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榨的全无科研兴趣--为什么高校博导都希望自己的博士生毕业后也去高校当老师呢?

文摘   2024-09-12 10:18   江苏  

时问桫椤”公众号,一个不太正式的学术加油站,专为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你提供“非正式”援助。当你感到迷茫、痛苦,或是被学术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时,我们就是你的“学术救生圈”。我们用研究生们的血泪经验,帮你快速适应研究生生活,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祝你一路顺风,科研路上不翻车!

非常感谢各位的点赞,关注和转发,你们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1]

背景:已经被压榨的全无科研兴趣---千万研究生的心声

博士期间已经被压榨的全无科研兴趣了,导师不懂还不愿意听学生的,全凭他个人的感性认识。况且现在高校内卷如此严重,薪酬低的可怜压力如此巨大。所以实在不能理解导师想让自己学生去高校的心理。

利益角度:学术界的传承

在学术领域,师承关系派系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中国更为明显。许多有声望的院士通常会支持他们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在国内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扩展其研究领域

我认识的一位同事,他的研究领域与一位去年去世的院士的研究高度相关。这位同事在国外完成了学业后回国,与那位院士并无直接联系。然而,他在国内参加学术会议时,发现与会者大多是院士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几乎占据了整个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在该领域取得成果、获得资金支持、承担项目,甚至获得荣誉称号,都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人打交道。

那么,为什么这些学术领袖倾向于这样做呢?

原因其实很直接:一个人独自研究某个领域很难形成影响力。只有当更多学者参与进来,你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并达成共识时,这个研究方向才能蓬勃发展,并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更多资源的支持。

学术影响力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同时,这些弟子和再传弟子往往也会全力支持他们的导师,在多个方面为导师提供帮助,这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体现。

简单点想:图个名声是真的

到了博士学位这一层次,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博士的毕业之路远非外界想象的那般轻松,它背后既有学生的努力,也有导师的辛勤付出。因此,当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时,这通常是导师所乐见的。

关于有观点认为导师培养学生是为了扩展自己的人脉网络,这实际上是对导师角色的一种误解。对于导师这一级别的学者来说,他们对学生的期望主要是帮助和支持,而非索取。学生毕业后,导师往往无法继续提供直接帮助,能在特殊节日收到学生的问候信息就已经足够了。

导师们追求的往往是声誉,比如能自豪地说某某成就是他们的学生。这种心态与父母谈论自己孩子的成就感相似,实际上,很少有父母真正期待子女的回报,同样,子女对父母的回报也是有限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

形势也在转变:21年的一个回答

北京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在2018年时,坚持要求自己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北京的顶尖学术高校

到了2019年,他的态度有所松动,允许学生选择非北京的高校,但仍然强调必须选择专业性强的研究机构,避免去那些科研环境不佳或学术氛围不正的高校。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之前的学生论文,导师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推广,但后来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到了2020年,导师的标准进一步放宽,认为只要是高校就可以,不再那么看重学校的具体水平。

到了2021年,导师甚至认为省高法等机构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再局限于高校,甚至建议学生考虑那些博士学位有优势的工作,而不一定是学术岗位。

到了2022年,导师开始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包括高校行政岗位和出版社职位,甚至包括不严格要求博士学位的岗位。对于希望留在北京的学生,只要能提供北京户口的岗位,他都会推荐。

这几年,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的比例逐年下降,而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想要报考博士的人却越来越多,这一趋势似乎难以阻挡。

参考资料
[1]

首发平台: 看到这里,卑微乞求老板的点赞,关注转发,你们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哔哩哔哩,知乎和墨滴平台同名账号。


时问桫椤
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生活科研问题分享分析。身体最重要,恰饭很重要,毕业更重要!加油!!! -----爱书法的恰饭牛马!!! 合作+v suoluoshiwe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