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博士宁愿进入高校当老师,而不去大公司从事高薪工作?---你鼓励研究生读博,他能带给你惊喜

文摘   2024-10-18 09:03   四川  

时问桫椤”公众号,一个不太正式的学术加油站,专为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你提供“非正式”援助。当你感到迷茫、痛苦,或是被学术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时,我们就是你的“学术救生圈”。我们用研究生们的血泪经验,帮你快速适应研究生生活,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祝你一路顺风,科研路上不翻车!

非常感谢各位的点赞,关注和转发,你们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1]

没毕业的博士,企业要不是被国家压着,确实不需要博士的

探讨这个问题的,很可能是尚未跨出校门的博士生。

选择高校工作并非出于偏好,而是因为除了高校,其他就业机会也寥寥无几。

首先,这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部分领域市场需求几乎为零。

其次,国内企业大多走的是贸易和技术结合的发展道路,真正具备研发实力的企业并不多。

再者,国内的博士培养体系大多由导师主导,而大约90%的导师都在为资金和学术地位而奋斗,他们指导的研究往往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过分强调发表论文。这导致许多博士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企业对他们的需求并不旺盛。

老教授角度

二本起步

在教育的荒原上,我这位老兵已经奋战了超过十年,身为一名教授,我的战场却是一所不起眼的二本院校。我,一个超龄博士,毕业时已年过三十五,曾有机会投身发达地区的军校文职,但为了家庭,我选择了回归故里。那时,学校还只是个学院,连硕士点都没有,我几乎准备就此沉寂

但命运的转机来得突然,我接连拿下两个地方基金若干省级基金,竟然一路高歌猛进,评上了教授。学校也从学院升级为大学,虽然后来有了硕士点,却与我的学科无缘。直到2019年,相关学科才开始招收硕士生。我虽然评上了教授,但收入从最初的10万到2020年的17万,始终捉襟见肘。

论文发表

然而,转机再次出现。我培养的研究生开始崭露头角,每年能发表4-5篇SCI论文,我也拿到了第三个国家级项目,学校的奖励也随之水涨船高。近三年,我凭借论文和项目的奖励,年收入猛增至35万以上,这简直是爆炸性增长,我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教训总结

不再迷信985 211

1)在落后地区,地方基金就是你的超级武器。这里的教授几乎都是靠地方基金上位的。今年放开面上申报后,申报率激增近50%,地方基金的威力更加明显。如果当年我选择了军校文职,我现在可能只是个年入10多万的老讲师,与我在二本院校的35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已经不再是那些985、211的迷信者了。

研究生是资本本身:你鼓励他们,他们能给你带来惊喜

2)研究生是你的生命线!没有研究生,你就是个孤独的战士。你的项目也会因为缺乏人手而陷入困境,研究基础也无法积累。即使他们来自不起眼的学校,只要你能正确激励他们(比如鼓励他们发表SCI论文,进而攻读博士),他们就能给你带来惊喜。去年我的学生全部去了211高校读博,我相信未来会有超过70%的学生继续深造。

申报书质量比科研本身更重要

3)国基申报书的质量至关重要。虽然研究基础也很重要,但只能屈居第二。不要因为过于迷信研究基础而忽视了申报书的质量。我见过太多研究基础扎实却因为申报书质量不高而屡战屡败的例子。如果你总是拿不到项目,找个擅长写申报书的大佬帮你好好打磨一下吧。

成长永远是缓慢的

4)高校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要指望像在企业那样一年一个台阶,迅速实现收入的飞跃。比如,新入职的博士第一年往往因为缺乏毕业设计指导任务而教学工作量很低,第二年评上硕导,同年9月招生,第四年你的研究生才到研三,正常出成果也是第四年。也就是说,前三年你可能只能孤军奋战,收入能达到学院平均水平就不错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稍有不顺,比如学校要求有省级项目才能评硕导,而你又没能在入职当年拿到省级项目,这意味着你的硕导资格会推迟,学生的成长也会推迟,能第五年步入正轨就已经很不错了。我有位师妹在重庆,连续三年没拿到青基,按学校要求这几年都不是硕导不能带研究生,光靠自己每年产出寥寥,产出少了又无法支撑青基的研究基础,简直成了恶性循环。所以,有句话可能不太好听:想入职高校的博士首先得心宽一点,能耐得住寂寞,不能太焦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否则你可能熬不过前几年。当然了,一旦步入正轨,博士的后期成长会比较稳定。难的就是前4-5年。

参考资料
[1]

首发平台: 看到这里,卑微乞求老板的点赞,关注转发,你们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哔哩哔哩,知乎和墨滴平台同名账号。


时问桫椤
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生活科研问题分享分析。身体最重要,恰饭很重要,毕业更重要!加油!!! -----爱书法的恰饭牛马!!! 合作+v suoluoshiwe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