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周五好。
本周,北京秋意正浓。
随着天气的大降温,不少人的状态也开始倦怠,上班没精神、早上起不来,列了计划却完不成,「鸡血」打完只能顶一阵。
甚至,对于最期待的周末,每次信誓旦旦地列下「高效周末」的flag,总容易兵荒马乱地度过,在周日深夜的「emo」中追悔莫及。
对于有育儿任务的家庭,混乱更易加剧。
毕竟,管理自己的时间尚且不易,还要同时管理另外一个小小独立个体的时间,自然是难上加难。
种种客观情况酿就的「难」如此确切,「秩序」也就格外可贵。
这也就难怪潇洒姐每次在分享自己和家人的日常动态时,总会引发接连不断的感叹:「天,为什么潇洒姐总是这么自律?」
「为什么潇洒姐能把自己和女儿的时间,都管理得这么好?」
但实际上,只要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持续关注潇洒姐,你就会发现,「谜底就在谜面上」。
她如此会「管理时间」,正是因为她有在好好管理时间。
比如,她擅长于将时间量化和可视化:
「本周虽然壁球累积只有5小时,但是塑身肯定有400小时了,作为时间看得见的信奉者,不知不觉拥有了青年时代梦寐已久的上肢比例。」
「想要, 就花时间,朴素的道理。」
这是潇洒姐在本周努力参加壁球训练后的真实感受。
短短的两句话透露了时间管理的核心,那就是:
你是否清楚,你对于想要达成的事,究竟花了多少时间?
这一追问极其关键,
因为自始至终,把时间直接花在你想要的事情上,才是在混乱日常中建立秩序的最根本的一步。
时间管理,不是为了填满时间表而去做事,是用你想做的事,填满你的时间表。
作为时间管理领域的长期研究者,潇洒姐时刻关注并实践的正是这一本质问题:
问题不在于你究竟几点起床、几点睡觉,而在于在你有限的时间里,你有没有把时间花在你想要的事情上?
有了这一本质思维,对于育儿时间管理,亦能「一通百通」。
潇洒姐透露,如今已经是青少年壁球高手的女儿问问,其实初学壁球只是在三年多以前的事。
后来的故事是,问问爱上了壁球,她决定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壁球上,而不是弹钢琴和游泳。
作为父母的潇洒姐和叶先生随之全力支持女儿的这一全新时间安排。
他们协助并配合问问,让她拥有更多练习壁球的时间、把时间花在这件她自己想做的事上,
——用她的热爱,填满她的时间表。
于是才有了如今的壁球少女问问。
由此你会看到,大人和孩子的成长进步,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当我们在育儿时,亦是在育自己。
此番奥义,潇洒姐早已在她的育儿书《小日常 大奇迹》中揭示: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人生的本质就是一段段时间。是单位时间的使用和积累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
而在看似无常的漫长人生中,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全新地看待时间的眼光,让人得以安神、定心。
本周潇洒专栏,就为你带来潇洒姐写在她的首部儿童时间管理专著《小日常 大奇迹》中的序言《空白时间表》。
读罢,你会发现,纵使时间变幻、无论育儿育己,时间的秘密,从来就在我们的空白时间表里。
一起来看。
(温馨提示:本文较长,适合静心阅读,亦可点击上方使用微信提供的ai朗读功能收听;建议点击文末合集标签,订阅潇洒专栏,方便回看。)
《空白时间表》
王潇
我决意要在浩如烟海的育儿信息中找到简洁之道。
随着女儿的出生长大,我发现,关于养育孩子这件事,我一开始还是想简单了。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件事,而是成千上万件事。它们事无巨细,环环相扣,在岁月中密不透风地发生。
