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乘火车去拉萨,特意在西宁留了一天时间,专门去看青海博物馆。青海连接中原和西域,地处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要冲,文化遗产丰富。但真还没想到博物馆里有那么多文物价值很高的藏品,中西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特征很显著。先看这个彩陶盆,盆沿上绘着两个小人抬着一个圆球状的物品,十分可爱。这个形象也被选为青海博物馆的LOGO。这是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文物。同时期还有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盆沿上绘的是手拉手跳舞的人,活泼欢快的气氛满满。舞蹈纹彩陶盆的原件在国博,能被国博收藏,可见其文物价值之高。但要说镇馆之宝,还得说是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这尊菩萨像是明成祖朱棣送给瞿昙寺的,高146厘米,通体鎏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永乐金铜造像。关键它不但体量大,更是工艺精、形态美,均达我国古代金铜造像艺术的巅峰。观音身材比例协调,线条圆润流畅,神情温婉慈祥。 胸前垂饰华丽的项链璎珞,腿部裙褶飘逸自然,好像能感受到轻柔的织物波动。怎么看,怎么美。明朝永宣时代的金铜造像基本都是精品,这尊菩萨像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汉代木轺车是另一件国宝。出土于西宁市城西彭家寨汉墓,由马、车、伞组合而成,车高85厘米,马高105厘米,伞直径90厘米。马的头、颈、身、腿、尾等部位分别制作,用榫卯对接组装。马的肌肉轮廓清晰, 富于质感。这是我国古代官员及邮吏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汉武帝时期在今天的西宁建立了西平亭,标志着西宁正式纳入西汉版图,这个木轺车证明了两汉时期中央政权对河湟地区统治的规格等级。2020年中国邮政以这件木轺车形象发行了小型张纪念邮票。按年代先说彩陶,这是青海博物馆里非常重要而庞大的一个板块。马家窑文化的兴起使河湟地区成为我国原始彩陶文化的中心,这里的彩陶文物非常多。距今53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里有马家窑类型的、半山类型的、马厂类型的;陶器类型有盆、有壶、有罐、有瓶、有瓮;纹饰有葫芦纹、蛙纹、S纹、网纹、鱼纹……图一的葫芦纹双耳彩陶壶是半山类型的代表器物,是大型彩陶壶中不多见的珍品。距今3600-2800年的辛店文化出土的条纹彩陶靴,样子古朴可爱,据说把咱们国家人民穿靴子的历史向前推了好几千年。太阳纹的彩陶罐也是辛店文化的文物。与辛店文化差不多时期的卡约文化出土的鹿纹双耳彩陶罐、羊纹彩陶罐、大角盘羊纹彩陶罐上绘制的动物形态十分生动,器形美观,是卡约文化的珍品。卡约文化的金贝也很宝贝。馆藏精品文物中,属于汉代的不少,说明两汉时期与这里的联系十分紧密。三老赵宽碑是东汉灵帝时期的碑刻,字体挺俊,是汉隶中的珍品。记述了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家世源流。赵宽是赵充国的五世孙,在河湟屯田、扎根青海,被聘为县三老,受到乡民的拥护和爱戴。碑文具有极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印证和填补了《史记》和《两汉书》未载的史实。据说出土时只有三字残缺,可惜保存不善,多经磨难,现在只剩残碑一块。幸亏还有碑帖在。卧式羊形铜灯、石人像,造型古拙,都是汉代文物精品。汉代的狼噬牛金牌饰,据专家考证,是匈奴人腰带或衣服上的一种扣饰,黄金制作,运用铸、压等多种工艺,雕刻精致。汉代的鸾凤铜熏炉盖,表现了鸾凤腾空跃起、振翅欲飞的一刹那,造型灵动,栩栩如生。汉大泉五十陶钱范,是西汉王莽时期制造大泉五十钱币的叠铸陶钱范,因取钱时陶范极易解体,所以这块陶钱范极其珍贵。汉灰陶灶是墓中出土的明器,工艺高超、装饰精美。这些汉代文物的出现,不仅见证了汉朝灿烂辉煌的文明,传统造型与西亚工艺相结合,更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各民族大融合的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人牵驼模印砖,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兴盛的形象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纷起,原丝绸之路阻断,东西方之间交往改走青海地区的丝绸之路“青海道”。