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动物设计“冬日暖屋”,上海这所小学上课竟然“玩泥巴”

教育   2024-11-01 22:12   上海  

还记得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泥巴”吗?在闵行区新梅小学,学生们竟然上课“玩泥巴”!不仅如此,学生们更是把泥巴“玩”出了新意。


泥巴也能“玩”出新意




冬天快要到了,校园里美丽的蝴蝶、可爱的小刺猬、萌萌的猫咪怎么过冬?新梅小学的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动物冬藏大探秘”,探究各类动物的冬藏习性,为小动物设计一个温暖的家。


泥团揉一揉、压一压、搓一搓,堆满了可口榛子的“冬日小屋”、活灵活现的小松鼠、可爱的七星瓢虫……一件件泥塑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了。





这场冬日暖屋主题设计活动,可不止“玩”泥巴那么简单。


全校学生首先围绕“冬藏”开展了一场项目化学习。从理解“冬藏”的含义,到研究我国粮食储备;从调查小动物习性,到为它们设计与创作温暖的家……这次小小的“冬藏”调研,打开了孩子们对自然、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


带上对大自然的理解,学生的泥塑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低年级学生运用彩泥技艺,打造温暖的树洞小屋——堆得满满的粮食、挂得满满的腊肉,小松鼠、小熊、小蛇在暖暖的小屋里安心冬眠。



高年级学生则使用更加“高阶”的陶泥技艺,陶乐少年们用娴熟的揉捏、盘筑、粘贴等方法,呈现出一座座充满创意的冬日暖屋。


像这样的陶文化节,已经在这所校园连续举办了19届,让学生在“玩泥巴”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看着一个个造型精美、别具一格的陶泥作品,孩子们纷纷感慨:“原来,创造的奥秘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近年来,学校聚焦校园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立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陶文化节设计了很多有趣的活动。


“陶娃淘宝”系列活动中,学生自己制作陶艺作品、布置交易展台、给作品定价,自主策划的陶品“拍卖会”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经历了一场完整的职业体验。


“陶情融融”系列活动中,孩子们给父母送上了自己的陶艺作品,为社区的爷爷奶奶送去了用自己制作的陶盆栽培的绿色植物,还将社区代表、校外辅导员请进校园一起做陶。



陶文化不再是单一的手工制造,学生们探究、实践、创想、智造,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陶文化浸润校园,

“做中学”收获成长




走进新梅小学,你会发现学校里到处“陶味”十足。孩子们不只会制陶,还懂得陶土背后的文化内涵。


新梅小学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与陶有关的名字。例如,“银星盏”中队的名字来源于一种黑瓷,倒入水或茶后,盏中会有闪闪的银光,就像将满天繁星收入这方寸之间,非常漂亮别致。孩子们希望自己犹如这漆黑陶器中的银色星星,在朴实无华的外在下蕴藏着闪闪发光的可贵品质,在人生的舞台上散发出独特魅力,迸发出别样的光芒。


为营造良好的班级陶文化氛围,创建别具“陶味”的班级环境,每个教室的墙面上布置了“小泥巴乐园”,学生日常陶艺课和陶文化节活动中的精美作品,都能在这个区域展示。作品一月一换,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陶”氛围的营造落在日常,融入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扎根在小陶娃们的心间。



当然,并不是每个小陶娃一入学就会制陶。之所以人人都能制陶、懂陶,离不开学校深耕数十年形成的陶乐课程。


学校陶文化融合了陶艺教育与陶行知‘做中学’教育思想。”校长陈红介绍,“基于‘培养有韧性、有灵性、有生长性的陶乐少年’的培养目标,学校打造了特色校本课程‘陶乐课程’,在课程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中实现陶然乐学,知行共育。”



在新梅小学,陶艺课一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每学期的拓展课选课总是被“秒杀”。

不少学生从零学起,通过学习硬陶和软陶制作,在亲自动手制作陶器的过程中,体验从泥土中创造艺术品的创造喜悦。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陶文化通识类课程和主题式陶艺赏析等人文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提升他们的人文底蕴。


学校里各式主题式陶艺创作、陶艺+创新项目化学习等活动,拓宽和增加了陶文化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校陶艺社团的孩子屡获闵行区艺术节陶艺单项金、银、铜奖,“陶艺特色”也在上海教博会上闪亮登台。比赛结果不是最重要,关键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做中学”的机会和平台,陈红校长介绍,“学校会鼓励更多喜爱陶艺的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生在准备比赛过程中的体验与成长才是老师最关心的。



教育最重要的是唤醒




一所好的学校是孩子的精神家园,一门好的课程可以滋养心灵,促进生命成长。


近年来,新梅小学里像“陶艺课程”一样的优质课程越来越多,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丰富孩子们的课程体验和个性化需求。


啦啦操课程就是其中颇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在平时的课堂上并不太引人注目,但是当他们站上舞台,会变得阳光自信,乐于挑战自己。



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站上适合自己的舞台,都会闪闪发光。做教育最重要的是唤醒孩子的这种潜能,校本课程就是非常重要的抓手。要尽最大可能满足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陈红说。




作者:谢然

图片由学校提供

视频:芮德贵

编辑:谢然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公众微信号,并联合了《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致力于成为专业的教育资讯服务者,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有用的教育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