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全称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不同于普通感冒,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更严重的症状。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抗原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性最强,容易引起大流行。流感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寒战、头痛、肌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而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喉咙痛相对较轻。流感病程通常为4~7天,但部分患者咳嗽可能持续数周。流感疫苗是用来预防流感的生物制品,它含有经过处理的流感病毒或其抗原,能够刺激人体产生针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在接触真正的流感病毒时提供保护。流感疫苗有多种类型,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重组疫苗等。流感疫苗通过模拟自然感染,让免疫系统识别并记住流感病毒的特征,当真正的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并消灭病毒,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流感疫苗的保护不是100%,但即便感染,接种过疫苗的人症状通常较轻,病程较短。流感疫苗接种后,通常需要2~4周时间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为了在流感高发季节(通常在冬季)获得保护,建议在入冬前接种。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在10月底之前完成接种,以便在流感季到来前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免疫保护。流感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会根据全球监测数据,每年推荐更新的疫苗组分,以匹配预测的流行株。使用最新的疫苗可以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接种流感疫苗后,如果出现不适,通常症状是轻微的,例如接种部位的红晕、肿胀、硬结、疼痛、烧灼感,或者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头晕、嗜睡、乏力、肌痛、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大多数不良反应会在几天内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并避免剧烈运动。
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胸闷、喘憋等症状,建议立即就医。在接种疫苗后,接种点通常要求患者留观30分钟,以确保没有即时的严重反应。如果在这30分钟内没有出现不适,通常可以自行离开。但如果在家中出现上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近就医。
在接种疫苗前后,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个人卫生,并在接种后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布的流感疫苗接种率数据显示,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2020-2021年流感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流感疫苗估算报告接种率在0.77%至6.69%之间。其中,接种率最高的是新疆、天津和上海,分别为6.69%、6.17%和5.56%;接种率最低的是西藏、吉林和海南,分别为0.77%、1.03%和1.04%。此外,流感疫苗的接种量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2014-2021年间,流感疫苗批签量均在3000万剂次及以上,2020年达到了5765.25剂次。2014-2021年各流感季流感疫苗报告接种总剂次数占批签发量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20-2021年度报告接种量和估算报告接种率达到历史最高。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并优先推荐医务人员、60岁及以上老年人、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6至59月龄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等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专家建议,流感疫苗在10月底之前完成接种,因为流感疫苗接种后通常需要2至4周时间产生保护性抗体,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流感季通常从12月开始增加,1月达到高峰,持续到3月。由此可见,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建议在流感季节到来前接种,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每年的疫苗都是根据预测的流行株更新的,因此使用最新疫苗至关重要。![]()
在流感高发季节,个人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来减少感染流感的风险:
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疫苗可以减少感染流感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勤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洗20秒。如果没有肥皂和水,使用至少含有60%酒精的洗手液。
避免触摸眼鼻口:手接触到病毒后触摸眼、鼻或口,可能会被感染。
远离病人:尽量避免与已知感染流感的人密切接触。
遮挡咳嗽和喷嚏: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生病时待在家里:如果感觉不舒服,出现流感样症状,应该留在家中,避免前往公共场所,直到发烧和其他症状消失至少24小时。
戴口罩:在流感高发期间,特别是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通风:确保居住和工作环境良好通风,减少病毒在密闭空间的传播。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免疫系统。
避免接触污染物:避免接触可能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和物品。
定期消毒:对经常接触的物体和表面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如门把手、桌面、手机等。
关注健康信息:关注当地卫生部门发布的流感疫情信息和预防建议。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