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一个崭新世界的开始 |《西方数字游民研究前沿》出版

文摘   2024-11-03 20:45   湖北  
【编者按】 近年来,智能设备的全球互联、工作的远程化,以及自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重思,都推动了数字游民这一群体的迅速崛起。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远程工作,努力挣脱传统工作地点的限制,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移动,以实现工作与休闲的最佳平衡。数字游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西方学界对数字游民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许多学者围绕数字游民的内涵与类型、数字技术应用、生活方式、自由、流动性与流动体制、(元)工作、休闲、网络叙事、身份认同、纪律实践、社区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大量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社会关切的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广泛传播,增进和加深了人们对该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解。《西方数字游民研究前沿》收录了其中颇具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十一篇论文结集成册,在全面且系统地介绍这些西方理论成果的同时,鼓励中国学者与这些理论成果进行学术对话,进而深入中国社会肌理去研究这一新兴社会群体,并以此来推动数字游民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下文摘编自姚建华教授所写的导言。

西方数字游民研究前沿

姚建华 主编

格致出版社20249月出版

导言 姚建华

从数字劳动研究转向数字游民研究,对我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如果以2017年出版的媒介和数字劳工研究:西方的视角丛书作为我在数字劳动研究领域的起点,那么过去七年,我一直在这个领域深耕。其间,我阅读了大量中西方数字劳动研究文献,以外卖骑手、新闻从业者、数据标注员、虚拟恋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出版了两套与数字劳动主题密切相关的丛书,并发表了80多篇中英文论文,这些成果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感到自己陷入了研究视角狭窄、理论对话和创新思维不足的困境。虽然我曾尝试从西方最新的先锋实践入手,探索公平工作委员会、平台合作主义等既前沿又具有很强现实性的议题,但总体而言,我在数字劳动研究中还是难以突破劳动过程理论和剥削控制的研究范式。研究越深入,我内心的困惑就越强烈。

可能是缘分。一次在工作闲暇时,我在哔哩哔哩上刷到了一段名为数字游民旅居曼谷的视频,这段视频深深地吸引了我。看完之后,我又在各类社交媒体上搜索并浏览了大量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如旅居清迈和30个数字游民一起共居”“巴厘岛数字游民如何在网上赚钱”“安吉DNA数字游民公社等,这些信息让我对数字游民群体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这个话题浓厚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我敏锐地意识到,数字游民这个话题以及围绕这个群体而展开的学术研究,可能会为我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帮助我走出当前的迷茫,并成为我新的学术成长点。

这主要是因为,数字游民是一个追求在快乐的地方工作,到美好的地方生活的群体,因此,一方面,从生产和劳动的理论视角来研究这个群体是必要的——这意味着我之前的理论训练和学术积累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数字游民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他们选择在不同的旅居地进行远程工作,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注重生活的体验感。也就是说,消费和休闲也是考察这个群体时不可或缺的面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费和休闲的面向可能比生产和工作的视角更重要,因为对于大部分数字游民来说,改变居住地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更是为了体验更加充实的生活,因此,数字游民群体生活方式的内核是休闲,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份能够给他们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

我一直认为,如果无法全面地研究消费和休闲,那么我们对劳动的理解也将是有限和片面的。在之前的研究中,我试图提出数字劳动研究应该从关注劳动休闲化转向关注休闲劳动化的观点,但我总感觉自己并未能充分解释清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然而,数字游民研究为我更深入地思考生产与消费、劳动与休闲之间的二元张力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一方面,系统地研读与休闲相关的国内外经典文献,有助于我构建一个完整的休闲理论知识网络;另一方面,从劳动与休闲的关系出发进行数字游民研究,将为我突破传统的劳动过程理论和剥削控制的研究范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数字游民的平均年龄大约为30岁,其中58%的数字游民由千禧一代1981—1996 年出生)和“Z世代1995—2009 年出生)组成。在中国,数字游民也主要由年轻人构成,特别是20多岁的新近大学毕业生,他们正处于人生选择的关键期。研究这一群体不仅要探讨他们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因素,还涉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社会化交往、身份认同、情感连接、社区活动等多个议题,这些都与青年文化或青年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剖析数字游民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因素以及这种生活方式背后媒介话语所蕴含的权力结构——这也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旨趣所在,那么关于该群体的媒介话语本身和文化实践,以及这些话语和实践所反映的青年文化及其演变过程,更多地是文化研究主要讨论的话题。换言之,数字游民研究不仅将实现劳动与休闲研究的整合,也将促进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学术对话。仅仅想到能有机会通过对数字游民这一特定群体的探索,深入讨论这两组重要的关系,我就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

确定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目标,我就立即投入相关文献的搜索和研读中。在西方学术界,数字游民是一个相对较新且发展迅猛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总量并不大,我迅速地完成了大部分文献的精读,并尝试对这些文献和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和思考,这就有了202311月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上的《西方数字游民研究述评与中国启示》一文。

