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去云南旅游的朋友,肯定对街头巷尾那些挂着"翡翠赌石”招牌的店铺印象深刻。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可能因为里面藏着一块极品翡翠而瞬间价值连城;也可能一刀下去,啥也没有,血本无归。因此行内才有了"一刀穷,一刀富”的说法,形象地描绘了赌石的刺激性和高风险性。没有点专业的眼力劲儿和经验积累,这赌石,还真是一场心跳加速的冒险游戏。
这一点与和田玉的籽料很接近,翡翠在开采时外面包裹着一层风化皮,内部的好坏根本看不到,只有切开后才能一探究竟。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赌石成为了一种带有极高风险的交易方式。
和玉大叔在和田玉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虽然也很清楚翡翠和和田玉虽说都是玉石,但特性上还是有不少差异的。和田玉相对来说,油润内敛,而翡翠则更加晶莹剔透。对于翡翠的“赌石”,说实话和玉大叔也一直抱着几分好奇。如果真的能有一种“透视眼”的技术,直接看穿这层神秘的皮壳,那对于整个翡翠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结果今天和玉大叔在搜索资料的时候,无意间查到两个医学类公众号“鼎湖影像”以及“XI区”,恰好花费重金,使用CT扫描了一下翡翠,来获得宝贵的试验数据,大叔仔细阅读,总结了一下,方便玉友们理解。
考虑到翡翠原石的密度比较大,他们这次还特意选择了双能量扫描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用两种不同的X射线能量进行扫描,获取翡翠在不同能量下的衰减信息。通过后续的专业分析,我们就能更准确地判断翡翠内部的物质成分。这就像给翡翠做了个“化学成分分析”,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材实料”。
按照惯例,先给大家上几张用CT扫描重建出来的三维图像,让大家过过眼瘾!不得不说,这科技的力量真是强大! 原本其貌不扬的石头,经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瞬间看起来科技感十足,不同的配色还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看起来好像比实物更值钱了呢!当然,这只是为了分析电子密度和原子序数后,进一步利用CT的双能量技术,分析了每块石头的能谱曲线。
能谱曲线是指物质在不同X线能量下的衰减变化,它能反映出物质的内部特性。实验者使用的是第三代双源CT(西门子SOMATOM Force)。 扫描模式依然是双能量,确保能够获取更全面的数据信息。 后续的数据处理则使用了专业的工作站(syngo.via)。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珠宝玉石的美,后期使用了专门的Cinematic Rendering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这种渲染技术能够呈现出更加逼真的光影效果,让这些玉石看起来更加熠熠生辉。
结论如下
翡翠(绿翡翠、黄翡、紫翡):能谱曲线表现出相似的趋势,曲线形状较为平滑。
B货翡翠(假翡翠):能谱曲线显著不同,曲线斜率较大,呈现出较大的波动。
蜜蜡:能谱曲线与其他珠宝显著不同,主要因为蜜蜡的原子序数较低。
通过能谱曲线,可以轻松区分真翡翠和B货翡翠。而一些其他的物质比如蜜蜡、天河石等其曲线特点也非常鲜明,尤其是蜜蜡,由于其原子序数比水还低,能谱曲线呈现出独特的“反弓型”。
为了确保试验数据准确,志愿者还提供了一些真翡翠手链,对比那四块开了“窗”的翡翠原石,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它们的原子序数差别较大,从10.04到12.12不等,电子密度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1959.9到2595.1HU。
这意味着,即使是同一批开采出来的原石,内部的成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总体来说,这几块原石的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与真翡翠手链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只有一块编号为三号的原石,它的原子序数和真翡翠比较接近,但遗憾的是,这块原石内部的密度非常混杂,看起来一点也不“圆润饱满”,从切料的经验判断,这可不是好兆头。
通过这次实验的科学数据,“和玉大叔”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CT扫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翡翠原石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在鉴别翡翠真伪和裂纹分布上还真的有着独特优势。可惜指望靠CT轻松赌石,恐怕还不现实。翡翠的价值评估涉及种、水、色、裂等多方面因素,单靠扫描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现阶段CT技术在赌石中的应用仍然局限于内部密度和裂隙的识别,其作用更多是辅助决策,而非完全替代切石。
翡翠的种水、颜色等关键指标与和田玉很接近,都是一些有色的金属离子侵染到玉石中实现的,比如糖玉就是FE元素沁入和田玉从而实现红色,这些有色离子依然难以通过现有的CT扫描完全呈现。只能说CT技术目前更多是用来“排雷”,而非“挖宝”。它可以帮我们避免一些明显的"坑”,比如裂纹过多的原石,或者成分明显与翡翠不同的水沫子假货。但对于那些需要精准评估价值的高端翡翠原石,切石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考虑到CT扫描的成本较高,目前这种技术还很难普及到所有消费者和商家手中。相信随着设备技术的进步和行业需求的增加,未来CT扫描的成本会逐渐降低。以后可能会有机会让普通消费者也能通过扫描技术,更加清楚地了解手中的珠宝玉石,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上当受骗。
←和玉大叔官方售玉微信
有趣的小哥等你来撩仅售玉使用,鉴玉请公众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