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红》的报道说,这些被取消的课程多为历史、文学、艺术与建筑史和宗教院系的课程,其中历史和文学系受到的冲击最大。
这个系近期有5位讲师离职,不得不取消了包括“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等6门课程。
同事说,哈佛大学宣布取消多门文科课程的消息后,立即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持什么样观点的人都有。
有人说,作为世界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这一举动毫无疑问地说明文科地位下降了,文科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没有那么多学生选择学文科了,大家都去学习理工科了,所以哈佛大学必然会做出这样的调整,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理工科。
也有人说,从学科价值上看,文科肯定不是不重要,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上哈佛又费时间又费钱,在哈佛学了文科,毕业之后也许“回不了本儿”。
她问我,白老师,你怎么看哈佛取消文科课程这件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首先,我想回应那个关于学文科能不能“回本儿”的问题。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上哈佛要花很多时间,学费不菲。也就是说,上哈佛是要付出成本的,这是个事实。
同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哈佛大学是私立学校。也就是说,哈佛大学是需要自己运营,来保持生存和运转的。哈佛大学的校长,最首要的任务,不是来实施美国教育部的指令(美国教育部不能干涉大学的管理和教学)的,而是筹钱——所以,很多西方大学(校董会)会请有影响力的人,而不是学术和管理最好的人,来担任校长。
所以,哈佛大学,从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文科的家伙,是非常合理的,它可以做出有利于它的选择。但是,也仅此而已。
所以,文科重不重要,跟哈佛取消文科,这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一个五星级餐厅,选择不做火锅了,并不能说明大家的饮食不需要火锅了。
如果我们按这个逻辑和思维方式去选择专业,能给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带来好处吗?
还有,大家都不学文科了,那文科也就变成稀缺资源了,当大家都需要文科的时候,文科也就很容易发挥价值,找到工作了,不是吗?
对上面那个认为“文科已经不重要了,没价值了”的观点,我相信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内唱衰文科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响。但真是这样吗?文科真的没价值了吗?
我们可以把时间拉长,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更长远的时间轴上;把空间放大,从哈佛一个学校拓展到全世界;同时,再思考得深一些,从“上这个学能不能带来回报”,深入到去看看文科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看看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看看我们整个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模式该怎样——然后,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看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都觉得文科已经不重要了。
确实,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AI发展这么迅猛,每个人都能强烈感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相比之下,文科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学文科的人,似乎也很难做出什么伟大的成就。社会对文科的需求,看起来并不太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就业和工作机会,更多集中在理工科领域里。
但是,先别急着下“文科已经没价值了”的定论,我们沿着这个发展趋势再往下想一想——
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未来AI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厉害,在这种形势下,理工科的很多专业,是不是也有可能逐渐被AI所取代而消失呢?
大家去看看,中国大学的学科调整,变动最大的,其实是工科——科技的迅猛发展,让工科随时会消失好多个专业,而每个专业的存活度,也变得极其短暂。
这样继续发展下去,AI或者人工智能就会越来越来对人类的工作、生活产生影响,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将主导人类文明演化的方向,也会带动整个文化教育的改变。
长此以往,AI不需要从人类获得的那些东西,就会和人类隔离开了。比如,AI 会做家务、会开车、会地球上所有的语言,所以人就不用学做饭了,也不用学开车,不用学英语,也不用学写字,因为这些事AI都能替你做。人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少了。慢慢地,人就沦为了一个帮助AI发展的附庸和机器。
这就是现在很多科学家、社会学家对人工智能发展提出的警告——我们发明了一个在智力上、体能上、思维上都能替代我们的物种,人类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到那时,人工智能已经不是一个帮助人的工具,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智能,产生了自己的逻辑,他就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改造这个社会。
而当我们人类不能再给AI提供更多东西供他发展的时候,AI很可能会直接放弃我们。那时,如果我们也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最后就是死路一条。
AI只是一个例子。要知道,科技的发展还会产生比AI更厉害、更可怕的技术。
我们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拿我们的智力和体力,去跟我们发明的东西对抗的,这不是我们希望的社会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很可怕的。如果人类把自身作为物种和个体应有的价值,和我们发明的东西做比较,并且还屡次战败,那么人类的生存就是没有价值的。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文科是否不重要了”这个问题上来了。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人类存在的独特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
当我们深思这些问题时,就会看到,文科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
在科技一路高歌猛进,其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即将超出我们人类控制范围的时候,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去思考,我们到底想让科技发展到什么状态?