在这篇研究综述中,我从个体流动、地理套利、工作休闲平衡、社区营建这四个密切相关的核心议题切入,对西方数字游民研究进行了总体性的梳理和评述。这篇综述发表之后,我继续追踪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走访和调研了泰国曼谷、清迈等全球数字游民聚居地,以及国内热门的数字游民社区,包括浙江安吉DNA数字游民公社、河南信阳光山数字游民基地、云南大理NCC共居共创社区等。这些理论学习和实地探索使我深刻感受到,数字游民相关的研究问题远不止综述中提到的四个方面,它们与数字游民的生活、工作与休闲息息相关,同时涉及许多学科的核心概念,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技术应用、生活方式、自由、流动性与流动体制、(元)工作、休闲、新自由主义、网络叙事、身份认同、纪律实践、社区建设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张更为完整的数字游民研究地图,以及为了补充之前研究综述中未能充分讨论的议题,我决定编纂这本《西方数字游民研究前沿》。本书收录的十一篇论文,主要围绕着上述七大核心议题展开。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我将这些议题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并将本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篇聚焦于数字游民的内涵与类型学分析,中篇讨论与数字游牧生活方式相关的自由、流动与(元)工作等重要面向,而下篇关注数字游民的身份认同、工作休闲平衡以及社区建设等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书的目标不仅是全面和细致地向国内学者和广大的读者介绍西方数字游民研究的最前沿和经典文献及其作者,更重要的是,本书旨在鼓励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进行学术对话,进而深入中国社会肌理去研究这一新兴的社会群体,并以此来推动数字游民的本土探索与实践。

作家韩寒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一书中写到:我离开了流沙,往脚底下一看……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我是一只动物……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这段话很好地概括出了游牧的本质,即人作为动物的自由意愿和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传统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不断的迁徙中寻找最适宜自己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生息繁衍。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携带着数字设备,一边工作,一边旅行,一边享受生活,化身为数字时代的波希米亚人

在全球旅居的生活中,这些数字游民接触到了不同地方的人和事,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有了建立在距离之上的理性思考和一定程度上的比较性反思。本书聚焦数字游民这一新兴的社会群体,在系统梳理、归纳、介绍和评述西方该领域最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读者展开有益的交流和对话。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些学术成果对中国数字游民研究有哪些启示?我们应如何借鉴和反思这些研究?希望本书能为国内学者在数字游民议题上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和思想交流提供重要的支点——这也是本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最后,我想援引DNA数字游民公社前主理人许崧在一次采访中的话来作为这篇洋洋洒洒导言的结尾:数字游民,在我看,不是一种边缘的、亚文化的生存状态,而是一个崭新世界的开始。对于研究者而言,数字游民研究将会打开他们的新世界。这是因为数字游牧不仅仅是一种由新技术驱动的工作形式,它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现象。那么,如何系统地研究数字游牧作为一种新技术的应用、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现象?我相信,这个问题将会激发一大批社会学者、人类学者和传播学者的想象力,促使他们投身于数字游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我同样也期待,本书能够为每一位读者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一种对新型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想象。当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特别是当代青年处于现代化机器的运转中,面对工作的异化和内卷化,这种想象就变得异常重要。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英雄。

西方数字游民研究前沿

姚建华 主编

格致出版社20249月出版
👆点击封面 即可购买
 作者简介 

姚建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加拿大女王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术研究聚焦于传播政治经济学、平台劳动与数字游民。英文专著Knowledge Work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form and Resistance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文专著《数字劳动:理论前沿与在地经验》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五年来,在《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学研究》以及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丛书媒介和数字劳工研究:西方的视角丛书两套。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

 目 录 
导言  西方数字游民研究的前沿议题与本土探索姚建华)

上篇 数字游民的内涵与类型学分析

1.远程工作主流化时代数字游民的内涵与类型探赜(戴夫·库克)

2.超越作为热词的“数字游民”:定义数字游牧工作与数字技术应用(凯莉斯·纳什  穆罕默德·侯赛因·贾拉希  威尔·萨瑟兰   加布里埃拉·菲利普斯)

中篇 自由、流动与(元)工作

3.数字游民:追求工作和休闲的全面自由(伊娜·赖兴伯格)

4.数字游民:自由、责任与新自由主义秩序(法比奥拉·曼奇内利)

5.移动的潜能:数字游民实践中的流动性与未来(帕特里夏·马托斯  艾丽森达·阿雷维尔)

6.在顺从与抵抗之间:数字游民和摩擦性流动体制(法比奥拉·曼奇内利  珍妮·格尔曼·莫尔兹)

7.在持续全球流动的背景下概念化“元工作”:以数字游牧主义为例(杰里米·阿罗尔斯  克劳汀·博诺  沙布尼兹·班卡拉利)

下篇 身份认同、工作—休闲平衡与社区建设

8.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商品化和浪漫化:网络叙事与职业身份工作的塑造(克劳汀·博诺  杰里米·阿罗尔斯  克莱尔·埃斯塔尼亚西)

9.数字游牧主义:新形式的有闲阶级(克劳汀·博诺  杰里米·阿罗尔斯)

10.自由陷阱:数字游民和管理工作—休闲边界的纪律实践(戴夫·库克)

11.数字游牧生活方式:(远程)工作—休闲平衡、特权与社区创建(贝弗利·尤恩·汤普森)

后记

社会学人茶座
本号致力于推送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相关高质量文献、社会学相关讲座资讯、社会学人最新动态。——“当社会思想开始超越神话、意识形态和猜想,我们也就开始打破一个又一个的幻象,随着每一次对一种原有信念的解构,我们就发现了一些新的、坚实的东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