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索菲亚,N个娃的妈,正行走在小时候梦想 “看世界” 的路上。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人生无极限,只要你敢想,敢坚持,整个宇宙都会为你让路,并整理资源帮你实现这些梦想。所以,不要犹豫,行动起来! |
前几天带着三个小娃刚从飞了12个小时飞机下来,就被CNN头条之一抓住眼球:
" 中国,飞机上,俩陌生乘客将哭啼幼童锁进厕所进行教育。"
顾不上“在孩子们面前不用电子产品”的习惯,我忍不住立刻打开国内网站,看到无数视频:
“把嘴巴闭起来!听见没有!” “别哭!!” “这么小的小孩不许看手机了!” “哭就不能出去!” 愤怒女子对孩子戳着手指咆哮; 孩子显然吓坏了边哭边喊: “抱抱,抱抱!” “你是能听得懂的乖宝宝..." "不哭了我就带你找奶奶!” 另外一个女子稍微柔和一点; 继续哭,当然不让陌生人抱。 “听见没有,别哭!!” 另外那个声音更凶了: “你就在这里站着直到不哭为止!” “有什么话你好好说!” ... |
敢情俩大人还演着双簧黑白脸啊!
14个月的孩子怎么才能 “ 有话好好说 ”? 作为亲自带大三个小不点的妈妈,我在此跪请天才父母指点。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从贵阳到上海的航班,飞行时间大概2小时40分钟,并不算长,是爷奶带着14个月大的幼儿到上海找爸爸。
据说俩人因为平时并不是孩子最亲近抚养人,也不常出门,所以有点不知所措,可以理解。
但是我无法理解的是:
空乘哪儿去了?
为什么俩人居然还敢把视频放出来炫耀?
1,
有人考虑过孩子感受吗?
我有三个年龄相差2岁多的孩子,他们3个月大我就开始带着出门,平均每年两次国际旅行,单程在飞机上时间10个小时起步,至今10多年走了大半个地球,不要说从来没有“外人” 给过孩子们脸色,就是我自己活到这么大,亲妈都没有指着我鼻子这样吼过。
旧文阅读:一拖仨,长途旅行中转德国,上了飞机才发现10女儿把随身行李箱忘在了候机厅...
虽然是三个孩子妈妈,但是我并不玻璃心,反而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但是14个月的孩子刚会走路、刚学说爸爸、妈妈、抱抱之类,哪儿懂什么叫 “ 规矩 " ?
在这种情况下他/她唯一的想法可能就是:
看到熟悉的面孔、被亲人抱抱、回到安全的环境中;
即使是大龄“真熊孩子”,这样在飞机上被两个陌生“庞然大物” 锁进厕所封闭空间指着头声嘶力竭地威胁恐吓,也会被吓得不敢哭,甚至不敢呼吸了吧?
也许余生都不敢哭,不敢不听陌生人的话了吧?
当孩子长大后,唯唯诺诺、稍微看到别人脸色就大气不敢出、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三句话就被PUA、非必要绝对不出门...的时候,再看心理医生、谴责原生家庭,恐怕没人会记得播下种子的这两位陌生“阿姨” 吧!
2,
别的国家怎么处理?
带着孩子出行,不要说在封闭的公共交通、尤其是飞机上,真的是挺大的挑战,就是日常公共场合,也难免状况层出不穷,所以最近几年才不断出现关于各种“熊孩子”报导,而这种挑战是不分国家和区域的。
让我们看看发生在其他国家类似情况吧!
2013年: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餐馆里,一名4岁的小女孩因为食物不合口而大声哭泣,另一桌的顾客受不了哭声,走过来对女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威胁以示警告,女孩的母亲也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孩子“需要教训”。
后果:尽管母亲同意,但瑞典的法律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对儿童的威胁行为。这位顾客被其他餐馆顾客和工作人员阻止,并立即报警,顾客后来被指控为“对儿童的攻击”,尽管最终因为没有造成严重伤害而没有入狱,但他被罚款并受到严厉的法律警告。
2017年:在英国伦敦飞往纽约的航班上,一名4岁的孩子因长途旅行哭闹不止,母亲各种安抚都无法让他安静下来。一名坐在旁边的乘客提议让他来“教育”孩子,母亲因疲惫不堪而默许,乘客对孩子严厉斥责,并威胁再哭就“把他关在厕所里”。
后果:虽然这名乘客并没有对孩子进行身体上的攻击,但他的言语威胁引起了其他乘客的不满。乘务员得知情况后,将这名乘客与母亲和孩子分开,并在飞机降落后报警。警方介入后,对该乘客进行了调查,尽管没有起诉,但乘客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并被航空公司列入了观察名单。
2020年:在从悉尼飞往洛杉矶的长途航班上,一名2岁的孩子因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焦躁不安,不停地踢前排座椅并哭闹。孩子的父母努力安抚,但孩子依然无法平静,前排的一名乘客突然转身,严厉地对孩子进行训斥,并试图握住孩子的手以强制他安静,父母因当时的疲惫无奈,默许了这一行为。 后果:当机组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将乘客的行为记录下来,并向澳大利亚联邦警察报告。该乘客在到达目的地后被警方带走,并受到“扰乱飞行秩序”和“威胁儿童”行为的调查。最终,这名乘客被罚款,并被禁止在一年内乘坐该航空公司的航班。
在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类似的恐吓或不当对待儿童的行为不仅引发广泛社会舆论谴责,更会触及法律问题,即使在家长因无能为力而默许陌生人干预的情况下,这些行为都可能被视为对儿童权利的侵犯,从而面临法律后果,如刑事指控、罚款,甚至监禁。
1岁半的三花和7岁哥哥在公交车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每种情况下,都出现了 “机组人员发现后..."的干预,并对整个事件的导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乘客可能因为很少出行、可能太疲倦、可能...而失去正确判断能力,但是机组人员应该是专业的,应该是乘客最坚实的后盾...
