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玲曾说,当她还是一位年轻妈妈的时候,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就曾带给她极大的震撼和帮助。
早在20多年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堪称中国家庭教育的奇书,在家长圈里备受欢迎。
对作为母亲的三川玲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书之一。
此后,孙瑞雪老师又陆续出版了几部教育专著,她的每本书都非常畅销,包括第二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第三本书《完整的成长》。
今年7月,孙瑞雪老师沉淀10年的又一力作、被称为《爱和自由》姊妹篇的《在爱中成长》出版,这本新书连同前面的三本书,被称为孙瑞雪教育专著“四部曲”。
《在爱中成长》出版,距离《爱和自由》第一版问世,已经过去了20年。这20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20年,也是教育理念发生巨大变革的20年。
20年来,孙瑞雪饱含对儿童至深的爱,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花费大量时间观察儿童、与儿童一起工作,传播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揭示儿童成长的内在规律;发展和创立出完整的儿童敏感期理论,分享如何爱孩子、表达爱的具体方法。
她的著作像是为无数初为父母的人们打开了了解儿童、揭示生命发展奥秘的一扇大门,让父母们认识了孩子,也认识了自己。
现在,我们就把这套完整的孙瑞雪教育“四部曲”带给大家。
你对一个婴儿持续地说:“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他的价值感的根基就会牢牢地建立在自己身上,建构在他的生命里。孙瑞雪教育四部曲中,《在爱中成长》是最新的一本。如果只用几句话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我觉得就是:作为父母,如何用爱奠定孩子一生心理成长的基石,以及,如何爱自己。纵观孙瑞雪的教育理念,“爱”是极其重要且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在《爱和自由》等前三部著作里,孙瑞雪在每一部著作中都花费大量笔墨强调爱对孩子成长的关键作用。《在爱中成长》里,作者开篇就再次阐明了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作者说,对0-6岁的婴幼儿而言,他们最早期的精神生活就是爱,尤其是来自父母的爱,但母爱和父爱对孩子成长具有不同意义和价值。孙瑞雪认为,婴儿天然地依赖母亲,依靠和母亲的联结,建立同外界的联结。所以,在生命的头几个月里,对孩子的身体状况,拉了、吐了、尿了或者不舒服了,妈妈一定要及时产生回应,这种回应是否持续、良好、积极地进行,决定了孩子和母亲能否产生依恋关系。所以,孩子一哭就赶紧去抱,而不是不耐烦、不回应,这就是生命之初妈妈爱婴儿最正确的方式。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依恋”这个极为关键的概念,她认为“依恋”是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的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从出生开始逐渐发展,对婴儿的心理发展和情感安全感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否在出生后头6年与母亲建立联结,决定了孩子生命质量的关键,这个机会对母与子同等重要。《在爱中成长》由此对每个妈妈发出呼吁:不要抛弃孩子,要让你的孩子依恋你,要用大量的时间陪伴他、触摸他,在游戏中让他大笑,直到你的内心可以瞬间感知到他的内心。现代社会里,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妈妈不能亲自抚养幼小的孩子,不得不把孩子从小交给老人抚养,或者在幼儿园全托。在乡村,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和老人或亲戚相依为命。孙瑞雪老师认为,这些情况在本质上都是孩子离开了养育他们的父母。尽管从外表上看,在婴幼儿时期是不是由妈妈亲自抚养差别不大,但其实二者在内心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幸福感、安全感、价值观、自我认可等方面都会有巨大的落差。因此,作者发出呼吁,希望妈妈们能克服万难,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自抚养。如果说妈妈的爱是强大的、无条件的、神性的爱,那么爸爸的爱对孩子来说,就是清明、理性、觉知的爱,是孩子智慧和清明的来源。爸爸对孩子的陪伴会带有男性的特质,而爸爸的爱和妈妈的爱在孩子成长中是互补的,妈妈的爱让孩子在情感上更有安全感,爸爸的爱为孩子提供了力量和面对外部世界的勇气。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了一个家庭。在家庭关系中,孙瑞雪老师的两个观点特别值得关注。第一个是“父母要检视权力属性的界限”,换句话说,就是父母不要夸大自己的权力。很多父母认为,我养活了你,所以你就必须听我的。这就是把父母的权力放大了,孩子和父母成了一种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另一个提醒是“父母不要总想着教育孩子”。“你怎么能知道你的教育就是好的呢?你怎么能教育一个人和你的关系呢?”读到这里让人不禁心头一震。这个振聋发聩的提问,应该经常回荡在我们为人父母者的心里。满足儿童的六个根本性的心理需求,就是在形成儿童的自我价值感和爱的品质。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在爱中成长,但父母应该如何去爱孩子,才能更好地支持他的成长?孙瑞雪教育著作“四部曲”全都基于作者长达30年对儿童深入的、近距离的观察。她认为,如果不知道儿童的真实需求,父母就不知道如何去爱他。