大家知道,就在AI发展得最迅猛的时候,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以及其他科技行业巨头,曾经联合发表过一封公开信,公开信的内容是要求在AI技术变得日益强大的时候,为其设置安全护栏,并暂停训练更先进的AI模型。这些大佬们呼吁为了全社会的利益,放慢AI开发的脚步。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想被科技毁灭或牵制,就应该让技术发展慢下来,抓紧时间去发展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反之,如果我们不去发展这些重要的学科,任凭科技发展一骑绝尘,那么一旦技术失控,人类毁灭并不是危言耸听或电影里的场景,而是真的有这个可能。
举个例子,现在脑机接口已经成为了现实,各种人造器官越来越先进,机器已完全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如果伦理学的发展跟不上,未来就很可能面临诸多伦理上的挑战和问题。
再看看诺贝尔奖。有人预测说,在未来很短的时间里,诺贝尔奖将全部颁给机器,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思想将很快被机器超越。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要把奖发给机器?为什么不发给人?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和推论,我认为未来文科不是不重要,而是更重要了。
未来学文科比学理工科更有前途
刚刚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畅想文科的未来。如果回到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角度,我依然认为,学习文科才是更有前途的方向。
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有感知的生物。当我们的生活逐渐被技术、机器占领、代替的时候,生而为人,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不想那么“累”,我想过“人”的生活。
有一次,我去丹麦旅行。在哥本哈根,我看到街上有很多人骑自行车出行。丹麦是全世界拥有自行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一半的丹麦人平时出门、上班都骑自行车,城市里还专门辟出自行车道。
哥本哈根城市不算大,除了骑车,也可以步行,慢慢体验城市风情。看到人们悠闲地骑车、漫步,我觉得特别开心和放松。
如果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丹麦完全有能力把自行车都淘汰掉,毕竟开车可比骑车快多了。但是丹麦人显然选择了一种更让人的生活愉悦的发展方式和出行方式,而没有用那些高科技的东西,塞满生活的每一个空间。
与之相反,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城市里全是汽车,到处是喇叭声和交通拥堵。尽管每个人都驾驶着最新技术的电动汽车,但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那些快速迭代淘汰下来的废旧电池,因为技术发展得太快了,这些问题还都来不及去想。
城市里充斥着各种智能机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奇高,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都没了,人接触的都是机器,就连宠物都是机器狗。
这两种场景的鲜明对比,让我们思考,如果科技发展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感、对生活的满足和快乐,那么人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再设想一下,一个人选择学理科,现在最热门的人工智能。要知道,人工智能已经不是按年、按月迭代,而是按周,甚至按天去迭代,未来可能是按小时更迭。而你是用人脑,去学一个很多年前就秒杀人类智力的技术,这有多么可怕!
再举个程序员的例子,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职业,现在已经基本沦为“生产线上的工人”了——大家都知道,曾经生产线上的工人,是怎样被机器替代掉的。
程序员也是一样的命运——因为所有的程序都人工智能化了,只要你告诉机器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软件,它一秒钟就生成了,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如果追着最新的科技领域去学习,很可能大学没毕业就失业了,很容易把自己置于一个随时被替代的境地。
我们再来看技术与我们个人生活的关系。
单从技术上看,AI已经可以拍出一部堪称精美的科幻电影了,但是拍出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让观众爱看,让观众看完更开心,AI只能通过大数据去分析;它可以学习、模仿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风格,但它永远不会知道斯皮尔伯格究竟是怎么想的。
再举一个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吃。很多人说,以后科技发展了,人类不需要吃饭了,每天吃一个营养丸就能维持生命。
但是这样做,我们就丧失了对美食的感官享受。健康美味的饮食所带给人类的生命体验,是机器没办法给的,因为饮食和文化、历史、习俗甚至每个人的家庭都息息相关,营养丸永远无法代替家乡的味道或小时候妈妈那道拿手菜带给人的满足感。
有一次,我到英国曼彻斯特一家著名的汽车厂,去采访厂里的一名艺术设计师,他的工作不是站在流水线上生产汽车零部件,而是进行艺术创作,调配车身的颜色。他总共调配出400多种车身颜色,这些颜色让汽车更美观,更好地满足顾客的喜好,让他们开车的时候心情更好。
我觉得,这个艺术家的工作永远不会被机器替代。
人在生活里到底需要什么,这些东西是机器不能替代的,这正是文科要研究的,这才是未来最有前途的方向。
身体、心灵、精神、情绪,这些需求才是人类未来最大的、最迫切的需求。
因此,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美食家、心理学家、生理健康专家。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这些科技和机器永远不能替代的领域里学习和成长,他将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安身立命的底气。
所以,如果你想听我的建议和判断,我会建议和鼓励更多人学习文科。学文科的人多了,我们才能从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给这个社会带来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带来更高的效率。
回到哈佛大学取消了数十门文科课程,我想,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哈佛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运转、经费和效率是哈佛大学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做出了一个应变。
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教育产业化一旦过度迎合市场变化,对整个人类文明和发展是有害的。
不过,即使哈佛大学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依然对文科的发展保持乐观,因为我相信,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有自己的思考和修复能力的。
因为人的需求就在这里,所以即便学校减少文科课程了,我相信还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文科,学习、使用文科,让它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
再有,我们也不要因为大学取消了文科,而不去学习文科——当然,我指的是喜欢文科的孩子——
因为文科更多涉及到人的思想、精神、心理层面,其实很多文科知识和课程是可以自学的。现在信息非常发达,更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自己热爱的文科领域。
有人说:既然你说文科可以自学,那就意味着和理工科相比,文科的专业壁垒没那么高。但是,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把自己的专业壁垒建得越高,才越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轻易替代啊!