我们的航空人员当时在哪儿?
去年夏天我带着孩子在意大利旅行,在餐厅里我打了儿子老扎克一巴掌,不但当场所有食客都停下来充满敌意盯着我,同行的朋友几乎一年没跟我说话,直到我郑重写了一封邮件解释和道歉,才得到理解和宽容,恢复友谊。
4,
带娃旅行的准备
网络已经有无数一边倒的批判和谴责,包括对航空公司的不作为,我在此就不表达自己的愤怒了,只分享一下自己出行的感受和经历吧!
儿子老扎克是在4个月的时候我自己带着从欧洲回国的,飞机上10个小时;大花花是在9个月时候从北京飞往欧洲; 然后他们1岁和3岁的时候我们又从北京飞往悉尼,飞行上大概13个小时;后来三花花出世,6个月开始大时候,我开始一拖仨出行。
陌生的环境、嘈杂的人群都会让孩子恐惧和疲倦,飞机上封闭的空间和高空压力带来的生理上的不适,更会让不懂表达的幼儿哭泣,很难控制;
当然如果你让陌生人把他们带到小黑屋恐吓威胁,简单粗暴,事情在当下就容易解决。
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必须出行,首选跟日常抚养人一起。这样随时能得到熟悉的拥抱、看到亲人的脸庞,给小孩子创造一个小小的“安全舒适区”,从而减少恐惧不安;
其次,家长一定保持稳定情绪,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焦虑。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能感受并接受亲人的情绪:你焦虑,她比你更焦虑;你害怕,她比你更害怕...
他们还不懂得外界发生什么事情,只会百倍放大守护人的情绪;
然后多带些孩子平时喜欢的小东西,尽量让孩子“忙起来”,把精力放在熟悉并喜欢的事物上,情况允许下,再适当介入旅途中新奇好玩的东西。
8个月大花花在北京到哥本哈根的飞机上,在“挂在墙上”的篮子里,安静“看” 航空杂志
飞机起飞降落过程, 因为耳朵压力不舒服,幼儿特别容易吵闹哭啼,我会把他们双耳一堵一放:即释放耳朵压力减少不适感,同时看到妈妈轻松笑脸,还以为我在跟他们玩游戏,就不会恐慌,甚至还哈哈笑个不停;或者在压力产生前就开始喂奶,因为含着妈妈乳头不但感觉安全,吮吸吞咽也会有效调整压力;孩子们大些时候,我则给他们最喜欢口味的口香糖咀嚼,并探讨不同口味吸引他们注意力;
孩子懂事后,还可以提前告诉他们可能会发生的不适和遇到的问题,提醒他们在公共场合尽量不打扰别人,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并允许他们做些平时“不可以”的事情:
比如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随便看视频动画玩手机,随便吃自己喜欢的“垃圾食品”,随便玩耍...
仨娃在候机厅,躺在肮脏地板上玩游戏
我看到过有些家长真的很负责、很有公德心,孩子稍有吵闹或者周围人看过来,就内疚、焦虑,开始大声呵斥孩子,结果越批评孩子越闹,直到双方都崩溃...
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意识到周围人生气的主要原因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嗓门太大,语气太刺耳。
这完全没必要,如果孩子特别不配合,第一时间跟周围被打扰到的人礼貌道歉,然后柔声安抚孩子,无论多“厌娃儿”的人,出门在外都会尽量宽容的,俗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我记得有些家长还准备些小礼物或小卡片给周围受到干扰的乘客,也是非常聪明有效的做法。
写在最后
带娃出门,最重要的是陪护人的情绪:保持稳定,任何意外都不能慌乱失控。
然后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平时最喜欢的零食...任何容易让他们安定下来的方法;
无论出现什么状况,我觉得作为家长或陪护人,都不能把教育孩子的事情假手于人,尤其是陌生人。
作为旁观者,无论我们有多好的教育方法,都应该慎重介入,不直接出手面对别人的孩子进行管理,哪怕我们是教育专家。
陪护者可以虚心听取周围人的建议,结合自己经验,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理解,让孩子平静下来确保旅程顺利。
航空公司...
我始终认为:
在航班出行任何意外状况,航空公司都是第一责任人,这个我就不想多讨论了,否则额外万字都不能表达我的想法;
最后想说的是:
带娃出行不是原罪,没有必要因为害怕孩子吵闹而改变自己的正常生活,并因此怨恨孩子。
婴儿出行有这样问题,大孩子出行同样会有那样问题,而我们不可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一辈子,反而应该借助出行,在实际操作中,教会孩子如何跟这个世界相处,逐渐理解将来人生需要遵守的社会规则。
更不可忽略的是:
当我们的生育率降到危险的水平线下,父母们焦虑到崩溃边缘的时候,除了不痛不痒的激励政策,从根源上重新审视整个社会环境和法律法规,也许势在必行了。
我真心希望,将来我们再也不会看到类似恐吓威胁婴幼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视频了。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随手“点赞,在看”,留言或转发,这将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