新书《在爱中成长》最重要的内容,莫过于提出了儿童的六大心理需求。儿童需要爱与被爱,需要被重视和关注,需要被接纳,需要安全感,需要被欣赏,需要规则。这就是儿童的六大心理需求。书里对儿童的六大需求,每一个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作者深刻地阐述了,什么是对儿童的重视和关注,以及为什么儿童需要被重视和关注。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只要努力挣钱,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重视孩子,关注孩子。作者却认为,重视孩子代表父母对孩子本身或孩子做的事,给予高度评价和尊重,是一种态度,它代表父母认可孩子,孩子这个人或者他做的事,对父母来说是重要的,值得父母投入时间、精力或其他资源。此外,重视孩子还意味着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愿望和需要,以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独特性。作者还揭示了孩子需要被重视和关注背后的心理原因——因为通过被重视和关注,孩子可以建立自我价值——“我是有价值的”。一个孩子作为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在童年时期,在这个世界上,要建构一个新的自己,需要获得某些东西来促成,就是“我”是被重视的、“我”是被关注的,“我”是被爱的,“我”是值得爱的。当儿童获得这些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为什么必须在童年获得价值感,长大了、取得了诸多成就不是也能获得价值感吗?孙瑞雪认为,童年获得的价值感和成年后获得的价值感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因为父母的认可是基于无条件的爱,强调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而非他们的成就和表现,这就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稳固的、内在的价值感,满足了孩子的基本情感需求,包括安全感、归属感和被爱的感觉。而成年后获得的职业成功带来的价值感虽然也很重要,但更为外在和易变,对个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持续影响有限。从这个角度看,一些成年人对权力、名誉、金钱的过分追逐,对自己职务身份的过分关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缺失爱、缺失被接纳、被欣赏,缺失安全感了。父母要注重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精神环境,把经典的精神作品带入孩子的生活,把那些糟粕的、低俗的内容从孩子的生活中拿掉。《在爱中成长》特别提出,父母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就是爱孩子。“精神生活”听起来高不可攀,其实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的对话、一项工作、一个游戏、一种色彩,都可能是儿童精神生活的来源。在作者看来,精神生活就是生活中的真、善、美,精神生活出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产生疑惑:连成年人都说不上享有精神生活,儿童那么小,他们能感受精神生活吗?对于这个问题,孙瑞雪老师给出了明确答案:精神生活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追求,儿童尤为敏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绘画、音乐、文学、舞蹈和影视;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沙龙、读书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画展、音乐会,等等。最简单的,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一种爱的表现,和孩子一起阅读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共度精神生活的方式。她还建议,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孩子,需要在一起探讨精神生活相关的话题,过精神生活应该成为常态,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在家中安排一个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一起画画或者欣赏名画,一起讨论、阅读,即便是很短的时间也很有用。慢慢地,孩子的精神被唤醒了、舒展了、满足了,这就是让孩子的生命得以滋养的精神生活。有一个真相,这个真相是人类高于动物的唯一不同点,就是人可以自我觉察,人可以反观自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矛盾、冲突时常发生。很多为人子女者吐槽说,自己的父母就不会好好说话,什么话从他们嘴里出来,都变了味。《在爱中成长》的最后一章叫“父母,开始成长开启爱”。开篇就说,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有被爱、被关注、被支持的缺失,我们的童年缺乏温暖和安全感,这种童年创伤影响到了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因此,父母也需要疗愈童年创伤。同时,因为自身受到了童年创伤的影响,很多父母不能够直接表达爱、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经历,那么父母就需要成长,需要疗愈童年的创伤。而这种疗愈的过程不仅能改善亲子关系,也能改善夫妻关系,改善其他人际关系。怎么去疗愈童年创伤呢?作者提出,要去了解自己、照顾自己、爱自己。