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中国经济有挑战,也有“护身符”

学术   2024-09-09 17:00   北京  


本文约4500读完约需5分钟


联合国古特雷斯秘书长近期在讲话中指出,人类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出席明德战略对话2024时对此做出回应。

GGRC2017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举办这样高质量的会议,感谢邀请我参加,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特别是今天一上午的发言,中宣部领导、中国人民大学的东刚书记、各位中外嘉宾的发言,都使我学习了很多,深受启发。

我特别看了一下这次王文院长团队组织国外专家学者调研走过的中国这几个地方,都挺有意思的,从上海到温州到义乌,是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缩影这让我想起20年前我在国务院研究室曾经进行过温州模式研究,我们出了一本书,书名叫作《跨越——温州从传统信用迈向现代信用》。16年前我们对义乌市场发展进程进行了调研,给国家提出建议,把义乌作为对外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些建议被采纳,那些来义乌购物的国外客商,原来的采购叫旅游购物,后来变成海关总署贸易项下正规的采购贸易,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出版了一本书,叫作《义乌报告——中国市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典范》。所以,中国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实事求是,按照中国国情不断发展创造,发挥中国基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把中国基层的创造转化为国家的战略或政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循着一个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来没有改变过方向。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以来这么多年,中国共产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让中国人民不仅翻身解放,而且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果要说中国给世界提供了什么?我觉得提供最大的价值就是将一个最贫穷的国家、一个受人欺负的国家、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起来了,成为具有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尊重的国家。建国初期,中国人均寿命35岁,人均GDP是印度的1/2,是世界的2/3,才69块钱。解放以前,中国和现在非洲很多国家一样穷,和现在战乱中的国家一样乱,和被殖民的国家一样苦。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们的发展没有靠侵略,没有靠剥削,没有靠输出价值观,也没有胁迫和恐吓过任何国家。

中国有很多的外商投资,美国在中国有7万5千家跨国公司,每年在中国市场产生的市场销售额7000-8000亿美元,比中美之间的贸易额还大。中国有什么力量能让美国的企业到中国来投资?中国能命令美国企业吗?中国没有美国那么强大,没有美国那样霸道可以恐吓别人,我们也恐吓不了任何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打开了大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世界各个国家的企业家到中国来投资、创业、挣钱。所以,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全体人民的努力,已经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未来还要奠定长周期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制度基础。我们既要学习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市场经济经验和体制机制设计,也要规避这些国家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导致社会不公平、不公正、不可持续的问题。我们既要学习借鉴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制度文明,吸收合理的成分,使其成为中国体制改革进一步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的一种动力,也要规避它的制度劣势和那些不可调和、不可解决的矛盾。

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从八个方面奠定了我们比较雄厚的基础,同时存在着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具体如下:

1. 中国成为了超大规模的经济体。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现在已经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任总书记之时,中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57万亿元,占世界GDP总量的12.3%,2023年,中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26万亿元,占世界GDP的17.66%。中国从2010-2023年GDP增量对世界整体增量贡献率32.2%,比OECD全部国家加起来对世界增量贡献率29%还多3.2个百分点。但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2. 中国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市场。超大规模市场将成为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和红利。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的市场包括市场主体(我们所说的微观经济主体)再造已经完成,民营经济的“56789”大家都知道,实际上中国的民营经济现在税收已经占了60%,GDP中占了60%,创新占了70%,吸收就业占了80%,企业数量占了90%。中国的市场载体也是非常发达,包括上海进博会、广州的广交会、北京服务贸易洽谈会、海南的消博会,这四个轮子都在转,加上众多类似义乌的市场,未来中国很有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贸易中心或者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的国际化大市场,但真正形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还需要全面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要求。

3. 中国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制造业体系。中国的制造业产值从2010年超过美国,那一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17.48%,中国占世界17.68%,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占全球30%左右,这个比例在最高年份时达到35.6%。中国制造业体系不仅规模大,而且产业配套能力非常强。中国制造业领域有一些头部企业,包括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配套企业在出海,我认为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开放,是中国企业国际能力提升的表现,而不是中国市场出了问题。现在美国唱衰中国,我认为美国经济学家也不一定赞成这些观点,对很多经济现象需要真正做到真实的经济学分析。一旦这样做了,你会发现,没有理由唱衰中国。

