙志城老师得知我要办乡村阅览室后大力支持,每次去会宁都给我准备很多书籍。尽管后来村文化室因当地村,学校领导过多参与而“流产”,但孙老师的热心支持让我铭记至今。

     孙老师已退休多年,他却依然笔耕不辍。他的小说《乡缪》,以细腻的手法描写农村男女情感肉欲场面,对文字的精妙运用令人赞叹。七十多岁的他不会用电脑,一字一句手写出来,由女儿帮忙发到网上。这份对文学的执着,让我敬佩不已。

      孙老师在会宁的文学弟子满天下,有位网名战无不胜的好友曾告诉说:老人家今年已八十大寿了!有才华!我是八十年代初在县文化馆认识的!当时的“桃花园"杂志发出《我的歌》诗篇,就是他老人家手把手教我怎样写诗的!他该忘记了吧,可我永远记得他!温和善良,韧性风趣等等等等……!

      在我的老家甘肃会宁,人杰地灵,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热爱文学的文人。牛庆国、万全琳、雁翎、陶耀文、毓新、雅兰、苏醒、林野等文化名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流落在他乡的我,每每拜读会宁文人的作品,都倍感亲切舒服。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会想起孙老师和那些活跃在文坛上的普通而谦虚的会宁文人,更难忘那片土地上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

 孙老师,您是我文学道路上永远不倒的红旗,引领我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前行。





忆路心声
记录日常生活,打工路上的足迹,记录身边人。爱心公益路上的感人故事,兼并记录三农和旅游个人原创过千的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