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去听了一堂小学初中高中专业的数学老师陈老师分享的讲座,逻辑清晰,娓娓道来,有很多颠覆普通人的数学思维,我把自己理解到的精华分享给大家哈:
现在国内流行上各种补习班,各种冲刺班,都为了学生最后的考学服务,到底有没有用呢?
有。
但是不长久。
陈老师说,那些临到考试之前去读冲刺班的孩子,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学习的习惯已经改不了了,只能是学一些技术,技巧。
但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学科习惯,基础知识,自学能力。
初期数学启蒙怎么学?
首先问自己,对小孩子来说,学习是唯一的任务吗?
不是,前期不要让孩子学太多知识,因为容易没有后劲。需要保持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建立信心,不要过早学习难题,容易打击积极性。
方法:可以猛夸孩子,给孩子洗脑,以至于孩子自己都无条件认为“我的数学不错”,夸到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盲目自信比盲目自卑要好。
如果某一次数学考试考不好,孩子会觉得应该是发挥不好,或者哪些题目不懂,于是接下来会去找方法,而不是认定“我反正数学就是很烂啊!”
一旦接受了这个“我数学差”的标签,那基本想翻盘就很难了。
一个意想不到的方法——数轴法
加法是正着数数
减法则是倒着数数
第二,以终为始,看淡结果
“以终为始”是《七个习惯》中第一条,用在这里也合适,假设终点目标是名校,根据“法乎上,取乎中”,至少也能上个中等的学校,假设目标就是中等的学校,可能只能进入差一点的学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小时候教育都会以成败论英雄,也就是目标定好了,结果没考上,就会遭遇一大堆批评。
其实认真努力过,结果没考上,小孩子自己也会哭。但是如果一开始,家长过度重视结果,孩子就不会勇敢去尝试
如果更加关注过程,最后有没有达成这个结果,都可以接受——问题在于家长要保持一致才行。
第三,给孩子提前铺垫,最后让孩子下决定权
比如陈老师从两年前就开始给孩子灌输——两年后我要收玩具罗,三年后要上初中,学业会很紧张,没有那么多时间玩耍罗!而不是一下子就收到,孩子没有那个缓慢接受的过程,提前就给他铺垫,做好心理建设,等“紧”的时候,他的反应就没有那么强烈。
突然想起来,跟老人家也是,比如一个美女,找了一个猜测父母可能不认可的对象,不要一下子刺激,而要慢慢提前铺垫沟通,潜移默化,把老公优点展示出来,一点一点被认可……甚至反转
扯远了,回到教育的话题上,家长要做的,除了耐心,不要放弃,还要建立一个可以跟孩子好的沟通机制——可以互相批评做得不好的,表扬做得好的。
最后给陈老师免费数学课打个广告,欢迎关注他的小红书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