无论愿景如何恢弘,生活本身只能是非常具体的。为人父母之后,我的有限人生突然进入到无限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这让我应接不暇。同时我还要不停地做出各种选择,包括几点起床、吃什么、吃多少、穿什么、穿多少、去哪里、怎么去、和谁去、做什么、做多久。我惊讶地发现,在自己身上司空见惯的选择,放到孩子身上,却难以决断,因为选择的标准改变了。给自己做出的选择,错了也就错了,而为孩子做出的选择却事关重大。作为母亲,我战战兢兢,做任何一个选择都瞻前顾后,生怕出错。本来,我对自己早就宽容和姑息了,因为孩子,我竟然又严谨起来,重新审视起自己的无知和愚蠢来,心里面知道,这就是真爱了。
于是,和所有家长一样,我主动也被迫踏上了育儿求知之旅。随后我发现,这和任何以往的旅程都不一样——它更像是一场人生大考,而且这份考卷完全是开放性的,题目变幻莫测,多种学科交叉其中。最可怕的是,一旦我出错,糟糕的结果会由我亲爱的孩子来承担。
其实,很多时候,我搞不清楚这张考卷到底该由谁来解答——哪些是我负责回答的,哪些是要孩子自己答的;我也搞不清楚题目的类型——哪些是有正确答案的,哪些却要等待答案自己浮现;我甚至搞不清楚这张考卷有多少题目——成长到底是自然而然的,还是需要家长深度干预的?家长应该在育儿中投入多少时间、精力才能求得好结果?到底什么算是好结果呢?有没有关键指标是家长一定要关注的呢?有没有什么基础原则,家长不遵循就会出问题呢?问题成千上万,永无尽头。
我给了孩子生命,却还要回答无穷无尽的追问。养育之路,充满困惑和艰险。但是,偏偏就有很多家长不畏艰巨,纷纷把自己培养成了半个营养师、半个心理咨询师、半个哲学家、半个升学顾问,用惊人的效率和决心完成了跨学科深造。
我钦佩这些家长,可是我大概率是做不到的。
忙碌是个原因,当然也是借口。创业和写作之外,除了培养女儿,我还忙于培养我自己。培养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用了二十多年才梳理出五种时间这套分类处理人生的方式。而你也许和我一样,求学、求职、加班、熬夜……你一路奔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发现目标尚未实现,因为一个小生命的到来又增加了一个实现起来可能更为艰辛的目标。
生育本来就包含着巨大代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生育的决定一经做出,就稀释了原有的资源,同时加大了实现生活全方位面目标的难度——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之内,增加了对某个目标的投入,就必然会减少对另一个目标的投入。我想要我成为我,与此同时,我还想要我的女儿成为她,两个目标还要平行实现,这究竟是不是个奢侈的愿望?
忙碌与目标,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这都是时间管理领域的高频词汇,也正是我日常业务的主要研究对象。我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时间如何分配、目标如何设定、专注如何实现、习惯如何养成。但是,我之前的研究都聚焦在成人领域。成人时间管理的前提是自己管自己,自己的后果自己承担。按说“成人”就是指长大成人的人,为自己负全部责任的人,但一路研究下来,包括我本人在内,大多数成人却还是经常管不住自己。实际上我是一直想管自己,又一直管不住。
生出了孩子,意味着无论之前我能不能管得住自己,反正从现在开始要正式管别人了。既然需求迫切,我只好先从管自己的方法里找出最好用的,迁移到孩子身上,再检验是否对孩子也同样好用。既然我为成年人找到了“五种时间”,那么,我也可以为养育孩子过程中无数人遇到的老问题、难问题找到崭新的方法。
当我把视角从育儿中的种种困惑转换到时间管理领域,把千头万绪落实到规划时间表这一个动作上后,繁杂而琐碎的育儿问题果真变得异常简洁,解决方案也迅速出现了。每一个孩子来到世间,都如同一张空白的时间表,而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选择生育首先就意味着迎来家庭时间表不可逆的颠覆式改变。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人生的本质就是一段段时间。是单位时间的使用和积累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做出的选择,用去的时间,都会客观呈现在一张张时间表上。这张表在婴儿时期是从午夜到黎明的依赖,在幼儿时期是散落在每分每秒的好奇心,在入学后是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在工作时期是闲暇时的多种可能性。作为家长,当你替孩子规划时间的使用目的和内容,并细化在每一张日常时间表上时,就是在播种,当孩子执行到他能够到达的程度,就是自然收获。
