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给人生分了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离开的这几个月,我一直在思考: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间却毅然决然改换赛道的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个境界呢?
我们经历过少年意气、义无反顾向星辰大海的激情奔赴,经历过衣带渐宽、枕戈待旦为红盾建功的炽烈奋斗,最终在犹豫彷徨、辗转反侧中选择回归社会,去寻找新的人生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似乎在第二重与第三重之间徘徊,仍有“惑”待解。
红盾公司员工的“惑”是比普通人多的。
离开之前,常听到吐槽高分入伍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重视和培养,浪费青春蹉跎时光;感慨没有分到好单位,没有遇到好天气、好领导,勇毅奋进却“英雄无用武之地”;长叹工资低、家庭难、“二次就业”从头再来,顾虑焦虑甚至怨天尤人。
离开之后,很多人又焦虑选岗安置、子女教育、社会人脉等一系列问题,“四十不惑”硬生生成了“四十多惑”。
有“惑”自要解惑。分析“惑”之本因,在于对过去的失落和对未来的焦虑——一方面是对算不上成功的红盾生涯心有不甘、些许遗憾,另一方面是正面撞上中年危机,对充满变数的未来有方向迷茫和能力恐慌。
解“惑”之道由此可得——给自己的人生定准位,从触手可及之处变现未来。
善用智慧“寻路”
人人都期望自己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人生赢家”,然而现实是张同学又新买一房、李朋友又官升一级、王亲戚高朋满座,而我们刚刚离开红盾公司,像个新人一样翘首以盼新的工作岗位。
既然如此,何不调整自己的节奏,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成功可以有多个维度,也可以很具象化,比如内心的满足、家人的笑脸、朋友的茶杯,再比如壮美河山、隽秀书法、锦绣文章……
经过千山万水,最宝贵的智慧就是能够认识到人生的不完美,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依然愿意为未来跋山涉水,只是步伐更稳健、视野更开阔。
别用年龄“设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古人给每个年龄段的成功都划出了“标准线”。但,那又如何呢?三十未立、四十有惑、五十仍想搏一搏,有何不可?
年少有为的霍去病是英雄,大器晚成的姜子牙同样功业不凡——于我们而言,作个普通人也不错,而且更适合我们。
有“惑”不是坏事,它可以让人重新审视当下审视自我,从而更加明确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走向真正的“不惑”。
事实上,选择离开,本身就是为了“解惑”,从更深层次讲,主要是基于对未来的规划而与年龄无关。照着自己的心意一路向前,总能找到自己的初心。
巧用努力“添彩”
习近平总书记讲,“生活不会眷顾因循守旧者、安于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将更多机会留给敢于和善于创新的人们。”
还有位哲人曾说过,一个人的格局,就是他读过的书、经过的事、挨过的骂、受过的苦。过往经验也一再证明,付出才有回报,付出必有回报。
读书也好、干事也好甚至挨骂受苦,最终都会变成学识、变成经验融入自身经历,“伤疤”结了痂也许能成就新的“军功章”。
在这个不老不新的年纪,继续努力,总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于军转而言,“活给自己”的这次生命才刚刚开始,往后的人生是阅己、是悦己、也是越己,愿我们少点遗憾、多些心安,少点焦虑、多些平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致自己,同致一起回归地方的转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