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索菲亚,N个娃的妈,正行走在小时候梦想 “看世界” 的路上。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人生无极限,只要你敢想,敢坚持,整个宇宙都会为你让路,并整理资源帮你实现这些梦想。所以,不要犹豫,行动起来! |
最近上海女子沙白在瑞士的选择引起了广泛关注,我本以为不过是社交网络的又一阵风而已,没想到激发了全民讨论,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法国的女友还专门视频问我:
“你怎么看待上海沙白的观点和选择,我好焦虑啊!”
1,
女友也是东北人,那时候在上海我们俩合租在静安寺,她25岁我27岁。
她很美,也更爱美: 越美的人越爱美是天性吧!
红斑狼疮爆发在她一个小小整容手术之后, 记得那时候她最恐慌的不是自己,而是说:
“这病不好治,我是独生女,我爸妈可怎么办啊?”
很快她就辞职回去治病了。
围绕在她周围的花花草草消失了,只有一个认识几个月的法国男孩,追到了东北,陪她治病,在她因为用激素而肿得连自己都无法直视的时候,男孩带她去奢侈品店买各种漂亮衣服,大大方方向所有人介绍自己女朋友。
俩人很快结婚了,在爱人陪伴下坚持治疗,早就恢复了美美的样子,并且成为瑜伽教练,激励了许多学员,还生了两个混血娃儿,定期把父母接到法国享受天伦之乐。
后来她说:
“生病让我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人生,也不全是坏事。”
眼光长远,跟在乎自己的人一起拓展人生,她才是那种活得非常通透灿烂的人。
受沙白视频影响,她又开始焦虑,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
“我好担心会遗传给孩子,将来孩子长大了会不会恨我?”
2,
这个病情到底有没有遗传,医学界并没有定论,即使有遗传的可能性,坚持健康生活习惯,避免“雷区”,病发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说句心里话,哪个人不带点隐形疾病基因?否则近亲结婚的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如果病人不听医嘱,坚持按自己方式生活,明知后果严重,但追求生命的绚烂,心甘情愿接受最坏的结果,乐观豁达面对,也真的值得敬佩,但当那天来临的时候再回头责怪父母,就有点儿难以让人理解了吧!
有人说沙白是纯粹西方“自我有个性”的人生态度,大概是对西方有很大误解。
我跟女友说:
“如果真的遗传,那么孩子肯定也会遗传你和爱人的品格,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有边界和自我责任感,不会成为一个巨婴的,放心吧!”
安慰完女友,我就顺便分享几个小故事吧!
3,
在哥伦比亚山区生活的时候,小女儿三花花曾因头部感染未得到及时治疗,导致头顶有一块硬币大小的地方头发长得不好。
这几年,我带着她看了很多医生试了不少偏方,但效果依然不理想。
除了正规治疗,我还专程回到哥伦比亚,向当地原住民寻找草药,同时日复一日地用生姜水给她按摩,希望能有所改善。
身为母亲,我无比心疼,宁愿用自己的整张脸去换她那一块小小疤痕。
三花花活泼好动,虽然我再三提醒她在太阳底下一定涂防晒、戴帽子,可是她嫌麻烦,总是“忘了”。
一次,她又在户外打球没防护,看着她晒得红彤彤的,我有点儿崩溃,眼泪都出来了:
“你总是这样不照顾自己,将来真的长不出头发,不要找我诉苦求助!”
她见我如此伤心,立刻抱住我:
“妈妈,对不起,我以后会记得戴帽子的,别哭...”
从那之后,她再也没忘记,还让我买了小小的防晒霜随身携带,虽然她还不明白我为什么那么在意她头顶小小疤痕,但是她知道:
照顾好自己,少让妈妈担心难过,就是对妈妈的爱。
大部分父母都会拼尽全力去照顾孩子的成长,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环境,而那些在外人看来“过得极好”的孩子,更少不了有人默默的付出和托举。
4,
大家都说国外的孩子独立、有个性,我深有同感。
但“有个性”并不等同于“冷漠无情”。
在许多发达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的生活选择更多样化,家长们不必太担心孩子的未来,孩子也能按照自己个性“自由成长”, 而成年后的孩子更不依赖父母买房置业,家庭经济划分得很清楚。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确很少有“孝顺”这个概念,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得感恩父母的帮助。
我儿子刚满月时,公婆曾帮忙照看过一个晚上,先生和我一回家,他们就告辞回去了,第二天先生特意快递了一束鲜花和两瓶香槟表示感谢。
旧文阅读:曾经让我无法接受的婆婆,80岁独居,活成了让我羡慕嫉妒的模样- 真希望自己妈妈也能这样啊!
但在国内,很多年轻家庭都需要父母帮忙,父母也往往倾其所有扶持孩子,老了很难完全依靠社会养老,所以自然也希望子女能照顾自己老年生活,这种父母和孩子无论经济还是情感上的相互依赖,是特定的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在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带薪产假可以有2年以上,幼儿6个月入托非常普遍,所以小家庭完全可以不依靠父母参与帮助,而老人的确也可以完全不靠子女安然养老。
脱离大环境断章取义跟“国外”对比毫无意义。
很多人觉得父母生孩子以及为孩子付出,是父母自己的选择 --“我又没要求出生", 所以作为孩子没有“感恩”的义务。但在我看来,无论中外,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既不能单向索取,更不是“谁欠谁”那么简单:
养育孩子固然是父母的选择,但孩子理解并回馈这份爱,也是人性的自然表现吧!
“个性”、“独立”不意味着无视血缘和感情,而是在彼此尊重与关爱间找到平衡。
5,
近年来关于性别多元的倡导层出不穷,最初我以为世间只有“男女”两性,到现在发现居然有了“上百种”性别的存在。
我一朋友的叔叔跟同性伴侣相爱几十年,温馨体贴的场面让我都羡慕;一个邻居家孩子也在成年后在家人支持下选择变性,走向自己更为认同的生活。
我挺理解他们的个人选择的,在一起聚会时候并不避讳这些话题。
但如果他们不断发视频强调自己多幸福,将原本个性化选择不断高调宣扬,是否依然值得理解和尊重?
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中,有机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理解并不等于完全认同,尊重也不需要建立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
自我实现可以充满个性,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幸福是一种完全个人的体验,旁观者没有必要代入自己,个体更没有必要通过高调宣扬以获得他人认同。
写在最后
在这个教育日益内卷、家长日益困惑的时代,也许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不是如何培养出“不亏欠任何人”“成功独立”的孩子,而是如何塑造出身心健全、懂得关爱自己和照顾他人感受的有温度的个体。
沙白的选择引起巨大争论,但她不代表东方或西方人的方式,只是完全个人的决定,就像她自己说的:“我是千万人中独特的一个。”
别人的生活只是一幅风景,我们的路还需要自己明辨是非,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自我代入和盲从,不要在别人的人生故事里迷路,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随手“点赞,在看”,留言或转发,这将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