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全面认识、预防与治疗指南
健康
2024-10-19 23:27
新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流行。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为常见,通常在夏秋季节流行,洪水泛滥时易暴发 。钩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猪,这些动物通过尿液长期排菌污染环境。人类接触了携带钩体的动物,或接触了被这些动物尿液污染的水源、土壤、食物后,钩体通过健康或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内,引起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2至30天,但疾病通常在暴露后5至14天发生。大多数感染被认为是无症状的,但临床疾病可表现为自限性急性发热性疾病 。钩体病的临床症状包括早期的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早期症状包括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触痛,有的病例可出现呕吐、腹泻、皮疹、鼻出血等。若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出现咯血、肺出血、黄疸、皮肤粘膜广泛性出血、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脑膜脑炎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早期(钩体血症期)
- 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腓肠肌)、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等。部分患者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呼吸系统症状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少数患者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极少数患者有中毒精神症状。
2. 中期(器官损伤期)
- 症状:此期患者经过早期的感染中毒败血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黄疸、皮肤粘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脑膜脑炎等。此期的临床表现是划分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型和脑膜炎型等的主要依据。
3. 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 症状: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退热后经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表现为后发热、眼后发症、神经系统后发症、胫前热等症状。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闭塞性脑动脉炎;眼后发症,如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等常发生于病后1周至1月。
治疗钩体病的传统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改良型新药:2024年上半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完成了204个改良型新药品种的审批,其中包括新生产工艺、新剂型、新适应症的药品。虽然这些改良型新药品种中没有明确提及针对钩体病的新药,但这表明药物研发持续活跃,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钩体病的改良型新药出现。
- 疫苗接种:钩体病是疫苗可预防的疾病,我国已自主研发钩体疫苗,安全性和保护性良好。在发生钩体病疫情或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 中和肠源性脂多糖:这是一种新治疗策略,通过中和肠源性脂多糖来治疗严重的钩端螺旋体病。研究表明,钩端螺旋体感染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导致肠道屏障通透性增加,血清中的脂多糖水平升高。使用多粘菌素B进行LPS中和,可抑制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提高生存率。
- 高通量测序技术: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针对钩体病的反向疫苗学成为可能,通过各种构型组合的重组疫苗可以进一步提高交叉保护性免疫,目前重组疫苗仍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
- 控制传染源:灭鼠和妥善管理猪、犬等家畜,减少这些动物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如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不要在池塘、水沟中捕鱼、游泳,减少不必要的疫水接触。工作需要时,可以穿长筒橡皮靴、戴胶皮手套进行防护。
- 保护易感人群:在常年流行地区采用多价钩体菌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对于进入疫区短期工作的高危人群,可口服多西环素进行药物预防。
-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土壤或脏水后。保持身体清洁,定期更换衣物和床上用品。
- 食物和水源的卫生安全:确保食物充分煮熟,特别是肉类,以杀灭潜在的寄生虫。蔬菜应经过彻底清洗。
- 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钩体病的认识和预防措施,促使自觉做好个人防护。
-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急性发热、头痛、小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隔离、早治疗 。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钩体病的感染风险,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安全。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