完备的中国制造现在是我们最大的底气。苹果公司已经转移到印度,但是现在又准备转回来。富士康转移到越南,现在已经转回来,重新在中国投资。高通原来在美国发起的科技战中对中国禁供,但现在呼吁华为进口它生产的芯片。今年2季度,荷兰阿斯麦49%的销售额销往中国市场。因为尽管美国的七大科技巨头市值达13万亿美元,但是其中很多是虚拟资产、虚拟价值,吹起来快,破灭也快。而中国去年芯片出口达到5427亿元,今年1-7月份,中国出口芯片金额6409.1亿元,同比增长25.8%,预计全年出口可以超过1万亿元,达到4100亿块。所以,美国能遏制住中国吗?能管理整个世界市场吗?能管制每个企业吗?能和中国切割吗?中国超大规模制造业的优势,不管在国内还是出海去配置资源,都会形成全球新的产业布局。中国制造业形成了结构性优势,但还没有从整体上迈向第一梯队。

4. 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人口。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一条就是要实现超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没有一个国家把一个超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目标。中国14亿人,还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如果中国这么大规模的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人口从占世界16%将提升到34%,这将极大改变世界格局。现代化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3,会产生非常大的示范效应。这说明现代化没有现成的模式,美国、欧洲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中国从贫穷到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现代化。中国告诉世界,我们是可以这样通过努力达到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可以不靠侵略也不靠恐吓其他国家,开放的中国与全球更多国家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但是,人口规模巨大也带来了相对劣势,比如现在中国就提前进入深度老龄化,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到了2.1亿人,比如中国现在开始出现少子化,前年人口减少85万人,去年减少208万人,而且还有2亿多的适龄青年选择不结婚,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一方面要发展,一方面会面临很多的挑战。

5. 中国形成超大规模的人力资本优势。这个优势已经建立了。王文院长组织四个国家学者提供的报告提到中国有6000万工程师队伍,还有大学生、博士生、本科生里有40%是学工科的,中国人力资本储备比较充分。与此同时,我们也有自身的问题,中国的原创性研发强度不够,吸引和发挥人才的优质制度供给还需要向美国学习,美国可以吸收全球最优人才为我所用,中国怎么能创造这样的制度优势,甚至超过美国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是对我们新的挑战。

6. 中国已经完成超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有20%的人在城市,80%的人在农村,发展到现在,中国60%的人口在城市,40%人口在农村,加上农民工进城还有一部分人尚待转化,城市化率可能更高一点。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先例。也就是说,中国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人,将是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人口总和。这样超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但中国的城市化也有过快进行规模扩张的问题,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立生态型、智慧型、功能配套能力强的宜居城市刻不容缓。

 7. 中国超大规模的软硬基础设施超常发展。我们的硬基础设施,比如高铁运动里程已经超过5万公里,形成了八纵八横的网络体系,大家都能体会到。比如港口、机场、高速公路,比如现在正在发展的低空经济,都在形成网络体系或者发展优势。中国数字化基础设施,现在发展非常快,5G基站已经超过了350万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覆盖到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形成算力底座和强大的算力能力。这个方面会支撑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几十年发展,但也正在受到美西方的遏制打压,如对算力、量子技术的中国留学生禁入。

8. 中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的跨国经济合作的格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就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进建立新的跨国经济合作模式,使更多的国家通过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创造共同憧憬的人类未来。现在已经有世界3/4的国家参与其中,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国可以做到,世界各个国家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共建“一带一路”是近年来受到了美西方抹黑和采取对冲行动最多的领域,要在繁荣10年的基础上实现金色10年,道阻且长。

联合国古特雷斯秘书长在今年7月4日讲话中指出,人类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数千年以来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为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对中国的评价是中肯的,中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一定会有未来,而且一定会有比现在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


GGRC2017


更多阅读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 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
自2018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连续四年入围由美国宾州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SCP)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亚洲大国智库100强”。

扫码关注我们

GGRC2017


全球治理
开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研究的新篇章,开设全球治理研究的新平台,开启社会舆论的新共识,进而开创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新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