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早上起不来做运动,醒了以后,不是立马爬起来,总想赖一会儿床,与其胡思乱起还不如就做“内在小孩冥想”吧。
每次做,都会流眼泪。
就像姝立说的:哭一哭挺好的啊!
为了记录一下每次做内在小孩冥想的感受,我还把flomo放在苹果手机的首页上,做成了小卡片,最方便直接输入内容。
这样也算不白做。
最近也做了几天了,每次音频引导:推开“我的童年”的大门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重复的画面出来,我想来想去,我记忆中的童年也太枯燥了吧,除了学校教室就是家中,从来都没独自下楼跟小伙伴们玩过呢。
但是每次总有一些不同的角度,可能是昨天下午看了两个小时《心动的信号》,开始回想起小时候的那些懵懂的情愫了。
为什么要重启内在小孩冥想呢?起因是约了一个姝立的个案,她建议我每天跟内在小孩链接一下
跟姝立也算是老熟人了,一开始,我会觉得跟她做个案,可能会有一些拘束,打不开真心,但是姝立温暖的笑容让我放下了顾虑。
由于不想打扰队友休息,我就在我们小区楼下做的个案,也不管周围有没有人,就任由眼泪流下来。
姝立通过人偶玩具投射潜意识,我的内在小孩的人偶距离跟我自己很远,一直在身后默默注视着我的感觉。
在人偶中,我选的自己是“渴望者”,但是又很胆怯,懦弱,我的内在小孩是“隔绝者”,空虚,空想,逃避,而那个“为什么”的人偶是一个粉色的男性人偶——既浪漫,任性又有洒脱的男性能量。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做啥都深入不下去?
乱七八糟做了那么多事,却依然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因为“身心不合一”,跟内在小孩距离太远,陷入头脑一团乱麻。
愿意做的就是轻松的——轻松的就是自律——自律的才能做得顺风顺水(我还在消化这几句话)。
我说我之前也花钱做了很多次“内在小孩的疗愈”,还是找不到她在哪里,或者是她有什么需求,我就会第一时间批评回去:这都是“小我”的贪嗔痴!然后又把自己压抑回去……
结果就是越憋越深,想出来不知道咋出来,又很无助。
其实我已经觉察:我的“内在父母”总是会第一时间无条件批评“内在小孩”——这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了吧。
之前我也无数次在公众号上说:我要重新养育我的内在小孩,可是好像每次都搞了几天,然后以失败告终。
“内在小孩”究竟是什么?我问问AI
“内在小孩”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与童年经历相关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这个概念认为,虽然我们成长为成年人,但内心仍然保存着童年时形成的某些感受、信念和行为模式。这些内在的小孩可能是充满好奇、快乐和无忧无虑的,也可能承载着童年时未解决的创伤、痛苦或不安全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内在小孩的存在可以影响成人后的情感反应、行为和人际关系。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经历了忽视或创伤,他们的内在小孩可能会感到不安全或不值得被爱,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形成自卑感或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因此,很多心理治疗方法,尤其是创伤疗愈,会鼓励人们去“照顾”他们的内在小孩,通过面对和理解这些童年时期的情感,来促进自我疗愈和成长。这是一种帮助人们与自己更好地连接,认识和接纳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方式。
我理解就是婴幼儿童年时期未被疗愈的创伤吧,是不是应该先疗愈好自己呢?可是黄仕明老师又说:创伤是永远疗愈不完的……
又有老师说,不要修“小乘”,要修“大乘”,要为众生修,不是为了自己修,在帮助他人的路上就会疗愈自己……
不知道,脑子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想是想不出结果的,反而被困在这些概念,这些念头里……该做啥做啥去吧。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独立,以至长大后不敢求助,因为无助,就会有很多期待,和随之而来的失望
如果目前你有排解不了的情绪,也没有知心朋友可诉说,欢迎扫码加姝立微信,陪你一起探索(我已经做完了,非常棒,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