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罗雪山鸟道》书本封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彩画——碧罗雪山远山含黛,山麓湖光潋滟,周遭林木葱茏,花海中一条山道逶迤通向湖畔,马帮铃响清脆着古道……
全书由“滇藏道”“碧江营盘道”“老窝山记”和“腊马窟古道”四个篇章组成。作者大抵从两江(怒江、澜沧江)流域,由北往南、东西并叙的记述结构,用纤秾、绮丽、自然、实境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碧罗雪山鸟道的今昔风貌,展示了怒江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于经典户外运动线路和大滇西旅游环线的魅力抒写里,揭示多民族和谐共建家园的美好情怀。
从卫星地图俯瞰,绵亘在横断山脉南端的碧罗雪山(又名怒山山脉),是兰坪县境内西部的天然屏障。其北由迪庆州的维西县南延入境,经兰坪西部的中排、石登、营盘、兔峨4个乡镇伸向大理州的云龙县。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之间的自然分水岭,山脉的脊线又是兰坪与福贡、泸水两县(市)的自然分界线。兰坪县域为其东侧部分,境内全长138千米,跨地面积约1300多平方千米,其最高峰为老窝山,海拔4435.4米。
至若书名中的“鸟道”一词,相信很多读者会浮想到“诗仙”李白《蜀道难》篇中的“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事实上,碧罗雪山崎岖的山道不亚于太白山的“鸟道”。据作者在书中介绍,“翻越碧罗雪山的山路九曲十八弯且崎岖不平,穿密林过深箐、攀爬绝壁,加之雪山上气候反常、蛇虫出没,被世人称为‘碧罗雪山鸟道’”。足见,书名意味深长!
——滇藏道。作者提到,“滇藏道指贡山县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驿道。这条通道起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岩瓦渡口,翻越碧罗雪山,经马格洛、士几朵咪到达怒江边,沿着怒江北上,经过贡山县城丹打、丙中洛,最后到达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滇藏道是云南省贡山县、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等互相交往,运输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曾被称为‘民族团结的路’‘通向幸福的路’。”其后,作者以“滇藏道今昔变迁”“高山牧场迪麻洛和人神共居丙中洛”两个分节,展开记述。结尾处“滇藏道——碧罗雪山鸟道历史中悠久的岁月之歌”一句,将古道比作一首经久不衰的歌谣,颇为传神。
——碧江营盘道。“碧江营盘道指从福贡县匹河乡知子罗翻越碧罗雪山到兰坪县营盘镇恩罗村的古驿道,这是居住在怒江大峡谷的各族人民往来内地的咽喉要道。”赓即记述了该道的历史变迁,而后用“登顶碧罗雪山”“英雄故里和拉玛文化”“记忆之城和峡谷第一眺”等三个小节,娓娓述之。此章节英雄故里中提到的杨玉科,字云阶,是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出生于今兰坪县营盘镇,光绪十年(1884年)在中法战争中为国捐躯,清廷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武愍”。记得十年前,我在大学期间,读到《清史稿》(卷456·列传243)中的《杨玉科列传》时,有感而作《挽杨玉科将军》,文曰:“滇西伟烈,悲壮英雄,粉骨碎身,抗法干城。被坚执锐,沥胆披肝,杨武愍公,流芳千古。”
——老窝山记。开篇中如是记述,“老窝山峰顶常年白雪皑皑,高山湖泊众多,被称为千湖山,其原始森林风光美得令人沉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分为八大片区,其中老窝区属‘三江并流’的核心区。陈年落叶隐没中的盐茶古道沉寂无声,但作为碧罗雪山主峰的老窝山,因高山湖泊群风景优美而使旅游观光客不时光顾,户外探险爱好者慕名前来,打破了老窝山古道的落寞。”紧接着,作者用“藏在深山人未识”“众山之上弹奏高山流水”“去雪山圣水之地旅行”等三个小节,渐次详述了老窝山秀美旖旎的风光。
——腊马窟古道。作者释义到,“一条古驿道从泸水市大兴地镇蜿蜒而来,经过腊马窟垭口后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澜沧江峡谷,途经大理州云龙县表村到达兰坪县兔峨乡,最后经过营盘镇到达古盐镇啦井;古驿道从泸水市大兴地到达腊马窟后岔生出一条分道,这条分道不经过腊马窟垭口,不翻越碧罗雪山,而是沿着怒江向南,经过凤凰山林区到达老窝镇,经分水岭去往怒江州府所在地六库、大理、保山等地。”在这个篇章中,作者分别以“腊马窟”和“兔峨土司衙署”展开记述。在没读之前,我以为此处的“腊马窟”,与我在《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普米族卷》社会章节中,整理撰写的“腊马壳”词条是一个,读后才明白是两个不同的地名词汇。说到兔峨土司衙署,令我倍感亲切!我在读大学期间,曾撰写论文《滇西北兰坪县兔峨土司衙署调查与研究》,参加了在湖南·永顺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那次研讨会上,有幸认识了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马大正先生、时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已故)先生,云南大学方铁、古永继等专家,得到了他们的热心指教,拓宽了自己的视域,那是我学术生涯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久处“樊笼”,不妨借闲暇之余,细心品读《碧罗雪山鸟道》一书。《碧罗雪山鸟道》是彭愫英的散文、摄影合集,在作者朴实、细腻的笔端下,配以作者的69幅摄影作品,加之罗金合等11位省、州、县各级摄影家的41幅精美图片,该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令读者的思绪飘向那秘境般的碧罗鸟道之中……耳畔放佛传来白族(拉玛人)的民歌“开益”,傈僳族的民歌“摆时”,怒族的民歌《阿楼西杯》,还有汉族的“沧江汉调”。
朋友,带着书来碧罗雪山吧!
也许,你能在那里找到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和庆松(笔名:海东青),男,普米族,1994年1月生,云南兰坪人,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中共党员。普米族青年学者、作词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参与完成兰坪普米族博物馆展板整理,参与编纂《普米族小知识》(执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普米族卷》(副主编)《兰坪普米族释毕古汉文手抄本文献——<戎肯>释读与研究》(主编)《兰坪县普米族日嘎氏宗谱》(总编)。主编《兰坪普米族碑刻辑录》《普米族史料汇编》《普米语译红楼诗词》《普米族绘画集成》(主编)等多部普米族文化的著作和读物;创作普米语《吾喜》、汉语《祥和罗古箐》和《三江之门我的故乡》等歌词。与此同时,通过运维“普米之窗”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短视频、视频号等自媒体,为普米文化的对外展示和宣传也做了些尝试。
编辑:余秋尚
编校:周才金
编审:左敦圣
投稿须知:
1.作品须为原创文学作品。
2.投稿内容: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
3.联系电话:0886-3990805
4.投稿邮箱:455708260@qq.com。
5.投稿时请附2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1幅作者生活照。