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胡同里的日咖夜酒
这次要改造的空间位于北京二环祈年大街旁的五老胡同,和同仁堂博物馆一街之隔,受一对年轻夫妇委托,改造后的空间将同时承载两个品牌的运营,白天为老板运营的川珈琲,以手冲咖啡为主,兼具意式咖啡的出品,晚上则是老板娘运营的茜云,以酒吧的经营为主。设计希望白天晚上空间能够呈现两种相对不同的面貌和氛围,但是整体又可以和谐共生。
▲项目外观概览©金伟琦
设计之初,多次到访“川”的老店,门店不大,吧台区只有6-7个位置,但是每天中午开始便门庭若市,来访的客人都很喜欢与老板聊天,客人之间也是一番热闹的攀谈景象,这种体验和过往对咖啡店的认识颇有不同。与老板深入沟通后,便很理解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社区地段,还是希望自己的店能够在经营上融入社区。受这种体验的影响,因此本次改造,设计希望可以延续和强化这样的空间氛围,在社区里营造一个咖啡及酒的客厅。
▲场地原貌©马志成
项目空间为一个社区底商,初勘现场,便被门前人行路茂密的枫树和栾树深深吸引,空间为东西朝向,由三部分组成,正门进入后是一个长条空间,两侧有很多承重柱体,中段空间为一个相对规整的方形空间,西侧有一扇面对社区内部的开窗,后段的小空间西侧同样有一扇开窗。下午自然光可以照进屋子很长。
▲分析图©马志成
结合场地情况以及运营上的需求,因此在布局上,将空间分成了四个区域,入口的庭院,前段空间作为意式咖啡区域,晚上作为酒的展示,中段区域为手冲咖啡区域,晚上作为吧台,后段空间定期展示器物、摄影等。空间整体被一个混凝土台阶托起,一间置入的木质的屋舍构成了空间的主体,向前后空间影射。
▲入口区域©金伟琦
入口区域整体内退,营造一个入口庭院的灰空间,把入口区域开放出来的同时,将街道外面的绿植景观以光影的形式“拉进来”,两侧浇筑了混凝土台阶,配合少量的绿植点缀。
▲室外庭院©金伟琦
▲座椅及绿植 ©金伟琦
▲入口空间细部©金伟琦
进入空间设置了两个入口,白天的咖啡体验经由右侧的门开始,左侧的门则呈现咖啡冲煮、体验的消费场景,夜晚的酒吧则由左侧的门开始,右侧为“橱窗”,窗内呈现酒柜的展示,咖啡相关的绒布和酒相关的木制的把手,作为体验的暗示和索引。
▲入口看向街道©金伟琦
前段空间的台阶与室外保持连贯,一条完整的混凝土体块一以贯之托举整个空间,包括酒架。白天这里作为快节奏的意式咖啡体验以及不太喜欢坐吧台的客人、希望能够安静的阅读和独处的区域来使用。
▲室内外空间关系©金伟琦
墙面的木制推拉门让空间呈现相对简洁、纯粹的面貌,酒的部分被消隐于推拉门后,夜晚推拉门完全打开,酒架的呈现营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
▲推拉门使用场景©金伟琦
▲不同的场景的切换©金伟琦
▲空间细部©金伟琦
开阔的空间为家具的摆放提供了很多种可能,丰富了空间的“想象力”。超出设计计划内的,试营业期间,由于大部分人想体验吧台的区域,所以这里变成了临时的等位区。未来咖啡杯测等活动同样将在这里展开。
▲前段空间与吧台区©金伟琦
中段的吧台区域空间置入了一个小型的“屋舍”,与原始的空间形成呼应,“屋舍”被安置在北侧,为了让老板与来访的客人能够有第一时间的眼神交流,并同时能够兼顾意式体验区的状态,避免视线上的盲区,把光线最好的位置给到客人。除了置入的空间,其他空间被以一个相对原始的状态保留下来。
▲吧台区域概览©金伟琦
▲置入的木质屋舍与原始空间关系©金伟琦
这里作为空间相对“安静”的区域,承载所有咖啡的出品,“U”形吧台的运用是对老店空间氛围的延展和强化,区别于传统的咖啡店,这里可能更像一个客厅,客人可以围着老板坐下,近距离感受咖啡冲煮过程,慢下来体验一杯精心制作的咖啡,伴随着咖啡液一滴滴的萃取,感受缓慢流逝的时间,回归真实的自我。
▲冲煮体验场景©金伟琦
操作水池被安置在中间的中岛,三面冲煮转身可以共用一个水池,两个小水池被安置在前台面,方便手冲咖啡直接接水,喜欢喝水的客人也可以自助。吧台内部的洄游动线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咖啡师的出品效率。意式咖啡机的位置则更接近于前段空间,方便咖啡师的出餐,两个人同时在操作区同时工作也互不干扰。
▲中岛水池©金伟琦
▲吧台看向空间入口©金伟琦
为了能够与客人保持一个相对“平等”的视线交流,以及给到客人更舒适的坐感,客人落座的区域被安置在抬高的区域上,并配以常规高度的椅子,咖啡师的区域相对下沉处理。下午的自然光为客座区增添了很多阴翳美感与变化,座椅为了更契合空间的气质以及体验需求,专门设计及定制。
▲光影下的吧台区域©金伟琦
▲光影细部 ©金伟琦
▲座椅细节,椅子的名字就叫“川”©金伟琦
▲后段的小空间未来将作为器物的展示来使用,将由专题的策展来展开©金伟琦
▲夜晚空间氛围©金伟琦
▲项目平面图©马志成
项目信息
PROJECT INFO
项目名称|川珈琲 & 茜云
项目类型|室内改造
竣工时间|2024年8月
室内面积|75㎡
主案设计|马志成
项目摄影|金伟琦
| 展 览 回 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