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素以山水灵秀、文脉悠长、文风鼎盛闻名于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天下文枢”等美誉。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一幅幅历史文化画面竞相浮现,有如诗如画如梦般的桨声灯影,有王朝兴衰留给世人的千年嗟叹,有虎踞龙盘风云变幻的慷慨颂歌……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进入新时代,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书写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大文章,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展现出接续千古、开放包容、创新图强的时代气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实践注入深沉而更持久的人文力量。
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繁荣,与人文底蕴、城市品格紧密相关。南京注重将深厚的人文底蕴浸润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不断聚人气、汇文气、积商气,城市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包容并蓄、南北枢纽之城。南京地域文化独具特色,以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为显性特征。1700多年前,以“永嘉南渡”为标志,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南京交融,南京也因此成为融汇南北、多元并存的“天下文枢”。近代中国,南京又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激荡之地,形成了融合中西文化精粹的近现代文化。革命年代,仁人志士以热血凝练成了雨花英烈事迹和精神,红色文化为这片土地上最壮阔的胜利谱出前奏。今天,这座城市以其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每一位到访者,并不断吸收新鲜元素,展示出作为活力古都和南北交汇枢纽的开放兼容姿态。在南京,热闹与沉静、传统与时尚、传承与创新交融碰撞,和谐而不相悖,形成别具一格的城市气质。
这是革故鼎新、改革求变之城。近代以来,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沉沦中奋起的苦难与辉煌,奔腾不息的长江在这里激荡出奋斗、创新的历史交响,成为中华文明自立自强、无畏进取的生动写照。拒绝故步自封,南京以革故鼎新的精神承托了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绽放出崭新的精彩。当前,南京正全面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在立足科教资源等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同时,还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厚植产业强市新动能,与时俱进乘风破浪、竞逐未来。
这是崇文重教、人才富集之城。长江万里,支流数百,仅110公里长的秦淮河因“文”著名,因“文人”兴盛。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自建成到科举废止,共走出80多名状元、1万余名进士。今天的南京依旧因英才荟萃而名。全市共有53所高校,包括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宁两院院士96人,每10万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52万人,均位居全国前列。科教资源丰富,成就了南京在“人才第一资源”上的独特优势,也为创新第一动力提供了丰沛的内劲。
南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整个城市就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为了保留城市底色,南京将“寻根铸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不断挖掘展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名片。同时,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城市特色塑造有机结合,整合现有分布相对较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放大历史文化的规模效应。
注重文化从整体上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引领和内在驱动作用,是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南京以文化为魂,推动文化和经济双向赋能,既加快产业的培育壮大,又让文化繁荣发展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挖掘文旅资源富矿。南京以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为原则,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阐释和价值挖掘,让标注在典籍中、雕刻在楼台上、传诵在烟雨里的城市文脉薪火相传、创新转化,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南京明确构建“古都为核、江河融汇、城丘绿间、多心辉映”的城市格局,并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线路、廊道和网络,让古都气、风雅气、市井气多元共生。进一步提升新街口地标新形象,强化文商旅融合,打造现代和历史风貌交相辉映的最具特色中心区、塑造时尚有活力的“中华第一商圈”;以夜瞻园、夜愚园为核心,丰富夜经济文化内涵,通过艺术表演激活夜间市场,为游客营造深度体验南京生活、南京文化的氛围;持续开发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旅游线路,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品质,打造具有历史感和文化魅力的滨水开放空间场所。挖掘工业遗产、民国文化、红色文化等保护要素,打造独具南京特色的文化景观群。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对新空间进行再造,把生活美学、人文底蕴、历史资源、自然哲学升华为街区的氛围并转化为商业价值。积极打造立体利用文化风雅之地,建设金陵小城,以金陵文化为依托,通过创建可沉浸、可体验、可亲近的文旅场景给予游客多维度、深层次、立体化的文旅体验。
金陵小城
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今天的南京仍旧延续“天下文枢”的辉煌,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储备是南京创新发展的最大优势。激发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之间的链式反应,协同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南京对于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扩面,提供最高100万元资助。目前已经有230余所外地高校院所在南京设立新型研发机构,2024年上半年,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引进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8.31亿元,新型研发机构正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把“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制定了《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工作指引》,从高校院所到企业一线,各个单位纷纷探索人才评价激励新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了全新的实践。“第一资源”激发出丰沛内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发布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被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初步建成了6G端到端实验平台。国家EDA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先期报告,南京位列全球第9、中国第4。
转化绿水青山价值。南京探索重塑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世界、城市与人民的关系新路径,通过生态修复实现区域发展的绿色蝶变。幕燕地区统筹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建成一批文化旅游类配套服务项目,精心修缮和保护了10余个历史文化景点,并开辟了长江旅游观光新航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幕燕国际登高节和国内唯一的江景樱花观赏区。方山地区运用现代造园手法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利用废弃地质石材,打造出体验独特的方山地质公园,让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逐步显现。江苏园博园在“园林园艺”“工业遗存”“矿坑崖壁”等特色景观资源的基础上,以“城市双修”为理念打造了四大花谷,被称为“矿坑上的江南百景图”。粗放式发展留下的废弃矿坑,如今成为促进城乡绿色发展的“黄金坑”。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20期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曹巧兰、马俊哲、丁和平、朱明、苏胜利、王苏波、张念、朱瑾)
责任编辑: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