长期“播种”后,孩子的能力和特质会从这张时间表,从日常的一点一滴中“生长”出来,无一例外,每个孩子都会是时间的“果实”。看似小小的日常,在时间中会变成大大的奇迹。
我希望给出孩子填写时间表的确切依据,并希望这些依据尽量简洁。
和其他日常工具一样,好用的育儿方法不宜太复杂:目标不宜复杂,步骤不宜复杂,对人基础能力的要求也不宜复杂。复杂会让你的准备路径加长,启动迟缓,会让你在育儿过程中将信将疑,从而导致你无法达到育儿目标。
简洁的方法就是要结构清晰,原理朴素,充分自洽,让人记得住,易操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对这套方法以及自己的选择越来越深信不疑。简洁的行动方案能让我们更容易地看到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而不是难以逾越的阻碍。
这本书就是我要呈现给你的简洁之道。书中的素材和实践均来自我女儿出生后的十一年间。我一边浏览大量国内外权威育儿体系,一边吸纳其中我认同的观念,并把这些观念变成行动方案。我尝试着把这套行动方案融入进育儿时间表中,并仔细观察这张时间表产出的各种结果。从我的孩子到整个“趁早APP”的用户,我在成百上千个案例中汲取经验,归纳总结,最终把所有落在时间表里的项目纳入到了一个被称作5+3的结构中,也就是五种时间加三种养育方式。
实践证明,这套时间规划方法适用于不同家庭和不同孩子,可以让使用者更少焦虑,获得更多确定性。许多“趁早APP”的用户在使用这套方法时,都收获了独属于自己的时间表。
在这本书中,我会沿用“你是谁,你要去哪,你要怎么去,你要用多长时间到达”这样典型的“五种时间”思考方式启动探索,先对育儿道路进行全新梳理,再和你取得行动方案的共识,也就是关于三种养育方式的共识。这些共识会逐一落实在你每一天的生活场景中,丝滑纳入你的每一个家庭计划中,最终成为你平平无奇的日常。
阅读本书,并将我推荐的方法用于你的日常,将是一次触摸时间的奇妙旅程。但,何时开启这次旅程呢?孩子反正还没有长大,你是不是可以不着急?
忙碌可能再次成为你的理由。
在我女儿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2012年,我的公司更名为“趁早”,并正式进入时间管理领域。因为长大成人的我早已发现,在所有关于目标实现、愿望达成和时间管理的案例中,最佳案例都是基于那些从小就存在的好信念和好习惯。换句话说,从小养成好习惯、好信念更容易让人少走弯路,获得成功。当你要辛苦矫正和坚持的原本是别人的日常,你就会意识到,没有趁早开始,是最大的遗憾。如今,这一切终于可以在孩子身上修正一次,趁早,成为我们非常确定的认知。趁早,是以终为始,尽量把孩子长大后遇到的困难在孩子的阶段解决掉。
我发现,把所有探索汇聚到儿童时间管理领域,应用在这一代孩子身上,就是我能做出的最“趁早”的实践。十一年作为收集信息的周期似乎很长,但作为孩子的成长历程,一转眼就过去了。现在看来,养育孩子给了我空前的耐心,也敦促我成长为更全面的人。对我女儿和读到这本书的所有家庭而言,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育儿路上给予切实的帮助,也希望这一帮助能贯穿孩子走向成人的漫长时光里。
作为一个妈妈,我极其珍惜作为家长的“播种”窗口——因为总有那么一天,孩子会独立,不再想要我的安排;也总有那么一天,我会走到自己时间表的终点。而如果我及时“播种”,趁早行动,到那一天,无论我有多么不放心,孩子都会全然拥有自己的命运,会参考着我曾经教给他的方法,继续书写未来的每一天,把时间表上的事情一件一件做完,再把愿望一个一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