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HIO 2024丨重磅!《中国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专家共识》发布!

健康   2024-11-22 18:17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2024年11月14日-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主办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西安隆重举办。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牵头,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45位全国肿瘤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为“共识”)。该共识于2024年11月17日在2024 CCHIO大会上正式发布。江苏省肿瘤医院潘半舟教授在大会上对本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本文将就共识要点进行全面梳理。


共识发布会现场图


潘半舟教授解读共识



共识制定方法学



本共识推荐内容使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方法对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进行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相结合的分级。


GRADE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系统



共识内容要点梳理



1.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原则


1.1. 适宜人群


所有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均为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的潜在人群。


1.2. 管理原则

(1)院外管理重在预防,同时应防治结合。

(2)出院前应充分评估骨髓抑制的风险因素,加强个体化管理。

(3)根据骨髓抑制的类型和风险分层,制定院外管理方案。

(4)重视院外骨髓抑制治疗后再评估。

(5)注意排除其他诸如疾病因素、非肿瘤药物诱发、病毒、细菌感染等导致的三系减少。


2.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流程


2.1. 出院前骨髓抑制风险评估与分层


关于抗肿瘤治疗方案的风险分层,现有指南和共识大多关注的是化疗,对于其他治疗所致骨髓抑制的风险分层尚缺乏建议。目前尚无公认的既涵盖患者自身风险因素,也涵盖治疗风险因素的专门针对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的风险评估工具。为指导临床更好的对肿瘤骨髓抑制进行风险分层和管理,本共识首次确定了13个常见且重要的风险因素,并根据投票结果赋予所述风险因素不同的分值,最后根据总分进行风险分层,0分为低危人群,1~2分为中危人群,≥3分为高危人群。


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的风险因素


通过骨髓抑制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骨髓抑制风险分层,根据不同风险人群给予患者出院预防用药指导、治疗用药指导及患者教育。


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流程图


2.2. 出院用药指导


  • 2.2.1.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和治疗


【推荐意见1】


对于骨髓抑制的高危人群(总评分≥3分,其中第9~12条风险因素特指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风险)以及须接受足剂量或剂量密集方案的根治性或辅助性化疗的患者,推荐在接受抗肿瘤治疗后使用G-CSF进行预防(证据等级:中,强推荐)。


【推荐意见2】


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需根据既往预防性应用G-CSF的情况进行分类处理:


(1)对于未接受G-CSF预防的患者,若存在感染相关并发症风险因素,可考虑使用rhG-CSF(5 μg/kg,1次/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从最低点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治疗,否则无需给予治疗;


(2)对于已预防性应用rhG-CSF的患者,应继续应用rhG-CSF治疗;


(3)对于已预防性应用PEG-rhG-CSF的患者,通常不需额外给予rhG-CSF治疗,如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的持续时间≥3天,可考虑使用rhG-CSF治疗(证据等级:高,强推荐)。



  • 2.2.2. 血小板减少的预防和治疗


【推荐意见3】


本共识建议骨髓抑制的高危人群(总评分≥3分,其中第9~12条风险因素特指血小板减少相关风险)在接受抗肿瘤治疗后预防性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证据等级:低,弱推荐)。


【推荐意见4】


对于发生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根据血小板计数情况使用血小板输注、rhTPO、rhIL-11或TPO-RA进行治疗(证据等级:高,强推荐)。



  • 2.2.3. 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推荐意见5】


不建议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肿瘤治疗相关贫血的预防(证据等级:高,强推荐)。


【推荐意见6】


推荐输血或EPO用于肿瘤治疗相关贫血的治疗(证据等级:高,强推荐)。



  • 2.2.4. 中医中药的应用


【推荐意见7】


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将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或推拿疗法作为辅助治疗(证据等级:低,弱推荐)。


  • 2.2.5. 出院患者教育

(1)了解骨髓抑制的危害及院外长期随访的重要性;

(2)了解骨髓抑制的风险因素;

(3)告知肿瘤患者骨髓抑制的典型临床表现;

(4)告知院外可采取的预防或治疗措施;

(5)告知院外自我检测内容及护理措施;

(6)告知需要联系医生或及时就诊的情况。


  • 2.2.6. 出院随访制度


【推荐意见8】


根据肿瘤患者出院前的风险评估结果,针对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随访。高危人群(总评分≥3分)建议隔日复查1次血常规,中危人群(总评分1~2分)建议每周复查2次血常规,低危人群(总评分0分)建议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证据等级:低,强推荐)。



3.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方式


3.1. 医护人员管理


建议组建由专科医师、护士和药师组成的肿瘤骨髓抑制院外管理团队协同管理。


3.2. 患者自我管理

(1)掌握肿瘤骨髓抑制的基础知识;

(2)遵照医嘱;

(3)每日做好自我监测,在出现疑似骨髓抑制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如实报告并尽快就诊;

(4)做好日常生活习惯及饮食管理;

(5)注意个人卫生。


3.3. 患者家属管理


家属的悉心照顾是肿瘤患者自我管理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的强大动力和保障。


3.4. 数字化管理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微信、抖音等已成为管理肿瘤病人的一种新模式。


3.5. 营养管理


居家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营养评估,调整饮食结构,及时接受有效的营养指导。



总  结



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大多发生于院外,因此,合理、规范的院外管理措施对降低肿瘤治疗的相关风险至关重要。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临床实践经验,首次明确了骨髓抑制高、中、低危风险人群及相应的院外管理方案,以供医务人员快速预判患者的骨髓抑制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目前临床上尚未建立完善的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体系,临床经验极为有限,患者及家属对骨髓抑制的重视度也相对较低。期待未来更多院外管理策略的探索,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循证证据,进一步完善院外管理体系,为临床提供更加明确、规范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方案,更好地指导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


所有专家名单

本共识专家组组长:徐瑞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石远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姜文奇(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沈波(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本共识执笔人:潘半舟(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袁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史艳侠(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


本共识专家组成员(以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曦(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肿瘤科);褚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部肿瘤科);邓婷(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丁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韩正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胡夕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黄诚(厦门弘爱医院肿瘤中心);李恩孝(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李曼(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李晓玲(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内一科);廖旺军(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医学中心);林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中心);罗志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马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彭伟(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邱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系统肿瘤科);邱立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邱文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任胜祥(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沙晓锋(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双跃荣(江西省肿瘤医院淋巴血液肿瘤科);王华庆(南开大学天津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王卉(江苏省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王佳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王立峰(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王哲海(山东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谢丛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胸部肿瘤放化疗科);邢镨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熊建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杨润祥(云南省肿瘤医院内二科);杨树军(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袁响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袁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张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张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张力元(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治疗科);张清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淋巴肿瘤内科);张小涛(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立体定向放疗科)


本共识秘书组成员:彭伟(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邓婷(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邱立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ioncology
《肿瘤瞭望》于2014年初创刊,由著名肿瘤科专家徐兵河院士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肿瘤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肿瘤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