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宗教 | 不结人缘、财缘,只结法缘:扶风孔雀寺践行佛教中国化的探索

文化   2024-07-14 16:24   陕西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佛教文化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历经千年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凤凰网佛教文化总编辑、十愿网总编辑、资深媒体人、中国佛教传媒专家崔明晨在《孔雀寺践行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中以扶风孔雀寺为例,深入探讨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本文不仅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一次深刻剖析,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展现。该文发表于最新一期《三秦宗教》杂志。觉悟号转载如下:




引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长达千年的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思想来源之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的佛教“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后进一步指出:“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中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首先要求宗教中国化要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把爱国当作第一要务,着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使命。而后深入挖掘佛教经典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进一步发挥佛教提振社会、净化人心的教化功能。


在此背景下,扶风孔雀寺为深入配合上述伟大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聚焦于佛教《华严经》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的内容,在如何把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实践。旨在厚植信教群众的爱国情怀,使佛教的真义驻于人心、行于世间。





华严的时代精神



《华严经》作为佛教的“经中之王”,其中蕴含的华严义理与境界是佛教智慧的系统载体。通过华严体系,可以整体、便捷、科学地建立起新时代特色的人文观,从而实现佛教智慧与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有益互补,形成华严思想的新运用。华严思想以其穿越时空的广阔思维模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向历史深处回望,有唐一代华严思想经过五代祖师汲取,而后反哺社会,取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士子的无限重视与尊崇。唐朝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涉及国本与国家理念的大事,对外国家战略以多元文化塑造“淳风吹于万国”的大国气象;对内国家战略以“灵鉴虚极,保合太和,圣文掩于百王”的文明高度,引领各个领域形成综合国力,成为中华人文精神屹立于世界文明高峰的原由之一。时至于今,遍布全球的唐人街依然在述说着盛唐的风采,承传着自信满满的唐文化中圆融和谐的华严精神的种种回响。


当今科技昌明,“科学精神”成为共识之一。《华严经》讲述的是生命的科学,其中奥妙以现代科学解释恰如其分。有一个比喻:帝释天福报智慧无量,天宫里有一种庄严的装饰——因陀罗网,非常广大,由无数晶莹剔透的明珠编织而成,无量明珠互相映彻,交相辉映,流光溢彩,非常庄严美妙又不可思议。2500年后的今天,因陀罗网的雏形——互联网风行于世。2020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量子力学是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重大成果,而量子力学与《华严经》渊源颇深。据报道,西方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曾专门撰文:“《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理论有惊人的相似性。”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佛教中国化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中国化,当代佛教中国化是中华文明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综合运作,以文化之,以史铸之,鉴之未来。而华严思想正是以多维的思维模式与理智行愿的种种格局,兑现出“民胞物与”的永恒意义,从天人合一、不忘初心、万物并育,到知行合一、实事求是,展现出包容四海、守正创新的新时代风采。





深入探索华严智慧



2004年,孔雀寺恢复重建,住持如孝法师带领四众弟子,将爱国爱教、复兴唐代名刹,作为华严理想与当下时代因缘契合的一场行愿之旅。建寺之初,法师就确立了“不结人缘,不结财缘,只结法缘”的弘法宗旨,以戒为师,坚决抵制佛教商业化与世俗化,倾尽全力为社会提供深度体验新时代佛教文化的践行道场。

法师小时随母拜佛,少年时曾以为佛教等同于迷信。20岁时遭逢亲人突然离世,深感人生无常,开始重新思考、探索佛教之真谛。1995年决心放下一切,在澈性大和尚座下出家离尘,依照佛教传统的丛林教育,依止硕德高僧一心修学。十年自修后,发现佛教是每一个个体体验生命的可实践哲学,是一场伟大的生命自我完善的认知与实践。


在这场上求下化的曲折成长历程中,法师充分认识到佛教有三个方向:解脱的佛教是部分出家人的追求;宗教的佛教属于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真理的佛教是思想的佛教,是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佛教。



为了呈现思想型佛教中的人文智慧,助力新时代人文发展进步的历史需要,法师从历史上佛教中国化的结晶——华严思想的圆融精神促成中华文化伟大凝聚力的成功经验中,回事向理,古为今用,概括提炼出五个方面:



以华严智慧为资源
以华严视角为战略
以华严宗风为禅意
以华严见地为功夫
以华严思想为利他

以此尝试回归佛陀本怀,自利利他,以实现中华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佛教中国化时代精神,从而助力新时代文明的伟大探索与实践。


基于华严宗风的理念,开发华严的精神,将历史的华严、华严宗下的华严、华严思想的华严、当代华严研究……融为一炉,殊途同归于华严的运用,逐渐实践、梳理出一套比较适合当代人运用的华严体系,为多元化时代提供一个方向选择,供有识之士参考:



