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符号意义已经衰减得就像我那部充电不进的旧手机

时事   2024-12-13 17:02   日本  
马云时隔4年首次在公共场合做演讲

我有一部旧手机,充电时显示电量满格,但拔掉充电器没多久就开始报警,再过一段时间就自动关机。

这让我想到眼下的"马云现象":这么一两年来,每次他一现身,舆论场就会沸腾,各路媒体竞相解读"释放了什么信号",但没过多久,市场的期待就会迅速回落,企业家的信心依然低迷。

最近这一幕又在上演。12月8日,马云在蚂蚁集团成立20周年活动上发表演讲,再次激起千层浪。各类文章纷纷把他的现身视作重要信号,仿佛春天就要来临。

然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3月他回国,被视为重要信号;两个月后他提出"三个回归",又被视为重要信号;去年11月,他在阿里内网发声;今年4月,他在内网发长文;前不久,他手持瑞幸咖啡现身阿里园区......

每一次,都被赋予深刻寓意。但每一次的效果,都像是在讲"狼来了"的故事。

人们为什么对马云如此关注?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判断经济什么时候回升向好,不能只看GDP、PMI、CPI等,还要盯住三个民间指标——马云、巴菲特和茅台。"

这种说法本身就折射出一个深层无奈:一个社会的信心,居然要靠某个企业家的现身来提振。

要理解"马云符号"的由来,还得回到2020年。

众所周知,那一年,马云在一场金融峰会上演讲,把银行比喻成当铺,由此引爆一系列事故:他本人销声匿迹很长时间,他的企业被罚款,蚂蚁集团原定的IPO被叫停。

与此同时,整个互联网行业都进入强监管时代,一批企业遭遇类似境遇。“马云单挑”,某种程度上成了民营经济环境趋紧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在那之后,人们开始期待马云何时复出,是否能复出。"马云符号"开始具有了特殊意义,他甚至还拥有了"定心丸"的外号:只要他现身,就意味着政策环境改善的信号来了。

事实上,他的多次露面,确实也伴随着一些松动迹象。去年7月,处罚落地,蚂蚁集团完成整改"上岸";今年8月底,官方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完成三年整改。

但问题在于,这些符号化的改善,并未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符号依赖”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市场的深层焦虑。当政策环境不确定性过高,当市场规则朝令夕改,当产权保护脆弱不堪,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寄希望于各种"符号"和"信号"。民营企业家寄望于马云现身,跟古代百姓盼望青天大老爷作主的心理何其相似。

但这种期待终将被一次次消减殆尽。不是因为马云不够"神通广大",而是因为任何个人都无法成为经济环境的"定海神针"。市场信心的重建,从来就不是哪个企业家能够担当得起的。马云们虽然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的辉煌时代,但他们无法、也不应该承担起提振整个市场信心的重任。

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什么样子?那应该是一个有着稳定市场规则的环境,企业家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创新;那应该是一个产权得到充分保护的环境,创造者不必担心成功会招来麻烦;那应该是一个政策可预期的环境,市场主体能够对未来做出理性规划。

熊彼特说,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是持续不断的"创造性破坏"。这种"创造性破坏"需要的是制度保障,而不是个人符号。

试想美国需要"马斯克符号"吗?马斯克可以火箭上天,可以收购推特,甚至任性妄为,发表惊人言论,但这些都只是市场经济中的寻常现象,从不会被过度解读为整个经济环境的晴雨表。

我常常把我的那部旧手机拿出来看看,它偶尔还能显示满格电量,给我一个错觉,以为还能用。但刚用上几秒,就显示电量不足而关机。

马云的符号意义不也是如此吗?与其寄望于某个企业家的现身能带来春天,还不如脚踏实地感受真实的经济脉动。

你感受到的冷暖,才是最靠谱的"经济晴雨表":你身边的创业者还在坚持吗?你的朋友们还敢于投资吗?你的工作还稳定吗?这些切身体验,远比任何"符号"都来得真实。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人们确实需要信心。但这种信心应该来自于制度的完善、市场的规范和法治的进步。否则,我们永远都在等待下一个"马云现身"的虚幻梦境里。

体察世势,思考中国,欢迎关注中西ABC
点个在看,更多人看↓↓↓

中西ABC
在中西比较中探寻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共识路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