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问桫椤”公众号,一个不太正式的学术加油站,专为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你提供“非正式”援助。当你感到迷茫、痛苦,或是被学术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时,我们就是你的“学术救生圈”。我们用研究生们的血泪经验,帮你快速适应研究生生活,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祝你一路顺风,科研路上不翻车!
非常感谢各位的点赞,关注和转发,你们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1]
这事跟学校招聘广告上说的有点不一样,广告里说得多好听:按事业编招人,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年龄放宽到40岁,普通博士也能择优进编。
但问题就出在这“编制”二字上,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求职者来说,“编制”就是那个金饭碗,稳稳的幸福。
而招聘方呢,他们的“编制”只不过意味着你是个正式工。
这事儿不是个别现象,如果按照以前的“铁饭碗”标准来衡量,现在国内能提供这种待遇的单位确实不多。
国内高校的编制大概有六种:员额制、特殊非实名编、周转池编制、备案制、控制总量编制、实名编。
这些编制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人事代理制
人事代理制就是把你的招聘、考核、解聘都交给第三方,很多南方高校招硕士老师就用这招。
特点就是:没编制,不稳定,学校随时能叫你走人。
特殊非实名
特殊非实名制是高校自己搞的编制,解释权归他们。
特点:没编制,签合同,不稳定,随时可能被“优化”。
员额制
员额制是根据岗位需求来定人头,跟事业编不一样,它是岗位定人。
特点:看起来像编制,实际上还是合同说了算,相对稳定,但不是正式编。
周转池制
周转池制是有年限的,比如三年一转,高校的3+3考核就是这种。
特点:看起来像编制,但所有权在单位手里,容易被“非升即走”。
备案制
备案制通常是临时性的,用来满足特定需求。
特点:看起来像编制,但大多数也是“非升即走”。
控制总量编制
控制总量编制是省里给高校一定数量的编制,用完就没了。
实名制
实名制就是一人一编,铁饭碗。
特点:有编制,稳定,领导不能随便开除你。
现在的编制改革,就像是温水煮青蛙,慢慢来,让你不知不觉就习惯了。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这么多年,进展慢是因为传统编制人员的钱是国家出的。过去二十年,国家更愿意“开源”而不是“节流”。
同时,教育部、地方政府和高校自己也不想改,除非上面催得紧。但随着社会变化,节约开支成了改革的重点,取消高校事业编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跟90年代的国企改革差不多。
首发平台: 看到这里,卑微乞求老板的点赞,关注和转发,你们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哔哩哔哩,知乎和墨滴平台同名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