以“教浅义深行最胜”取其中一味,提供一个“华严切片”,力求深入浅出、学以致用,对机校正、处理人与社会的种种认知误区问题;


■将华严精华浓缩为“别教一乘三类体系”,方便现代人掌握纲要;


■形成“法界十门体系”、“八纲体系”、“因门六义体系”的三层学修运用台阶,为大众提供生命情怀的对标点,从而以生命的无限情怀开启生存与生活的眼界与担当,启发人性高贵的审美与人生崇高的意义;


■以“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为指导思想,探讨如何展现行布与圆融互动的统一协调力,提升个体关于生命共同体的认知,从而走向未来;


■由华严见地形成华严思想,再形成华严文化,最终形成华严内驱力、统一协调力,从而增强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的战略定力;


■由于华严智慧的超越性价值,又符合生命自我觉醒、自我奉献的中华传统美德,所以通过社会文化事业与华严见地互相促进,能够形成统一的团队协调力,从而在理与事的不同层面提升生命共同体的全局观;


■再以华严战略的逆向思维,运用“因门六义”的逻辑,就可以实现个体生命认知螺旋式稳定上升,从格物到格局,从理解自己到理解社会,从而与人生和解,由个体的成熟走向反哺社会的生命认知,从而促进“民胞物与”理想的落地。


这个体系是华严智慧与社会文化生活不断融合的结果,这就是华严智慧古为今用的实践与落地。





不断践行华严思想



二十年来,孔雀寺始终是一所处于自身发展期的乡村寺院,面临诸多生存问题。但法师感念大乘人文信念的精神,希望助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在艰苦建寺的同时,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尝试回归生命初心。孔雀寺主动阐释和弘扬以《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着“日新之谓盛德”的中华文化传统理想与佛教中国化时代精神,助力新时代文明的伟大探索与实践。


面对实践中种种学修困难,法师从自身研究《华严经》的经验与传承出发,认为世界格局已经走向休戚相关的大融合时代、竞争异常激烈的多元化时代,《华严经》可以作为佛陀为当代人量身定制的智慧资源,反哺新时代文化与当代佛教。


大融合的核心是中华文明“和”的精神,以人类普世“和”的文化、思想融通各方,实现社会、时代、世界的大融合与大和解,从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性与人文思考,提供核心智慧动力。不仅汲取“和”的精神,站在“和而不同”的世界观上引领思想高度,更要激活经典中的精神核心,“为有源头活水来”。


《华严经》的核心理念是“圆融无碍”的思想,不仅为禅宗等佛教派别吸收,还直接影响到宋明理学和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继承和发扬“和”的精神,亟需“圆融无碍”思想的支撑。和而不同,为现代人提供兼具思想性、实践性的智慧资源,在于重新阐释《华严经》等经典。



在此定位下,为探索当代人如何落地运用华严智慧,助力提升人类认知与福祉,法师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举办华严讲学。后又于2018年至2022年系统讲说五年,分别结集成书,由中央统战部所属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审查批准,出版华严主题书籍八册。在坚持宣讲佛教中国化,不断探索践行佛教中国化,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弘法之路上,逐渐形成11篇“佛教中国化”专题文章,近30000字,部分篇目发表于重要媒体。




持续发掘华严文化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战略任务。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即使在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大分裂、大危机之后,隋唐依然能够再次大一统,并文怀远人,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共同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从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传承力量。


守正创新担使命,奋楫笃行启新局。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孔雀寺将继续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深入阐释华严思想,传承华严文化,不断自我革新,主动履行社会义务,积极担当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从华严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建立当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新时代宗教的人文定位;基于《华严经》中“命运共同体”的智慧认知,唤醒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使文化、经济等形成人文共识;唤醒人类初心,共建普世价值,推动人类良知与善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共种善因。孔雀寺将继续积极致力于对佛教《华严经》的经典教义作出与时俱进、权威准确的阐释,服务社会,助力文化复兴,为人类福祉提供资源与动力,将中华文明的慈悲与善意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十年风雨兼程,孔雀寺对《华严经》的积极探索和阐释,着力于探寻佛教中国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特质的养成,经多年厚积薄发结集的成果,得到了各级相关部门、社会大众和关心文化走势的人的认同和鼓励,取得了积极的反响。孔雀寺认为,文化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艰辛历程,自己所做的只是一些不成熟的前期探索,目前所呈现的只是一个阶段性结果,不是结论,其中的局限性与错误在所难免。华严文化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和究竟性,华严智慧是佛教中国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落地资源,所以诚恳希望教内外关注佛教中国化命题的大德方家,慈悲提供建议和指正,以推进更深一步的阐释与探索,更好地助力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作者简介


崔明晨:凤凰网佛教文化、十愿网总编辑,资深媒体人,中国佛教传媒专家

图片来源 | 十愿网

如孝法师
每个人体验生命的可实践哲学,理显情自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