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献血无害,科学献血促进健康与社会公益

健康   2024-08-23 01:02   新疆  

对于献血这件事情,网络上一直存在“献血是有害的”这种言论,并且有不少的人认为是正确的,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本文将从血液生理学和人体造血机制的角度,探讨献血的科学性、安全性及其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血液生理学基础

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RBC、Red Blood Cell】、白细胞【WBC、white blood cell】和血小板【PLT、platelet】)组成。血细胞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参与免疫反应。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血小板为8至9天,白细胞为9至13天。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80ml,其中血浆量为40~50ml。人体每天自然更新约40毫升的血细胞,这一过程称为血液的新陈代谢。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为 (4.0~10.0)×10^9/L。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为 (100~300)×10^9。正常人血小板计数可有6%~10%的变动范围。

献血后人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献血后,人体需要尽快地制造新的红细胞来替代损失的部分。这个过程主要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完成,并受到肾脏分泌的一种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的调控。
EPO 可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并促进其成熟和释放。献血后,由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降低,肾脏会感知到这一变化,并增加 EPO 的分泌。这样,就可以加速红细胞的生成,进而促使人体血红蛋白的水平恢复。2、献血后,免疫系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和调节作用,因为献血可以增加白细胞的活性、减少免疫球蛋白的沉积和调节免疫反应等。

献血的医学意义

1、促进新陈代谢:献血可以刺激骨髓增强造血功能,加速血细胞的更新,有助于维持血液的活力和健康。

2、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适量献血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可能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积极作用。

3、社会公益价值:献血是拯救生命的重要途径,对于交通事故、手术、血液病等需要输血的患者至关重要。

献血的安全性

1、严格的献血前检查:献血前,医护人员会对献血者进行全面的健康征询和体检,包括血红蛋白含量、血压、传染病筛查等,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和血液的安全性。

2、一次性使用器械:献血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均为一次性,严格消毒,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3、献血后的恢复:健康成年人献血200至400毫升后,人体可在24小时内补充血容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7至10天内恢复到献血前水平。


献血的注意事项

1、献血前: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空腹,不饮酒,不服用影响血液功能的药物。

2、献血后: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眼部位清洁,适量补充水分和营养。


献血的误区与科学认知

误区一:献血会导致贫血。实际上,适量献血【单次献血一般不超过400ML】不会影响人体的血红蛋白水平,人体会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成分。【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第八版内科血543页)】

误区二:献血会降低免疫力。献血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会迅速恢复,不会长期影响免疫力。【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 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即便不献血,正常人体每时每刻都会有一定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全身血总量的5-10%左右,通过机体的自我调节,血容量很快就能得到补充。】


误区三:献血会伤元气。献血不会影响人体的元气或生命力,反而可能通过促进血液新陈代谢带来一定的健康益处。【凡一次性失血量低于总血容量10% 500ml者,可通过机体自身组织间液向血液循环的转移而得到代偿(第八版外科学第23页)】


献血,是连接生命的桥梁,是传递爱心和希望的方式。“献血一袋,救人一命。”这就直接点明了献血的意义。我国有14亿人口,每年临床医疗用血量非常巨大,每年呈2-10%的递增。临床输血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和平时期都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如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严重烧伤、各种血液病等都需要靠输血来补充、救治。目前,血液还不能用人工制造的血制品完成替代,而临床需求量又很大。因此,医疗急救用血只能采取健康公民献血的方式来获取。献血是以互相帮助为原则,是由健康人献出适量血液,去挽救他人生命的一种高尚行为。希望科学的认知和正确的宣传,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临床麻醉科普
临床麻醉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