她认为,观察自己就是爱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持续性观察,就是“爱自己”。之所以自我觉察那么重要,是因为从1岁开始一直到此刻,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体验者,是你的读者,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知道你的故事,你经历了什么。如果你读不懂自己,不明白自己,不清晰自己,这该有多么大的困惑!在前段时间接受访谈的时候,孙瑞雪老师曾说,《在爱中成长》这本书并不是完全新写的。事实上,这本书的框架在10年前就已经有了。它和作者的前三本书一脉相承,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以及“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的教育精神。回头再看四部曲中的前三本经典教育著作,我们发现这四部著作之间,有着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第一本教育著作,也是最为知名的一部,来源于孙瑞雪的演讲稿合集,在家长中、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于2000年8月出了第一版,现在推出的是全新修订版本。孙瑞雪曾说,这本书想要传递的理念形成于30年前,在那时,父母打骂孩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爱和自由》归根到底就是希望告诉父母,首先,请爱自己的孩子,不要打骂孩子。第二,孩子是按照其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不是由成人灌输成长的。《爱和自由》提出,蒙特梭利将儿童的精神内在称之为“精神胚胎”,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精神发展模式发展。换句话说,儿童的发展不需要成人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作者说:“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经验,使我们越来越坚信这一点。”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指导儿童如何发展。这个观点是《爱和自由》最核心的观点,也是孙瑞雪教育理念的核心。第二部著作《捕捉儿童敏感期》与《爱和自由》相承接。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环境,让孩子按照生命成长的规律发展,这期间需要很好地完成各个敏感期的发展。在这本书中,作者首次提出“敏感期”的概念,把它定义为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作者提出,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捕捉儿童敏感期》以年龄阶段划分,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常见的敏感期,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故事配以详细注解,展示出儿童生命成长连续的、流动的、螺旋状发展的过程,帮助父母了解儿童敏感期的真实状态、蕴藏的成长秘密,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新版《捕捉儿童敏感期》与老版相比,替换了大量敏感期故事,选择了更有代表性的案例。此外,新版还增加了“敏感期的螺旋状模型”“财商敏感期”,以及重新定义了一些敏感期的概念。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父母就能够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则和内在力量,明白父母的工作,其实是唤醒而不是压制孩子的敏感期。如果笃信孩子有其内在的力量,那么大部分父母都可以更加轻松地成为好父母。四部曲的第三部是《完整的成长》,这次推出的是全新第三版。这本书详细地讲解了人的内在系统,包括感觉、情绪、心理、认知、精神,是如何影响人的成长的。作者认为,儿童是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的主人。儿童需要依靠精神胚胎,并借助内在系统,创造一个自我,所以完整成长的核心在于精神胚胎和自我。孙瑞雪老师曾说,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爱是一个新命题。她想告诉父母,对一个生命来说,爱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按照他原本的样子去成长,而不是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成为父母塑造的样子,真正爱孩子就是帮助一个生命不断成长。孙瑞雪的每一部著作都拥有数十万乃至数量更多的读者,很多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书,认识了孩子,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从过去到现在,围绕着爱和自由的讨论从未停歇,这些书一版再版,在父母圈中口口相传,启迪和鼓励着无数的养育者。
现在,这套经典教育著作“四部曲”全新修订版已全面上市,等待着更多为人父母者的阅读、思考和讨论,包括三部经典著作和一部新作。推荐0-6岁的婴幼儿父母,成套购买全新版本的孙瑞雪教育著作“四部曲”,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正确地爱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发展自我。最后,让我们用《爱和自由》里孙瑞雪老师引用的一首她钟爱的诗歌,来和所有的父母共勉。
点击购买孙瑞雪著作👇
(图源:INS/bigbigwork/pixabay/pascalcampion/网络)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