这个时期是强大的吐谷浑王国统治青海、甘肃,它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兴盛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几块同一时期的画像砖,形象十分生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还有金扣蚌壳羽觞,羽觞是中国古代盛酒的器具,这件金扣羽觞以较大的蚌壳做杯身,口沿处用黄金镶边,两侧有横柄。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圆润,华丽富贵。蚌壳镶金口的耳杯极为罕见,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波斯萨珊朝卑路斯银币,波斯银币是当时中亚、西亚广泛流通的国际性货币,它的出土证明了丝路青海道在南北朝的繁荣和青海地区在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还有同时期的罗马金币。这个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双马铜牌饰就是鲜卑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上面说到吐谷浑,那可是一个神奇的存在。青海重大考古发现都兰县热水血渭大墓群,就是唐代早期吐谷浑王室墓葬。大墓“九层妖楼”的构筑形式和风格,在我国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馆中有一个专题是介绍这个大墓群的,展出墓葬中出土的丝绸质地良好,图案清晰,色泽鲜明。墓中出土的双狮日月金牌饰、贴金箔彩绘木鸟等金碧辉煌,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唐代馆藏精品一个是唐人手写《羯摩经》,这部手写经卷全长17米,16790字。字体是楷书,工整圆润。是侯国柱先生重金从海外购回的敦煌流失经卷,捐赠给青海博物馆的。另外有两件男女木俑,面颊丰满,神态生动,神韵安详,手臂用浮雕法刻出,五官及衣纹用线刻法,刀法简练、生动流畅,颇具盛唐风格。这三张桑皮纸雕版印刷的“中统元宝交钞”,印制时间是元中统元年(忽必烈时代),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此钞以银为本位,以贯、文为单位,不受区域和时间限制,国家收税、俸饷、商品交易、借贷等均可使用,并允许用旧钞换新钞,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统一货币。周边国家也在流通使用,已与现代的钞票别无二致。接着看两颗大印。一款是明成化款的大国师铜印。印面正方形,边长10厘米,是明代中央政府封赐给瞿昙寺寺主的官印。是授予其管理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权力的象征。一款是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之印,质地为银,是清政府管理青海蒙古族各旗的历史见证。两颗印章材质精良,器形规整,工艺精细,都是印中精品。同时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为研究明清时期青海地区的僧官体系、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明代精品文物还有鎏金铜如意龙纹马鞍,铜质鎏金,工艺精湛、华丽珍贵。有青玉双耳杯,纹饰精美,玉质精良。这两件文物都是瞿昙寺旧藏,与观音立像、大国师铜印来自同一个地方。瞿昙寺是青海唯一一座由皇帝敕建的佛教寺院,寺额“瞿昙寺”为朱元璋特赐,也是明朝同青海藏区进行联系推行“抚边”政策的枢纽,创建人三罗喇嘛被封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是西宁卫的宗教领袖。寺庙建筑宏大,被誉为“青海小故宫”。雍正年间瞿昙寺寺主阿旺宗泽参与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的叛乱,寺主封号被革,领地大大削减,地位日渐衰微,被塔尔寺替代。清代精品文物有铜鎏金宗喀巴坐像,比例匀称、线条流畅,眉目疏朗、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衣服上有精细的花纹装饰,两茎莲花开在左右肩上,莲花中有经书、宝剑。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精致成熟的工艺水平,更体现在汉藏交融的造型特征上。还有木质立体坛城,通高179厘米,底径222厘米,由数十部件榫铆拼对而成。其体形庞大,制作工艺精湛,为藏传佛教同类文物中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