我觉得,这种想法显然陷入到一种“标准化”的模式里去了。
文科其实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没有统一标准呐!大家知道那句话吗?“文无第一”。恰恰因为文科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才有很大的生存机会。
正如我们去吃饭,左边是火锅,右边是粤菜,中间是海鲜,哪个更好呢?没法比较。即使同样是火锅,重庆红油火锅和老北京铜锅涮肉,也只有喜好不同,没有高下之分。
也正因为文科没有所谓的统一标准,所以按照当前学校里教学文科的方法,是没办法培养出真正的作家、真正的记者,真正的艺术家的。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的文科课程早就该取消了。
我曾跟一家著名的艺术学校的院长交谈。他告诉我,他们学校有个传统,就是每一届新生入学后,老师们都会选出几个他们觉得艺术天赋很高的、未来可能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学生重点培养,但是选择的标准不是考分高低,而是感性的标准。
选出来重点培养对象之后,你猜老师们会对这些学生做什么?把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资源都放在这几个孩子身上?嗯,错了。
他们达成共识:不要教他们。对他们认为最有潜质成为艺术家的学生,老师们互相提醒,不要教他们,因为任何一个水平很高的老师教了他,就可能是破坏了他。他们需要什么,老师就去帮助他们,如果他们有自己想法,鼓励他可以了。
真正在文科领域产生创造性价值的人,学校体系往往是教不出来、也教不了的,但是要保护他,给他学习的机会。
这些年来,我一直观察着我家楼下的那家小餐厅。我在附近住了快十年了,十年间,无论经济形势怎么变化,房价上涨还是下跌,这家小店一直都保持原样,顾客不算太多,可也不少。小店也一直在坚持做自己要做的事。
我特别喜欢吃他们家手工现烙的烧饼。有时烧饼还没烙出来,我就会站着等一会。
有时店家一边给我拿烧饼,一边说,哎,真对不起,今天我们这个火有点大,烧饼有点焦了!我说:“我吃的就是这个味呀。”如果是机器做的,温度、火候都一模一样,去任何店都是一样的,我的味觉得不到满足。
在我看来,这家店就是一家有人味的店。即便旁边开了连锁店,跟它卖的一模一样,我还是会选择去这家吃,因为这家的烧饼,体现着变化,是自然的状态。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现在很多餐馆自己是不烙烧饼的,他们从别的地方进货。但因为是统一进货,是用机器做的,所以不同店的烧饼味道是一样的。
而这家店不一样,这种有差异的,看似“出错”的东西,其实就是人性的需求。“错”的就变成了价值。
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想人永远需求一些跟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最相关的生活体验。只要人类作为生物存在,这种需求就会一直存在。
在大家都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时候,如果有人提供了一些更慢、更舒适、更自然的生活,就满足了人类的需求。
天津大悲禅院墙上一段文字,很有启发:
回到人类的初心。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是要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的,应该珍爱每一个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而不是去淘汰某个人。这是人性最基础的部分,因为如果设置了淘汰机制,你自己最终也会被淘汰。
但是如果按照工业化的思维,每个人最终都被机器替代,那么人将是痛苦的。这与人类的初心相悖。
人与人是平等的,都不应该被替代,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就像我家楼下的烧饼店,那些很小的、机器无法取代的领域,就是“差异”,可以延续几十年,甚至好几代,变成一种能力。
未来,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而不是某个统一的标准,去表达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者:白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