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吉林、苏州发生的无差别袭击案,凶手的共同点,都是五十岁左右,无业,没钱,这是游民的典型画像。
《水浒传》就是一部游民的史记。
义和拳、红灯照、白莲教、太平天国,能掀起滔天巨浪,是因为游民。朱元璋起家于游方和尚,其实就是化缘乞讨的乞丐,是穷得无亲无故无土无业的游民。明末的八大寇,李自成、张献忠本来是体制内的基层合同工,类似于辅警之流,帝国财政危机被裁员,下岗后也变成了游民。大明朝,开局一个讨饭碗,结局一根上吊绳,起于游民,终于游民。
古代王朝为什么平均寿命不过三百年?
建政之初,天下大乱归于一统,人口大灭绝,死了七七八八,地多人少,国家必须鼓励耕作,休养生息,所以开国之初往往计口授田,然后在均田基础上抽税,轻徭薄赋。社会人口以自耕农为主,有恒产者有恒心,人尽其力,安居乐业,就会迎来几十年的“治世”、“盛世”。各王朝开局都差不多,其实有没有明君雄主也一样,汉文帝、唐太宗、康熙只是助力,不能贪天功为己有,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结构。
一到中期,基本上很少有中兴,大都是中衰,除非出个张居正这种救世之臣,才能给王朝续命,这是小概率事件。因为最大的梦魇出现了——土地兼并。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不是自由买卖,不能归咎于资本的贪婪,更多是政府税制不公引起的现象。此时,政府和特权阶层越来越庞大,占据的资源和耗费越来越失控,必然对社会的盘剥越来越加重。税负不均,两极分化,大量农民为逃避政府吸血只好卖地给享有特权的士绅豪门,甚至卖身为奴以求托庇,或者抛荒逃亡,失地产生游民。
王朝晚期,积弊已久,格局已成,任何明君贤相都无力回天了。因为官僚非世袭,权力又没有约束,必然走向群体性贪污腐化;君权世袭导致后代养于深宫,退化昏聩,一代不如一代,甚至连续继位儿童皇帝成为权臣的傀儡。整个王朝政体已经腐烂,无力改革。于是,游民越来越多,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就是天下大乱,人口锐减,推倒重来,王朝更替,重启一轮。
这就是中国二千年帝制史的政治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实际是中上层士绅群体的精神信仰,是雅文化;社会底层的运转密码,是游民文化,是草根的行为逻辑。
经济下行周期,必须高度警惕游民。经济问题的本质是政治问题,把经济搞好搞活,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因此,借助相关经典好书,梳理出游民群体的“信仰”,对认清中国历史和当下的底色,重要且紧迫。
乱世出奸雄,拳头即正义
在传统中国,社会秩序依靠人伦礼法维护,人的强弱地位依照宗法划分等级。
而游民群体没有固定的土地和职业,不受礼法的控制和束缚。他们认为,在动荡中才能逆天改命,武力值才能决定生存。因此,他们漠视法规,信奉“乱世出奸雄,拳头即正义”。
《水浒传》中,李逵审理打架斗殴案,丝毫不问是非曲直,赞美会打架者定是好汉;梁山好汉攻下祝家庄后滥杀无辜妇孺,却被视为伸张正义。
信仰二
中国主流文化倡导君子“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而游民群体居无定所,脱离了宗族庇护。只有靠拜把子、组帮派,抱团取暖,才能应对外面危险的世界。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主流社会提倡的婚姻观念是,夫妻相爱,夫唱妇随,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抵抗风险。而游民群体脱离了主流社会和家庭,他们将妻室视为拖累。只有哥们弟兄,才是生存的必需品。
因此,游民群体之间重兄弟义气,轻视女性。
这种观念延续至今,越是社会底层的男性,越是歧视女性,辱骂、殴打、调戏女性,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孟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普通人都认为,做人要有起码的底线,否则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会崩溃。
而游民群体通常都是赤贫阶层,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们从不掩饰自己“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欲望,只相信能够立刻兑现的利益;而为了这些利益,常常不择手段。《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为了拉卢俊义、徐宁入伙,不惜栽赃陷害,导致二人家破人亡。吴用为了逼迫朱仝上山,唆使李逵杀了四岁的小衙内。
而在当代的黑帮影视剧中,为了社团利益、忠心义气,杀人放火也都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